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执业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复习要点辅导(20)
发布时间:2010/7/20 11:36:15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3.口服抑酸剂

  (1)组胺H2受体阻断剂 西咪替丁具有明显缓解溃疡疼痛和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雷尼替丁抑制胃酸分泌作用比西咪替丁强,副作用小。法莫替丁用于活动性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待溃疡愈合后,使用维持量,剂量减半。

  (2)胃泌素受体阻断剂 丙谷胺可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对胃黏膜具有保护作用,于餐前15分钟给药。

  (3)胆碱受体阻断剂 哌仓西平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强

  (4)质子泵抑制剂 抑制胃酸形成的最后步骤,降低胃酸分泌。抑酸完全、作用强、抑酸时间久,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较好,疗程也较短,使用后溃疡愈合的时间比H2受体拮抗剂快。可应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妥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

  4.胃黏膜保护剂传统的抗酸剂如硫糖铝等,除中和胃酸外,尚具有黏膜保护作用,且价廉、不良反应少,口服一次1g,一日3~4次,餐前1小时服用。较新的黏膜保护剂如前列腺素类似物(米索前列醇、恩前列素等)、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等,均具有增强黏膜抗损伤能力和加速溃疡愈合的作用。铋剂(铝酸铋、碱式碳酸铋、枸橼酸铋钾、胶体果酸铋)能与溃疡基底膜坏死组织上的蛋白质或氨基酸结合,形成蛋白质一铋复合物,覆盖于溃疡表面起黏膜保护作用。

  吉法酯可保护胃黏膜,促进溃疡修复愈合,并增加前列腺素的分泌。

  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通常是多种抗酸剂和粘膜保护剂组成复方药物,效果更好。

  (二)Hp感染的治疗

  当前推荐的治疗方案可分为两类,即以质子泵抑制剂、铋剂加用抗生素的

  三联疗法和以抑酸剂为中心加用抗生素的联合疗法,疗程2周。前者可达85%左右的Hp根除率,但不良反应也较高,多达20&左右,症状控制也较慢;后者多采用奥美拉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联合应用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甲硝唑等抗感染药,使Hp的根除率提高至80%~90%。

  Hp对各种杀菌剂的抵抗力强,对Hp感染的治疗首先需确定根除治疗的适应症,实施根除治疗时,应选择根除率高的治疗方案,以免引起Hp及其他细菌的抗生素的普遍耐药性,Hp根除推荐的治疗方案有一、二线方案。

  四、常用抗消化性溃疡药的种类

  抗酸药:碳酸钙、氢氧化铝、氧化镁、三硅酸镁

  胃粘膜保护剂:硫糖铝、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碱式碳酸铋、替普瑞酮、马来酸伊索拉定、米索前列醇、瑞巴派特、醋酸己酸锌

  抑酸剂:派仓西平、丙谷胺、西咪替丁、盐酸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罗沙替丁乙酸酯、雷尼替丁枸橼酸铋、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钠、埃索美拉唑。

  五、抗消化性溃疡药的合理应用

  1.组胺H2受体阻断剂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忌用;对急性胰腺炎者慎用;对有过敏史、肝肾功能不全者和儿童应慎用;严重心脏及呼吸系统疾患、系统性红斑狼疮、器质性脑病者慎用。H2受体阻断剂于餐后口服比餐前效果为佳,此是因为餐后胃排空延迟,有更多的缓冲作用;另鉴于相同的原因,不宜与促胃动力药联合应用。近年来,多提倡睡前服用H2受体阻断剂

  2.在选择根治Hp药物方案中,注意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防范措施有:①严格掌握根除Hp的适应证,选用正规和有效的治疗方案;②联合治疗,避免使用单一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提倡在治疗前做药敏试验,选择对Hp敏感的抗生素;③对根除治疗失败者,再次治疗前先做药物敏感试验,避免使用对Hp耐药的抗菌药物;④由于Hp的耐药性, PPIs三联方案必要时可使用2周;⑤对一线治疗失败者,改用补救疗法时,尽量避免应用甲硝唑类药,应改用其他药物,如呋喃唑酮、胃内滞留型庆大霉素缓释片等;⑥间隔治疗;⑦寻求新的非耐药的抗生素;⑧研制Hp疫苗。

  3.各种抗酸药中和酸的作用相差很大,长期应用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或便秘,所有抗酸药均产生暂时性代偿性盐酸分泌增多,对习惯性便秘者不宜使用。另应用抗酸药宜在餐后1~2小时服用,治疗时间不宜少于3个月,并避免与酸性药、含鞣酸的药物同服。

  4.临床常用的PPIs中,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与地西泮、苯妥英钠、华法林等同用,可使上述药物血浆半衰期延长而雷贝拉唑主要通过非酶代谢,因而无明显个体差异,疗效稳定,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埃索美拉唑是左旋异构体,相比于奥美拉唑,其体内个体差异小,疗效较稳定。

  5.PPIs对孕妇及儿童的安全性尚未确立,对妊娠及哺乳期妇女、儿童禁用;对严重肝功受损者的日剂量应予限制;另不推荐用于长期维持治疗,对疑有恶性肿瘤伴发胃溃疡者,必须排除恶性病变后再用,以免误诊。对有药物过敏史者、肝功能障碍患者及高龄者慎用。其中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服后偶见有疲乏、嗜睡的反应。组胺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西咪替丁、法莫替丁能引起幻觉、定向力障碍,对司机及高空作业、精密仪器操作者慎用,或服用后休息6小时再从事工作。另对各药的禁忌证、使用注意事项给予关注。

  6.硫糖铝须空腹或餐前0.5~1小时服用,不宜与牛奶、抗酸药同服,连续用药不宜超过8周;铋剂应在餐前0.5~l小时或睡前服用,以达最佳疗效,服用后粪便色泽可能变黑,此为正常现象。鉴于多数PPIs不耐酸,为肠溶制剂,服药时不宜嚼碎。

  7.有消化性溃疡者应避免吸烟;焦虑和紧张可使活动性消化性溃疡加快复发,消除忧伤的情绪可减轻疼痛的程度和频率。此外,应避免口服对胃、十二指肠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如吲哚美辛、阿司匹林、保泰松等非甾体抗炎药。

  8.应当提醒的是,消化性溃疡通常预后良好。几乎所有的患者通过用药和改变生活方式都可治疗成功,大多数治疗失败者乃由于治疗不当、患者不依从或对药品不良反应不耐受、疗程不足、剂量不适当或诊断不正确。当药物治疗停止后,400A,~80%患者在1年内复发。药师应加强对上述治疗失败因素和用药依从性的监控,并应在根治Hp 4周后复诊以确定Hp是否被根除。

  第五节 糖尿病

  一 糖尿病的概述(分型)

  (一)1型糖尿病

  (二)2型糖尿病

  (三)其他特殊型糖尿病

  (四)妊娠期糖尿病

  二、糖尿病的主要症状

  1.多饮、多尿

  2.多食

  3.消瘦与体重减轻糖

  4.其他

  (二)糖尿病的症状特点

  1.1型糖尿病①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30岁前为常见,多发生在儿童或青少年;②起病 急,病情重,血中可测到不同种类的针对胰岛素的自身抗体,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③血糖显著升高,经常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④血中胰岛素和c肽水平很低甚至检测不出;⑤患者胰岛功能基本丧失,需要终生应用胰岛素替代治疗和维持生命,曾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⑥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发病年龄在20~48岁,患者消瘦,有“三多’’症状,易出现大血管病变。

  2.2型糖尿病①一般有家族遗传病史;②起病缓慢,病情发展相对平稳,往往估计不出发病时间,即使发病也无任何症状,无症状的时间可达数年至数十年;③多数人肥胖、食欲好、精神体力与正常人并无差别,偶有疲乏无力,个别人可出现低血糖;④多在检查身体时被发现;⑤随着病程延长,血糖逐渐升高,可出现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三)糖尿病主要并发症

  1.靶器官损伤

  (1)糖尿病性心肌病

  (2)糖尿病合并高血压

  (3)糖尿病肾病

  (4)糖尿病眼病

  (5)糖尿病足病

  2.微血管和大血管病

  3.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四)糖尿病合并感染

  糖尿病并发感染的几率较高,感染可见于全身各个系统,老年人更易发生,且并发感染后病情严重,糖尿病与感染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两组疾病[NextPage]

  三、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一)糖尿病的实验室检查 糖尿病主要依照尿糖或血糖测定,其主要指标如下。

  1. 尿糖测定

  2. 空腹血糖

  3. 餐后2小时血糖测定

  4. 萄糖耐量实验

  5. 糖化血红蛋白

  6. 血浆胰岛素测定

  7. 血清C肽测定

  四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

  1 1型糖尿病:胰岛素注射,或与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双胍联用。

  2糖尿病合并妊娠等用胰岛素注射。

  3对2型肥胖糖尿病,经饮食和运动治疗尚未达指标首选二甲双胍。

  4对2型非肥胖糖尿病,在有良好的胰岛β细胞储备功能、无胰岛素血症时用磺酰脲类。

  5单纯餐后高血糖,而空腹和餐前血糖不高,首选α-糖苷酶抑制剂;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伴餐前轻度升高,选胰岛素增敏剂;空腹、餐前血糖高用磺酰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

  6非磺酰脲类降糖药诱发胰岛素分泌,降糖作用快,对餐时、餐后血糖有显著控制作用。

  7.对妊娠和哺乳期妇女、患有急性病症如心肌梗死、大手术、严重创伤、烧伤者,可短期改用胰岛素治疗。对初发糖尿病、青年发病、有酮症倾向、身体消瘦、空腹血糖>11.1mmol/L 者,应尽早给予胰岛素治疗。

  8.对确诊为冠状动脉疾病和2型糖尿病者,应用HMG—CoA抑制剂(他汀类);对所有2 型糖尿病与其他心血管病高危因素(高血压、吸烟、左心肥厚、55岁以上)患者均应接受阿托伐他汀、洛伐他汀,或普伐他汀、辛伐他汀治疗。

  9.对糖尿病合并肾病者可首选格列喹酮, 提倡尽早合并应用胰岛素增敏剂。

  10.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如瑞格列奈(诺和龙)。对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 疗;2型糖尿病目前仅有二甲双胍被批准用于儿童。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于经常出差,进餐不规律的患者,选择每日服用1次的药物(如格列美脲)则更为方便、合适,顺应性更好。

  (二)胰岛素(insulin)制剂种类和特点

  (三)口服降糖药种类

  促胰岛素分泌剂:磺酰脲类、格列奈类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胰岛素增敏剂

  五、治疗糖尿病药的合理应用

  1.治疗糖尿病宜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血糖监测、药物治疗和糖尿病健康教育。尽早地采用药物治疗,尽早地联合治疗,尽早地应用胰岛素治疗。其次,治疗要提高胰岛素浓度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并举,此外,减肥和降低血脂常有釜底抽薪之效。

  2.采用“精细降糖”策略,一种或几种药的联合可使糖尿病患者得到更个体化的治疗,能够发挥降糖药的最大作用,避免药物盲目使用并减少不良反应。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控制在接近正常时,为避免低血糖的发生,需采取“精细降糖”的措施,包括指导患者采取更严格的饮食和运动计划、更密切的血糖监测和对降糖药更加得心应手的应用。在降糖药的选择上,作用方式越接近人体控制血糖生理模式的药物,越能帮助人们安全接近正常血糖的目标。

  3.在糖尿病治疗的随访中,一方面为了控制血糖并达标而在各点测定血糖,并定期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制定降糖药的治疗方案(单独或联合用药、剂量调整);另一方面为了尽早查出并发症或相关问题,要进行包括体重、体重指数、血压、足背动脉搏动、血脂谱、眼底、肝肾功能、尿常规、尿蛋白排泄率、心电图等的检测。

  4.药物治疗中需注意各药的禁忌证和不良反应,尤其是降糖药可诱发低血糖和休克,严重者甚至致死,药师应提示患者注意,一旦出现低血糖,立即口服葡萄糖水和糖块、巧克力、甜点或静滴葡萄糖注射液。对磺酰脲类药要注意:①1型糖尿病者不可单独使用磺酰脲类药。②急性严重感染、手术、创伤或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及严重的肝、脑、心、肾、眼等并发症者一般禁用磺酰脲类药。③老年人的用药剂量要密切监测血糖指标,酌情调整。儿童和妊娠妇女不推荐应用,肝、肾功能不全及对磺胺药过敏者禁用。④单用磺脲类药血糖不能达标者,应寻找原因纠正或及时改为联合用药,必要时加用胰岛素。

  5.注意保护肝-肾功能,糖尿病合并肝病时,宜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对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推荐应用格列喹酮,因其由肝胆排泄。

  6.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应首选二甲双胍、阿卡波糖;非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应首选磺酰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长期口服可使患者体重下降。近期临床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对肥胖或非肥胖者等效,阿卡波糖对饮食疗法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显示出良效,且无论肥胖或非肥胖者均可使用。对胰岛素储备功能很差的非肥胖型者,当降糖药不能很好地控制血糖时,应及时使用胰岛素治疗。

  7.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

  餐前0.5小时

  餐中

  餐后0.5~1小时

  8.注射胰岛素时宜注意

  9.用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注意事项

  10.用α-糖苷酶抑制剂注意事项

  11.用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泌剂注意事项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