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执业中医师中医基础:呃逆
发布时间:2010/7/18 18:57:45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呃逆古称“哕”,又称“哕逆”。
  《内经》首先提出本病病位在胃,并与肺有关;病机为气逆,与寒气有关。如《素问宣明五气篇》谓:“胃为气逆为哕。”《灵枢口问》曰:“谷人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人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并提出了预后及简易疗法,如《素问宝命全形论篇》谓:“病深者,其声哕。”《灵枢杂病》谓:“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将其分为属寒,属虚热,属实三证论治,为后世按寒热虚实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
  西医学中的单纯性膈肌痉挛即属呃逆。而胃肠神经官能症、胃炎、胃扩张、胃癌、肝硬化晚期、脑血管病、尿毒症,以及胃、食道手术后等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膈肌痉挛,均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呃逆的病因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脾胃虚弱等。
  1.饮食不当进食太快太饱,过食生冷,过服寒凉药物,致寒气蕴蓄于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并可循手太阴之脉上动于膈,使膈间气机不利,气逆上冲于喉,发生呃逆。如《丹溪心法咳逆》曰:“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若过食辛热煎炒,醇酒厚味,或过用温补之剂,致燥热内生,腑气不行,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发为呃逆。如《景岳全书呃逆》曰:“皆其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
  2.情志不遂恼怒伤肝,气机不利,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或肝郁克脾,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滋生痰浊,或素有痰饮内停,复因恼怒气逆,胃气上逆挟痰动膈,皆可发为呃逆。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所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3.正气亏虚或素体不足,年高体弱,或大病久病,正气未复,或吐下太过,虚损误攻等,均可损伤中气,使脾胃虚弱;胃失和降;或胃阴不足,不得润降,致胃气上逆动膈,而发生呃逆。若病深及肾,肾失纳,冲气上乘,挟胃气上逆动膈,也可导致呃逆。如《证治汇补呃逆》提出:“伤寒及滞下后,老人、虚人、妇人产后,多有呃症者,皆病深之候也。”
  呃逆的病位在膈,病变关键脏腑为胃,并与肺、肝、肾有关。胃居膈下,肺居膈上,膈居肺胃之间,肺胃均有经脉与膈相连;肺气、胃气同主降,若肺胃之气逆,皆可使膈间气机不畅,逆气上出于喉间,而生呃逆;肺开窍于鼻,刺鼻取嚏可以止呃,故肺与呃逆发生有关。产生呃逆的主要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
  【临床表现】
  呃逆的主要表现是喉间呃呃连声,声音短促,频频发出,病人不能自制。临床所见以偶发者居多,为时短暂,多在不知不觉中自愈;有的则屡屡发生,持续时间较长。呃声有高有低,间隔有疏有密,声出有缓有急。发病因素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有关。本病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等症。
  【诊断】
  1.临床表现以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为主症。
  2.常伴胸膈痞闷,胃脘嘈杂灼热,嗳气,情绪不安等症。
  3.多有饮食不当、情志不遂、受凉等诱发因素,起病较急。
  4.呃逆控制后,作胃肠钡剂X线透视及内窥镜等检查,有助于诊断。
  【鉴别诊断】
  1.干呕干呕与呃逆同有胃气上逆的病机,同有有声无物的临床表现,二者应予鉴别。
  呃逆的特点是气从隔间上逆,气冲喉间,其声短促而频;干呕的特点为胃气上逆,冲咽而出,其声长而浊,多伴恶心,属于呕吐病,不难鉴别。
  2.嗳气嗳气与呃逆也同属胃气上逆,有声无物之证,然呃逆的特点为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嗳气的特点则是声长而沉缓,多可自控。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病情轻重呃逆有轻重之分,轻者多不需治疗,重者才需治疗,故需辨识。若属一时性气逆而作,无反复发作史,无明显兼证者,属轻者;若呃逆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兼证明显,或出现在其他急慢性疾病过程中,则属较重者,需要治疗。若年老正虚,重病后期及急危患者,呃逆时断时续,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难进,脉细沉弱,则属元气衰败、胃气将绝之危重证。
  2.辨寒热虚实呃声沉缓有力,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面青肢冷,舌苔白滑,多为寒证;呃声响亮。声高短促,胃脘灼热,口臭烦渴,面色红赤,便秘溲赤,舌苔黄厚,多为热证;呃声时断时续,呃声低长,气出无力,脉虚弱者,多为虚证;呃逆初起,呃声响亮,声频有力,连续发作,脉实者,多属实证。
  治疗原则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故治疗原则为理气和胃、降逆止呃,并在分清寒热虚实的基础上,分别施以祛寒、清热、补虚、泻实之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分证论治
  『实证』
  胃中寒冷
  症状:呃声沉缓有力,胸膈及胃脘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口淡不渴,舌苔白,脉迟缓。
  治法:温中散寒,降逆止呃。
  方药:丁香散。
  方中丁香、柿蒂降逆止呃,高良姜、甘草温中散寒。若寒气较重,胸脘胀痛者,加吴莱萸、肉桂、乌药散寒降逆;若寒凝食滞,脘闷嗳腐者,加莱菔子、槟榔、半夏行气导滞;若寒凝气滞,脘腹痞满者,加枳壳、厚朴、陈皮;若气逆较甚,呃逆频,加刀豆子、旋覆花、代赭石以理气降逆;若外寒致呃者,可加紫苏、生姜。
  胃火上逆
  症状:呃声洪亮有力,冲逆而出,口臭烦渴,多喜饮冷,脘腹满闷,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苔黄燥,脉滑数。
  治法:清热和胃,降逆止呃。
  方药:竹叶石膏汤。
  方中竹叶、生石膏清泻胃火,人参,显效72例,好转2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7%。并对临床治愈和显效者进行了1年的随访,结果268例中,复发者为37例,占13.8%。复发病例的自觉症状,大部分较治疗前轻,继续给予二石龙牡汤治疗,大多仍然有效。300例患者发病原因多与饮食不节,生活不规律,精神刺激,受风寒等因素有关;病种主要包括西医学的膈肌痉挛、胃肠疾病、神经官能症等。但本方对于脑血管病的高颅压症、尿毒症以及恶性肿瘤晚期疗效较差。
  任氏治疗中风继发呃逆有独到的经验。认为中风继发呃逆是肝阳亢盛,极而生火,横逆犯中,胃气上逆所致。均用镇肝降逆法治疗,方用镇肝降逆方,常用药物为:代赭石15-30g(先煎),天麻l0g,茯苓l0g,橘皮l0g,竹茹l0g,柿蒂l0g,川郁金l0g,炒枳实l0g,上沉香片2g(研细末和服)。每日1剂,口服或鼻饲。若出血性中风继发呃逆,并有手足拘挛者,可加羚羊角粉5g(冲服),双钩藤log(后下),石决明15—30g(先煎);若属缺血性中风继发呃逆,可加丹参log。
  仝氏经验,皂荚对顽固性呃逆有立杆见影之效,再发再用仍有效。方法是取大皂荚1个研末,手指拈鼻吸之,并指压左耳枕顶部穴。几分钟后,喷嚏大作,呃逆顿止。本法适用于食道及胃部病变所致者及神经性呃逆。中枢性疾病,以及有出血倾向者不宜应用。本法为治标的权宜之计,对有器质性病变者仍应寻找病因。皂荚对鼻粘膜刺激极强,手指拈鼻吸即可取嚏,不必“吸人鼻中”。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