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辅导:乙酰唑胺使用方法
发布时间:2010/5/9 11:31:13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MOON

  2010年临床执业医师辅导:乙酰唑胺使用方法
  药理:
  药效学
  本品为碳酸酐酶抑制剂,能抑制房水生成,降低眼内压。碳酸酐酶的主要功能是促进co2与h2o结合成为碳酸并使碳酸再分解为h及hco3,当其功能被抑制,任何需要h及hco的机能活动均将受到影响,即碳酸酐酶的活性直接影响着h与hco的浓度。眼内各部组织如视网膜、葡萄膜、晶体均有碳酸酐酶存在,且以睫状体含量最高。青光眼时睫状体上皮内碳酸酐酶活性增高,生成过多的hco,使房水内渗透压升高,房水生成量增加,眼压上升。乙酰唑胺能抑制睫状体上皮碳酸酐酶的活性,使hco生成减少,从而减少房水生成(50~60%),使青光眼病人眼内压下降。另一些学者认为,碳酸酐酶抑制剂的降压作用,是由于本品减少血浆中hco的浓度,增加血浆氯化物的浓度,产生代谢性酸中毒,血碱贮备量下降所致。
  药动学

  口服容易吸收。与蛋白结合率很高。口服乙酰唑胺500mg后1~1.5小时降低眼压作用开始;2~4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峰值维持时间8~12小时,血清最高浓度为12~27μg/ml,t1/2为2.4~5.8小时。静脉注射500mg,降眼压作用开始时间2分钟;达峰时间15分钟;峰值维持时间4~5小时。口服缓释胶囊500mg,血清最高浓度6μg/ml,降眼压作用开始时间2小时;达峰时间8~12小时;峰值维持时间18~24小时。乙酰唑胺无论口服或静脉注射,在24小时内给药量的90~100%以原形由肾脏排泄,而缓释胶囊在24小时内仅排出47%。
  适应症:
  适用于治疗各种类型的青光眼,对各种类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的短期控制是—种有效的降低眼内压的辅助药物。
  开角型(慢性单纯性)青光眼的各期,如用缩瞳剂不能控制眼压,并用本品治疗可使其中大部分病例的眼压得到控制。
  闭角型(充血性)青光眼不能长期单纯依赖本品降压,在急性期应用本品降压后,原则上应根据房角及眼压描记情况选择适宜的抗青光眼手术。否则低眼压会给人以安全假象,使房角粘连进一步发展,延误手术时机。
  本品也用于抗青光眼及某些内眼手术前降低眼内压。抗青光眼术后眼压控制不满意者,仍可应用本品控制眼内压。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①开角型青光眼,口服首量250mg,每日1—4次,维持量应根据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决定,尽量使用较小的剂量使眼压得到控制;一般每日2次,每次250mg就可使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②继发性青光眼和手术前降眼压,口服250mg,每4小时1次,一般每日2次,每次250mg.③急性病例,首次药量加倍给500mg,以后用125—250mg维持量,每4小时1次。
  2.小儿常用量:抗青光眼,每日按体重口服8—15mg/kg,或每日按体表面积口服300—900mg/平方米,分次服用。
  为迅速地达到降低眼内压的目的,常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500mg(以乙酰唑胺计),数分钟后开始产生降压作用,半小时至4小时达最大。对于急性青光眼发作时的抢救和某些恶心、呕吐妨碍口服的患者,可采用此法。亦可交替使用:静脉注射250mg加肌内注射250mg.在一些急性发作病例可以在2—4小时内重复使用,但继续治疗则根据病人的反应改用口服剂。
  小儿抗急性青光眼常采用按体重静脉或肌内注射5一10mg/kg(以乙酰唑胺计),每6小时1次。
  [制剂与规格]乙酰唑胺片0.25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