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儿科学》考点速记
发布时间:2010/11/16 16:53:30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1 绪论

  围生期:妊娠28周到产后1周。

  新生儿期:出生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

  青春期: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生长

  的时期。女(11、12~17、18),男(13、14~18、20)。

  2 生长发育

  小儿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

  体重增长 出生后一周:生理性体重下降

  前半年:600~800g/月 前3月:700~800 g/月

  后3月:500~600 g/月

  后半年:300~400 g/月

  1~2岁:3kg/年

  2~青春期:2 kg/年

  公式计算 3~12 月 (月龄+9)/2(kg)

  1~6岁 年龄×2+8(kg)

  7~12岁 (年龄×7–5)/2(kg)

  2、身高(cm): 年龄×6+77

  3、胸围: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一周岁时头围和胸围相等为46cm;以后则超过头围。

  4、前囟门:12~18月闭合。

  闭合过早:见于头小畸形

  闭合过晚:见于佝偻病、克汀病、脑积水。

  前囟饱满:见于脑膜炎、脑积水。

  前囟凹陷:见于脱水或极度消瘦患儿。

  后囟门:6~8周闭合。

  5、腕骨骨化中心 : 共10个,10岁出齐。

  2~9岁的数目为:岁数+1。

  6、牙齿 : 2岁以内乳牙数目=月龄―4~6。

  7、克氏征(+)——3~4月以前正常。

  巴氏征(+)——2岁以前正常。

  小儿出现的第一个条件反射:吸吮反射(生后2周出现)。

  8、2个月——抬头。

  6个月——独坐一会。

  7个月——会翻身,独坐很久,喊“爸爸、妈妈”。

  9个月——试独站,能听懂“再见”,不能模仿成人的动作,但看到熟人会伸手要人抱。

  1~1.5岁——能说出物品和自己的名字,认识身体的部位

  9、克汀病 : 身材矮小,智力低下,不成比例,上身大于下身。

  10、身长中点 2岁——脐下

  6岁——脐和耻骨联合上缘之间

  12岁——耻骨联合上缘[NextPage]

  3 儿童保健

  卡介苗 生后2天~2月(﹥2月首次接种前需作结核菌素试验)

  乙肝 0、1、6月

  脊髓灰质炎 生后2、3、4月

  白百破 生后3、4、5月

  麻疹 生后8月

  4 营养性疾病

  1、测量皮下脂肪厚度的部位——锁骨中线平脐处

  皮下脂肪消减顺序:腹部—躯干—臀部—四肢—面颊

  2、营养不良 消瘦—缺乏能量

  水肿—缺乏蛋白质

  皮下脂肪厚度 轻度:0.8~0.4(cm)

  中度:0.4以下 (cm)

  重度:消失

  营养不良最先出现的症状——体重不增。

  重症营养不良的体液改变:总液体量增多,细胞外液呈低渗性。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人体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皮肤合成的内源性D3

  病因:①日光照射不足:冬春季易发病。

  ②维生素D摄入不足。

  ③食物中钙磷比例不当:人工喂养者易发病。

  ④维生素D需要量增加:生长过快。

  ⑤疾病或药物的影响导致1.25–(OH)2D3不足。

  临床表现

  初期: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易激惹,烦躁,睡眠不安,夜惊。枕秃。无明显骨骼改变,X线大致正常。

  激期:骨骼改变 ①颅骨软化:多见于3~6月婴儿。

  ②方颅:多见于7~8月以上婴儿。

  ③前囟增大及闭合延迟.

  ④出牙延迟.

  胸廓 ①肋骨串珠(好发于1岁左右,因骨样堆积所致,在肋骨和肋软骨交界处,可看到钝圆形隆起,以7~10肋最明显。)

  ②肋膈沟

  ③鸡胸或漏斗胸

  四肢 ①腕踝畸形:手镯或脚镯

  ②O形腿或X形腿

  生化检查:血清钙稍降低,血磷明显降低,钙磷乘积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

  骨骺软骨盘增宽。

  X线:临时钙化带模糊或消失,呈毛刷样,并有杯口状改变。

  恢复期:X线:临时钙化带重新出现。

  治疗:口服维生素D 早期:0.5~1万IU/日

  激期:1~2万IU/日

  (1个月后改预防量)

  4、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抽搐症

  临床表现:①惊厥。

  ②手足抽搐:幼儿和儿童期的典型表现。

  ③喉痉挛。

  ④隐性体征 面神经征、腓反射、陶瑟征。

  面神经征:用叩诊锤轻叩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出现眼睑和口角抽动为阳性,新生儿可呈假阳性。

  治疗:止惊——补钙——维生素D

  止惊:苯巴比妥,水合氯醛

  补钙:10%葡萄糖酸钙5~10ml ,加入到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稀释,缓慢静脉注射。惊厥反复发作者每日可重复使用钙剂2~3次。

  小结:发病机制 佝偻病——甲状旁腺代偿功能升高。

  VD缺乏性佝偻病——甲状旁腺功能不足。

  5、体重6kg ——每日8%糖牛奶量660ml,水240ml

  蛋白质 脂肪 糖

  ﹤4岁 15% 35% 50%

  ﹥4岁 10% 30% 60%[NextPage]

  5 新生儿和新生儿疾病

  1、足月儿: 胎龄﹥37周,﹤42周

  早产儿: 胎龄﹤37周

  过期产儿:胎龄﹥42周

  新生儿: 指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婴儿

  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IgG

  出生后抱至母亲给予吸吮的时间:生后半小时

  足月儿 出生体重:2500~4000g

  出生后第1小时内呼吸率:60~80次/分

  睡眠时平均心率:120次/分

  血压:9.3/6.7kPa(70/50mmHg)

  3、新生儿神经系统反射:

  原始反射——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

  病理反射——克氏征、巴氏征均阳性。

  腹壁反射、提睾反射不稳定。

  新生儿消化系统

  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低

  胃底发育差,呈水平位

  幽门括约肌发达——溢奶

  肠壁较薄,通透性高,利于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

  新生儿胎便

  生后24h内排出,2~3天排完

  由肠黏膜脱落上皮细胞、羊水及胆汁组成,呈墨绿色

  新生儿黄疸

  生理性黄疸:生后2~5天出现,

  足月儿14天消退,早产儿3~4周消退

  血清胆红素水平 足月儿﹤221μmol/L

  早产儿﹤257μmol/L

  病理性黄疸:生后24h内出现

  持续时间长,足月儿大于2周,早产儿大于4周黄疸退而复现

  血清胆红素水平 足月儿﹥221μmol/L

  早产儿﹥257μmol/L

  血清结核胆红素﹥25μmol/L

  母乳性黄疸:生后3~8天出现

  胆红素在停止哺乳3~5天后即下降

  继续哺乳1~4月胆红素亦可降至正常。

  不影响生长发育,患儿胃纳良好,体重增加正常。

  新生儿黄疸的加重因素:饥饿、便秘、缺氧、酸中毒、颅内出血。

  7、新生儿溶血病:

  ABO溶血:指母亲为O型,婴儿为A或B型

  临床表现:胎儿水肿

  黄疸:生后24小时内出现(Rh溶血)

  生后2~3天(ABO溶血)。

  贫血:程度不一。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生后2~7天出现。

  诊断:ABO溶血:血型抗体(游离―释放试验)阳性

  Rh溶血 :患儿红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治疗:产后治疗:光照疗法常用(光照12~24小时)

  第一关(生后1天内):立即用压缩红细胞换血,以改善胎儿水肿,禁用白蛋白(清蛋白)以免加重血容量、加重心衰。

  第二关(2~7天):降低胆红素,防止胆红素脑病。(光照疗法)

  第三关(2周~2月):纠正贫血。

  ABO溶血换血时最适合的血液:O型血细胞和AB型血浆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症状:嗜睡,肌张力减退,瞳孔缩小,惊厥

  轻度:出生24小时内症状最明显

  中度:出生24~72小时最明显

  重度:出生至72小时或以上症状最明显

  治疗: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20mg /kg)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多见于足月儿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致的颅内出血多见于早产儿

  新生儿败血症

  病原菌:葡萄球菌(我国)

  感染途径:产后感染最常见。

  早发型:生后1周尤其3天内发病

  迟发型:出生7天后发病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Apgar评分(生后1分钟内)

  呼吸 心率 皮肤颜色 肌张力 弹足底

  (次/分)

  0分 无 无 青紫或苍白 松弛 无反应

  1分 慢,不规则 ﹤100 体红,四肢青紫 四肢略屈曲 皱眉

  2分 正常,哭声响 ﹥100 全身红 四肢活动 哭,喷嚏

  新生儿窒息 轻度:评分为4~7分

  重度:评分为0~3分

  治疗:新生儿窒息复苏

  保暖,用温热干毛巾擦干头部及全身。

  摆好体位,肩部垫高,使颈部微伸仰。

  立即吸干呼吸道黏液——最重要

  触觉刺激:拍打足底和摩擦后背,促使呼吸出现。

  如心率小于80次/分时,可胸外心脏按压30秒。

  新生儿常见的特殊生理状态

  生理性黄疸、上皮珠和“马牙”、乳腺肿大、假月经。 [NextPage]

  6 遗传性疾病

  1、21–三体综合征(先天愚型或Down综合征)

  常染色体畸变

  临床表现:智力低下,身材矮小,眼距宽,眼裂小,眼外侧上斜,鼻梁低平,舌常伸出口外,流涎多。韧带松弛,通贯手。

  诊断:染色体检查

  核型:标准型 47,XX(或XY),+21

  易位型 D/G易位 46,XX(或XY),–14,+t (14q21q)

  G/G易位 46,XX(或XY),–21,+t (21q 21q) 或 46,XX(或XY),–22,+ t (21q 22q)

  发病率:母亲D/G易位 每一胎10%风险率

  父亲D/G易位 每一胎4%风险率

  大多数G/G易位为散发,父母核型大多正常

  母亲21/21易位 下一代100%发病

  2、苯丙酮尿症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病因 因肝脏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

  临床表现 生后3~6个月出现症状。智力发育落后为主,可有行为异常、多动、肌痉挛、癫痫小发作、惊厥、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

  尿有鼠尿臭。尿三氯化铁试验阳性。

  治疗 低苯丙氨酸饮食 每日30~50mg/kg适量给予

  7 免疫性疾病

  1、T细胞免疫(细胞免疫)

  胸腺 3~4岁时胸腺影在X线上消失,

  青春期后胸腺开始萎缩。

  T细胞

  细胞因子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B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骨髓和淋巴结

  B细胞

  免疫球蛋白 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G

  IgA含量增高提示宫内感染的可能。

  免疫缺陷病

  (1)抗体缺陷病 发病率最高

  ①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常见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中耳炎、疖。扁桃体和外周淋巴结发育不良。

  ②选择性IgA缺陷:反复呼吸道感染,伴有自身免疫性疾病(SLE、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过敏性疾病(哮喘、过敏性鼻炎)

  体液免疫缺陷的检测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

  白喉毒素试验

  同族血型凝集素测定

  淋巴结活检,查找浆细胞

  (2)细胞免疫缺陷病

  胸腺发育不全:生后不久出现不易纠正的低钙抽搐,常伴有畸形,如食道闭锁、悬雍垂裂、先心病、人中短、眼距宽、下颌发育不良、耳位低等。

  细胞免疫的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素试验(–)

  植物血凝素(–)

  末梢血淋巴细胞﹤1.5×109/L

  L淋巴细胞转化率﹤60%

  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

  治疗:输血—只能输经X照射过的血,不能输新鲜血。否则易发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

  (3)抗体和细胞免疫联合缺陷病

  小儿扁桃体发育规律

  2岁后扁桃体增大,6~7岁达到顶峰。

  发病率最高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抗体缺陷病。

  选择性IgA缺陷禁忌输血或血制品。

  支气管哮喘

  1、诊断标准 喘息发作≥3次

  肺部出现哮鸣音

  喘息症状突然发作

  其他特异性病史

  二级亲属中有哮喘

  2、咳嗽变异性哮喘诊断标准

  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1个月

  常伴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

  临床无感染征象,长期抗生素治疗无效

  支气管扩张剂可使咳嗽发作缓解(诊断本病的基本条件)

  有个人或家庭过敏史

  怀疑支气管哮喘患者——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有助于诊断。[NextPage]

  急性风湿热

  病原菌——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 心肌炎、多发性关节炎、舞蹈病、环形红斑、

  皮下结节

  次要表现 发热、关节痛、风湿热病史

  血沉加快、CRP阳性、周围血白细胞升高

  PR间期延长

  (分项简述)

  心肌炎 体征:心动过速,心脏增大,心音减弱,奔马律,心尖部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心电图:I度房室传导阻滞,ST段下移,T波平坦或倒置。

  心包炎 体征:一般积液量少,临床很难发现,有时可听到心包摩擦音。少有心音遥远、肝大、颈静脉怒张、奇脉等大量心包积液体征。

  X线:心搏减弱或消失,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状,卧位时心腰部增宽,立位时阴影又变窄。

  心电图:早期低电压、ST段抬高,以后ST段下降和T波平坦或倒置

  风湿性心脏炎最常受累的是——二尖瓣

  风湿热二尖瓣闭锁不全形成时间——半年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形成时间——2年

  风湿热心瓣膜已发生不可逆损害需观察——半年~2年

  关节炎 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等大关节为主。

  环形红斑 多见于躯干及四肢近端,

  呈环形或半环形,中心苍白,

  红斑出现快,数小时或1~2天内消失,

  消退后不留痕迹。

  舞蹈病 多见于女性患者

  以四肢和面部为主的不自主、无目的的快速运动

  兴奋或注意力集中时加剧,入睡后消失

  病程呈自限性

  实验室检查

  血沉增快——风湿活动的重要标志

  C反应蛋白——提示风湿活动

  抗链O增高——只能说明近期有过链球菌感染,20%抗O不增高。

  急性风湿热抗链O:链球菌感染后1周增高,持续2月下降。

  治疗 休息 风湿热——至少休息2周

  风湿热+心脏炎——绝对卧床休息4周。

  风湿热+心衰——心功能恢复后3~4周方能起床活动。

  消除链球菌治疗 青霉素 疗程不少于2周

  抗风湿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 疗程8~12周

  单纯风湿热——阿司匹林 (疗程4~8周)

  风湿性+心肌炎——肾上腺皮质激素(首选)(强的松或地塞米松)

  风湿热+心功能不全——洋地黄给1/3~1/2

  风湿热+心衰—— 禁用洋地黄(防止洋地黄中毒)

  吸氧、利尿、低盐饮食

  风湿性心肌炎查透明质酸酶有助于诊断。

  链球菌感染证据

  近期猩红热

  咽培养A组β溶血性链球菌(+)

  抗链球菌抗体滴度升高(抗链O﹥500u)

  风湿热活动性判定:具有发热、苍白、乏力、脉搏增快等症状

  以及血沉快、CRP阳性、粘蛋白增高、进行性贫血、P-R间期延长。 [NextPage]

  8 感染性疾病

  麻疹

  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全身斑丘疹为特征。

  流行病学:麻疹患者为唯一的传染源。接触麻疹后7天到出疹后5天均具有传染性。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分泌物中,通过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临床表现:眼结膜充血、畏光、流泪。红色斑丘疹开始于耳后、颈部、沿着发际边缘,24小时内向下发展,遍及面部、躯干和上肢,第3天到达下肢和足部。

  预防:1、控制传染源 一般病人隔离至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延长至10天。接触麻疹易感者检疫观察3周。

  2、被动免疫 接触麻疹5天内立即给予免疫球蛋白

  3、主动免疫 减毒活疫苗

  风疹

  临床特征为上呼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皮肤红色斑丘疹及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

  典型临床表现:枕后、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持续1月左右, 散在斑丘疹,开始在面部,24小时遍及颈、躯干、手臂,最后至足底。常是面部皮疹消退而下肢皮疹出现,一般历时3天。

  预防:隔离期——出疹后5天。

  幼儿急疹

  发热3~5天,热退后出疹

  红色斑丘疹,以躯干、颈部、上肢较多

  皮疹间有正常皮肤

  猩红热

  病原菌:A族溶血性链球菌

  临床表现 前驱期:发热,咽痛、咽部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有脓性分泌物。草莓舌,颈及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压痛。

  出疹期:皮疹最先于颈部、腋下和腹股沟处,通常24小时布满全身。细小丘疹,压之苍白,帕氏线。

  恢复期:情况好转,体温降至正常,皮疹按出现顺序消退。

  治疗: 首选青霉素。

  预防:隔离患者至痊愈及咽拭子培养阴性。

  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

  流行病学:人是唯一宿主。隐性感染和轻症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以粪―口途径传播。发病前3~5天至发病后1周患者鼻咽部分泌物及粪便内排出病毒。

  脊髓型特点:迟缓性、不对称性瘫痪,无感觉障碍

  腱反射消失,肌张力减退,

  下肢及大肌群比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

  典型临床过程

  潜伏期—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隔离期:至少40天。

  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病原菌:痢疾杆菌

  发病机制 ①个体反应性 本病多见于营养状况较好、体格健壮的2~7岁小儿,故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患儿特异性体质有关。

  ②细菌毒素的作用:痢疾杆菌释放大量内毒素进入血液循环。

  临床表现 起病急骤,高热可大于40℃,反复惊厥,迅速发生呼吸衰竭、休克或昏迷。无腹痛或腹泻。

  类型 休克型 吐咖啡样物

  脑型

  混合型

  诊断 大便常规[NextPage]

  9 结核病

  主要传播途径——呼吸道

  主要传染源——结核菌涂片阳性病人

  结核是细胞免疫,属Ⅳ型变态反应

  结核菌素试验(OT试验)

  小儿受结核感染4~8周后,作结核菌素试验即呈阳性反应。

  方法:PPD注入左前臂掌侧面中下1/3交界处皮内,48~72小时观测结果。直径 ﹤5mm –

  5~9mm +

  10~19mm ++

  20mm 以上或有水疱、坏死 +++强阳性

  临床意义:+——曾接种过卡介苗,人工免疫所致

  受过结核感染

  1岁以下提示体内有新的结核病灶

  +++——体内有活动性结核病

  两年内阴性变阳性或直径由小于10mm到大于10mm,且增加幅度大于6mm——提示新近有感染。

  阴性反应:未感染过结核

  结核变态反应前期

  假阴性反应

  技术误差或所用结核菌素已失效

  预防麻疹对预防结核病有较大意义。

  抗结核的首选药和必选药——异烟肼

  结核病预防性化疗的疗程:6~9月

  原发性肺结核

  为小儿时期患结核病最常见的类型

  典型的原发综合征:呈“双极”病变,典型哑铃“双极影”

  压迫症状 淋巴结肿大压迫气管分叉处——痉挛性咳嗽

  压迫支气管使其部分阻塞时——喘鸣

  压迫喉返神经——声嘶

  压迫静脉——颈静脉怒张

  结核性脑膜炎

  病理改变:脑底改变最明显

  临床表现 早期(前驱期)小儿性格改变:少动、喜哭、易怒

  中期(脑膜刺激期)前囟膨隆(主要特征)。头痛、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颅神经障碍(主要为面神经)

  晚期(昏迷期) 昏迷、半昏迷,嗜睡,频繁惊厥

  脑脊液检查 毛玻璃样,静置后有薄膜形成

  涂片检查结核菌检出率高

  糖和氯化物降低同时降低(结核性脑膜炎典型表现)蛋白升高。

  诊断 脑脊液中有蜘蛛网薄膜形成,涂片结核杆菌(+)(确诊)

  胸部X线 (很重要)

  治疗:肾上腺皮质激素(强的松)疗程8~12周

  原发综合征 首选: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

  肺门淋巴结肿大 首选:异烟肼+利福平

  结脑强化治疗 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乙胺丁醇

  强的松作用:抑制炎症渗出,减轻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防止脑室粘连

  链霉素:听神经损害,半效杀菌剂,杀死碱性结核菌

  吡嗪酰胺:肝损害、关节痛,半效杀菌剂,杀死酸性结核菌

  不典型结脑的首发症状——惊厥[NextPage]

  10 消化系统疾病

  解剖特点:小儿食管呈漏斗状,食管下段贲门括约肌发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常发生胃食管反流,易发生溢奶,再加上幽门紧张度高,自主神经调节功能不成熟,也是婴幼儿时期呕吐的原因。小儿肠管相对比成人长,对消化吸收有利,但肠系膜柔软而长,黏膜下组织松弛,固定性差,易发生肠扭转和肠套叠。

  小儿腹泻

  病原菌 产毒性大肠杆菌——最常见,不造成肠黏膜损伤。

  轮状病毒——秋冬季腹泻的最常见病原。

  脱水 轻度 中度 重度

  失水量 50 ml/kg 50~100 ml/kg 100~120 ml/kg

  前囟凹陷 稍凹 明显凹陷 深凹

  皮肤弹性 尚可 较差 极差

  口腔黏膜 稍干 干燥 苍白 干燥 发灰

  泪 有 泪少 无泪

  尿量 稍少 明显少 极少,无尿

  四肢 温暖 稍凉 厥冷

  腹泻轻型和重型区别——重型有水、电解质紊乱。

  重度腹泻的诊断依据——外周循环衰竭

  小儿腹泻轻度酸中毒时,早期诊断——血气分析(症状不明显)

  低血钾——腹胀,肠鸣音消失,四肢肌力低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1、第一天补液

  补液原则 高渗性脱水——1/3张含钠液(1:2)

  等渗性脱水——1/2张含钠液 (2:3:1)

  低渗性脱水——2/3张含钠液 (4:3:2)

  不能测血钠时——1/2张含钠液

  重度脱水或中度脱水有明显循环衰竭——2:1等张含钠液

  0.9%氯化钠 5%葡萄糖 1.4%碳酸氢钠或1.97%乳酸钠

  2 : 3 : 1 (1/2张) 含钠液

  补液量 轻度脱水——90~120ml/kg

  中度脱水——120~150ml/kg

  重度脱水——150~180ml/kg

  输液速度 前8~12小时 每小时8~10ml/kg

  脱水纠正后于12~16小时补完,每小时5ml/kg

  小儿腹泻补钾

  见尿后补钾,10%氯化钾,一般每日3~4mmol/kg,缺钾明显者4~6 mmol/kg,一般持续4~6天。

  生理性腹泻 多见于6月以内婴儿

  外观虚胖、湿疹

  除大便增多外无其他症状

  食欲好,不影响发育

  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有黏液但无脓血——考虑病毒感染

  高渗性脱水——极度口渴

  低渗性脱水——轻度口渴

  急性坏死性肠炎

  大便初为蛋花汤样后呈赤豆汤血水样便,腥臭,

  诊断:X线—小肠局限性充气扩张,肠间隙增宽,肠壁积气。

  酸中毒的判定 CO2CP(二氧化碳结合力)

  CO2CP小于18 mmol/L为酸中毒

  ﹤9mmol/L 重度

  9~13mmol/L 中度

  13~18mmol/L 轻度[NextPage]

  11 呼吸系统疾病

  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病毒

  病毒性肺炎:合胞病毒居首位

  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

  症状:发热,咳嗽,喘憋,呼吸困难,

  三凹征、鼻翼扇动,

  呼气性喘鸣音,肺底部细湿啰音。

  最易出现的并发症——心衰

  早期快速的病原学检查——免疫荧光法

  支气管肺炎

  婴幼儿最常见的肺炎

  重症往往出现混合性酸中毒

  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发热,咳嗽,气促,

  鼻翼扇动,重者点头式呼吸,三凹征,

  中、细湿啰音,肺部固定中、小水泡音

  合并心衰:①心率突然﹥180次/分

  ②呼吸突然加快﹥60次/分

  ③突然极度烦躁不安,明显发绀,面色苍白,指甲微血管充盈时间延长

  ④心音低钝,奔马律,颈静脉怒张

  ⑤肝迅速增大

  ⑥尿少或无尿,颜面、眼睑或下肢水肿

  心衰的急救措施——立即静脉给予毒毛花苷K制剂

  支气管肺炎合并呼吸性酸中毒原因——二氧化碳潴留

  诱发心衰原因——肺动脉高压,中毒性心肌炎

  确诊 最重要体征——双肺闻及细水泡音

  治疗 氧疗:鼻前庭导管 氧流量0.5~1L /分

  氧浓度﹤40%

  缺氧明显——面罩给氧 氧流量2~4L/分

  氧浓度 50~60%

  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常用)

  小儿肺活量:50~70ml/kg

  急性支气管炎的主要症状——咳嗽

  6月内婴儿无热性支气管肺炎考虑——衣原体肺炎

  小儿支气管肺炎脓胸的病原菌——葡萄球菌

  疱疹性咽峡炎——柯萨奇病毒A组

  小儿重症肺炎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中毒性肠麻痹

  支原体肺炎

  刺激性干咳为突出表现,酷似百日咳样咳嗽,热型不定,

  确诊——冷凝集试验

  治疗——首选红霉素

  支原体+心衰:立即静脉给予毒毛花苷K制剂

  停用抗生素时间:体温正常后5~7天

  X线:特征性改变——肺门阴影增浓

  特点——肺下部呈云雾状浸润影,有游走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临床表现:起病急,全身中毒症状重

  呈驰张热,

  有猩红热或荨麻疹样皮疹

  X线:易发生脓胸、脓气胸、肺大泡、多发性脓肿 [NextPage]

  易变性

  合并脓胸——叩诊浊音

  合并脓气胸——浊音和鼓音

  治疗:首选——耐青霉素酶青霉素

  合并脓胸——首选胸腔闭式引流

  腺病毒肺炎

  特点——稽留高热

  最易出现并发症——心力衰竭

  X线早于体征,大小不等的片状阴影或融合成大病灶

  急性毛细支气管肺炎

  突出特点——突发喘憋、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咳嗽,喘,

  两肺闻及广泛哮鸣音

  治疗: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对缓解喘憋效果好。

  12 循环系统疾病

  1、胎儿血液循环

  含氧量最高的部位——脐静脉

  动脉导管解剖上完全闭合——1岁以内

  卵圆孔解剖上闭合——生后5~7个月

  出生后肺循环压力降低,体循环压力升高,流经动脉导管的血液逐渐减少,最后停止,形成功能上关闭。

  小儿血压计算

  收缩压=(年龄×2)+80(mmHg)

  舒张压=2/3收缩压

  收缩压高于或低于此标准20mmHg考虑为高血压或低血压。

  一般收缩压低于75~80mmHg为低血压,年龄越小血压越低。

  正常情况下,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20mmHg。

  生理性杂音 位于心尖区或肺动脉瓣区

  性质柔和,一般为Ⅰ~Ⅱ级

  杂音局限,不传导;时间较短,无震颤

  卧位比坐位清楚

  先心病

  左向右分流型(潜在青紫型) 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

  右向左分流型 (青紫型) 法洛四联症、大动脉转位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