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价工程师《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土建)》辅导资料(65)
发布时间:2010/2/5 19:43:36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3.城市地下综合体的类型与特点
(1)新建城镇的地下综合体。在新建城镇或大型居住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与地面公共建筑相配合,将一部分交通、商业等功能放到地下综合体中,使中心区步行化,并克服了不良气候的影响。这种地下综合体布置紧凑,使用方便,地面、地下空间融为一体,很受居民欢迎。
(2)与高层建筑群相结合的地下综合体。附建在高层建筑地下室中的综合体,其内容与功能与该高层建筑的性质和功能有关,可视为地面建筑功能向地下空间的延伸
4.城市广场和街道下的地下综合体
在城市的中心广场、文化休息广场、购物中心广场和交通集散广场,以及交通和商业高度集中的街道和街道交叉口,都适合于建设地下综合体。我国有几个大城市的中心广场,在再开发的规划设计中,利用地下空间,形成地下综合体,以保留广场上的开敞空间,同时,对交通实行立体化改造,并适当增加一些商业、饮食等服务设施。
5.我国城市地下综合体的发展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城市地下综合体建设在我国已占据一定位置,但还缺乏整体性,综合性、超前性及科学性。在我国应优先发展以下几种类型的地下综合体:
(1)道路交叉门型。即在城市中心区路面交通繁忙的道路交叉地带,以解决人行过街交通为主,适当设置一些商业设施,考虑民防因素,综合市政道路的改造,建设中小型初级的地下综合体。同时,应适当考虑城市的发展与未来地下网络体系连接的可能。
(2)车站型。我国部分城市正在规划和建设地铁,结合少量重点地铁车站的建设,把部分商业、贮存,人行过街交通道、市政管线工程,以及灾害时的人员疏散、掩蔽等功能结合起来,并与地面的改造相结合,进行整体规划与设计,实施联合开发
(3)站前广场型。即在大城市的大型交通枢纽地带,结合该区域的改造、更新,进行整体设计、联合开发建设的大中型地下综合体。在综合体内,可将地面交通枢纽与地下交通枢纽有机组合,适当增设商业设施,充分利用商业赢利来补贴其他市政公用设施,通过加设一些供乘客休息、娱乐、观赏、小型防灾广场等,以满足地下活动人员的各种需要。
(4)副都心型。为了达到大城市中心职能疏解的目的,往往需在城市的部分重点地区新建一些反磁力中心(亦称分中心、副都心)这种新建设反磁力中心的地下空间体系,几乎涵盖了市中心的所有职能,如商业、文化、娱乐、行政、事务、金融、贸易、交通等,与上部空间的冉建,共同构成现代城市的繁荣。
(5)中心广场型。市中心广场称为城市的起居室,但在土地效益寸土寸金的市中心,留出大片空地,单层次利用空间,其效益不能得到全面发挥。为此,许多城市在整顿城市空间的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建设大型地下综合体,以补充地面功能的单一化,保护广场周围的传统风貌。
六、地下人防工程
人防工程是一个战时能生活、能生产、能疏散自成体系的综合性工程,主要有以下六类:通信指挥工程,包括省、市、区三级通信指挥工程;医疗救护工程,包括中心医院、救护医院、救护站;防空专业队工程,包括医疗救护、消防、防化、运输、通信、治安及抢修、抢险七种专业队的掩蔽工程;人员掩蔽工程,包括省、市机关部门工作人员集体掩蔽部和一般人员掩蔽部;物质保障工程,包括生活物资库、战备物资库、区域水源供水站和区域电站等工程;干道工程,连通搞活是我国人防工程的建设特点,它包括连接干道、疏散机动干道。以下着重介绍三类:
(一)指挥工程
指挥所是各级民防系统的首脑和中枢,其主要任务是对所辖范围内的民防系统进行不
间断的指挥,同时对上级和下级以及相邻的指挥所保持不间断的联系。人防指挥工程的建设应注意如下问题:
(1)内部功能和组成应当完备。民防指挥所,均由工作、生活,设备三部分组成,内部功能齐全,足以保证与外界完全隔绝的条件下,仍能较长时间发挥指挥功能。
(2)内部布置应当紧凑。在功能尽可能完备的前提下,在布置上尽可能紧凑,减少不必要的房间和走廊等辅助面积,应以指挥室为中心,合理进行功能分区。
(3)具备长时间坚持运转的能力。指挥所首先应能在人员补充、生活必需品供应、向外排出废物等活动均受阻的情况下,仍继续正常运转。
(二)人员掩蔽工程
人员掩蔽工程分为人员掩蔽所和专业队掩蔽所两大类。人员掩蔽所是为普通居民掩蔽用的,专业队掩蔽所包括医疗救护、工程抢险、消防、运输、防化、治安等多种。人员掩蔽工程的数量多、分布广,需要大量资金,因此除合理进行规划布局外,每一个单项工程均需发挥最大的效益,尽最大努力提高掩蔽率和生存率。
(三)医疗救护工程
地下医疗救护工程的任务是为战时在各种可能使用的武器袭击后迅速出现的大量伤员进行紧急抢救和治疗,尽可能多地挽救受伤者的生命,除对一些伤员继续治疗外,还应承担受袭击地区的卫生防疫工作。
人防医疗救护设施宜分为三级:救护站、急救医院和中心医院。战时地下医疗救护设施,与平时使用的各类各级医疗设施虽有不少共同之处,但在任务、功能、治疗内容、建筑组成、面积指标、病人周转时间、物质供应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专门为战时使用而设计的附建式地下中心医院,在国内外并不多见,战时的一些特殊功能和大量病房,较难转换为平时使用。故医疗救护工程的建设,一般多按平时使用要求设计,同时考虑战时改做中心医院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