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哪一条不是影响药材浸出的因素 ( )
A.温度
B.浸出时间
C.药材的粉碎度
D.浸出溶剂的种类
E.浸出容器的大小
2.根据Stockes定律,混悬微粒沉降速度与下列哪一个因素成正比( )
A.混悬微粒的半径
B.混悬微粒的粒度
C.混悬微粒的半径平方
D.混悬微粒的粉碎度
E.混悬微粒的直径
3.下述哪种方法不能增加药物的溶解度 ( )
A.加入助溶剂
B.加入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C.制成盐类
D.应用潜溶剂
E.加入助悬剂
4.下列哪种物质不能作混悬剂的助悬剂作用 ( )
A.西黄蓍胶
B.海藻酸钠
C.硬脂酸钠
D.羧甲基纤维素钠
E.硅皂土
5.作为热压灭菌法灭菌可靠性的控制标准是 ( )
A.F值
B.Fo值
C.D值
D.Z值
E.Nt值
6.对维生素C注射液错误的表述是 ( )
A.可采用亚硫酸氢钠作抗氧剂
B.处方中加入碳酸氢钠调节pH值使成偏碱性,避免肌注时疼痛
C.可采用依地酸二钠络合金属离子,增加维生素C稳定性
D.配制时使用的注射用水需用二氧化碳饱和
E.采用100℃流通蒸汽15min灭菌
7.比重不同的药物在制备散剂时,采用何种混合方法最佳 ( )
A.等量递加法
B.多次过筛
C.将轻者加在重者之上
D.将重者加在轻者之上
E.搅拌
8.片剂制备中,对制粒的目的错误叙述是 ( )
A.改善原辅料的流动性
B.增大颗粒间的空隙使空气易逸出
C.减小片剂与模孔间的摩擦力
D.避免粉末因比重不同分层
E.避免细粉飞扬
9.胶囊剂不检查的项目是 ( )
A.装量差异
B.崩解时限
C.硬度
D.水分
E.外观
10.片剂辅料中的崩解剂是 ( )
A.乙基纤维素
B.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C.微粉硅胶
D.甲基纤维素
E.甘露醇
11.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 )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12.药物透皮吸收是指 ( )
A.药物通过表皮到达深层组织
B.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到达体内
C.药物通过表皮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
D.药物通过表皮,被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E.药物通过破损的皮肤,进人体内的过程
13.口服剂型在胃肠道中吸收快慢州顺序一般认为是 ( )
A.混悬剂>溶液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B.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片剂>包衣片
C.片剂>包衣片>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
D.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E.包衣片>片剂>胶囊剂>混悬剂>溶液剂
14.栓剂质量评定中与生物利用度关系最密切的测定是 ( )
A.融变时限
B.重量差异
C.体外溶出试验
D.硬度测定
E.体内吸收试验
15.静脉注射某药,Xo=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μ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 )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16.下列有关药物稳定性正确的叙述是 ( )
A.亚稳定型晶型属于热力学不稳定晶型,制剂中应避免使用
B.乳剂的分层是不可逆现象
C.为增加混悬液稳定性,加入的能降低Zeta电位、使粒子絮凝程度增加的电解质称絮凝剂
D.乳剂破裂后,加以振摇,能重新分散、恢复成原来状态的乳剂
E.凡受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物质的催化反应称特殊酸碱催化反应
17.有关滴眼剂错误的叙述是 ( )
A.滴眼剂是直接用于眼部的外用液体制剂
B.正常眼可耐受的pH值为5.0一9.0
C.混悬型滴眼剂要求粒子大小不得超过50μm
D.滴入眼中的药物首先进入角膜内,通过角膜至前房再进入虹膜
E.增加滴眼剂的粘度,使药物扩散速度减小,不利于药物的吸收
18.有关片剂包衣错误的叙述是 ( )
A.可以控制药物在胃肠道的释放速度
B.滚转包衣法适用于包薄膜衣
C.包隔离层是为了形成一道不透水的障碍,防止水分浸入片芯
D.用聚乙烯吡咯烷酮包肠溶衣,具有包衣容易、抗胃酸性强的特点
E.乙基纤维素为水分散体薄膜衣材料
19.对软膏剂的质量要求,错误的叙述是 ( )
A.均匀细腻,无粗糙感
B.软膏剂是半固体制剂,药物与基质必须是互溶性的
C.软膏剂稠度应适宜,易于涂布
D.应符合卫生学要求
E.无不良刺激性
20.下列有关生物利用度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饭后服用维生素B2将使生物利用度降低
B.无定形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的生物利用度
C.药物微粉化后都能增加生物利用度
D.药物脂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差
E.药物水溶性越大,生物利用度越好
解答题号:2答案:C
题号:3答案:E
解答:加助悬剂是提高混悬剂稳定性的重要措施,它可增加混悬液介质的粘度,并被吸附于混悬微粒的表面增加其亲水性,有利于减小微粒的沉降速度和聚结,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但不能增加混悬粒子的溶解度。故本题答案应为E.
题号:4答案:C
解答:作为混悬剂助悬剂的主要条件是助悬剂必须是亲水性的,水溶液具有一定的粘度。根据Stockes公式,V与η成反比,η愈大,V愈小,可减小沉降速度,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助悬剂被微粒吸附,也增加微粒的亲水性,进而增加混悬剂的稳定性。硬脂酸钠不具有混悬剂的条件,不能做助悬剂。
题号:5答案:B
题号:6答案:B
解答:维生素C注射液属不稳定药物注射液,极易氧化,故在制备过程中需采取抗氧化措施,包括加抗氧剂(NaHSO3),调节pH值至6.0—6.2,加金属离子络合剂(ED—TA—2Na),充惰性气体(C02)。为减少灭菌时药物分解,常用100℃流通蒸汽15min灭菌等。维生素C注射液用碳酸氢钠调节pH值偏碱性,极易氧化使其变黄。故本题答案选B.
题号:7答案:D
解答:调制散剂时,由于药物的比重不同,在混合过程中比重大的药物由于受重力作用而下沉,使散剂混合不均。所以在混合时应将比重大的药物加于比重小的药物上面,混合时可将其均匀混合。故本题答案应选D.
题号:9答案:C
解答:胶囊剂分为硬胶囊和软胶囊,不论哪种胶囊,按药典规定需检查外观、水分、装量差异、崩解时限等。但硬度不是检查胶囊剂的质量指标。故本题答案应选C
题号:10答案:B
解答:片剂制备需加入崩解剂,以加快崩解,使崩解时限符合要求。常用崩解剂有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泡腾崩解剂等。本题中只有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是崩解剂。故本题答案应选B.[NextPage]
题号:11答案:A
解答:表观分布容积是指给药剂量或体内药量与血浆药物浓度的比值,其单位为L或L/Kg.表观分布容积的大小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数值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较小,并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或与血浆蛋白结合,或蓄积于某组织中。表观分布容积不代表药物在体内的真正容积,不具有生理学和解剖学意义。药物在体内真正分布容积不会超过体液量,但表观分布容积可从几升到上百升。故本题答案应选A.
题号:12答案:D
解答:皮肤给药可起局部作用,如软膏剂等;但也可通过皮肤吸收发挥全身作用,如皮肤用贴片。皮肤主要是由表皮(主要为角质层)、皮下组织和附属器组成。附属器包括毛囊、皮脂腺。、汗腺。皮下组织有毛细血管和淋巴分布。当药物发挥局部作用时,药物可通过角质层到达皮下组织起局部作用,而不是通过皮肤在用药部位起作用,药物也可通过毛囊和皮脂腺吸收,但药物主要还是通过完整皮肤吸收。所以说药物主要通过毛囊和皮质腺吸收到达体内是不正确的。破损皮肤由于失去了皮肤的保护作用,对药物的吸收速度特别快,一般经皮吸收药物不用于破损皮肤部位。药物经皮吸收主要过程是经过表皮的角质层、皮下组织皮毛细血管和淋巴吸收进入体循环。故正确答案应选D.
题号:13答案:D
解答:口服药物剂型在胃肠道中通过胃肠道粘膜吸收,进入体循环。药物要在胃肠道吸收,必须首先从制剂中释放出来。其释放阶快慢就决定了药物吸收的快慢。一般口服溶液剂不存在药物释放问题,其他剂型如乳剂,混悬剂是液体制剂,虽然存在释放问题,但由于分散度大,仍会很快释放药物。在固体剂型中,胶囊剂较常用,它的外壳为明胶外壳,崩解后相当于散剂分散程度。片剂和包衣片比较,片剂溶出相对较快,而包衣片则需在衣层溶解后才能释放药物。一般而言,释放药物快,吸收也快。所以口服剂型在胃肠道吸收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故本题答案应选D.
题号:14答案:E
解答:在对栓剂的质量评定时,需检查重量差异、融变时限、硬度,作溶出和吸收试验。一般而言,重量差异较大,融变时限太长或太短,硬度过大,体外溶出的快慢,都与生物利用度有关。但关系最密切的是体内吸收试验,通过测定血药浓度,可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从而评价栓剂生物利用度的高低。故本题答案应选E.
题号:15答案:D
解答:静脉注射给药,注射剂量即为X.本题Xo=60ng.初始血药浓度即静脉注射的瞬间血药浓度,用Co表示,本题Co=15μg/ml.计算时将重量单位换算成同一单位,即Xo=60mg=60000μg.
题号:16答案:C
解答:药物晶型分为稳定型和亚稳定型,亚稳定型可转变为稳定型,属热力学不稳定晶型。由于其溶解度大于稳定型药物,故常用亚稳定型药物制成多种固体制剂。制剂中不应避免使用。
乳剂中由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比重不同,乳剂放量过程中分散相上浮,出现分层,分层不是破坏,经振摇后仍能分散为均匀乳剂。“分层是不可逆现象”是错误的。
絮凝剂作为电解质,可降低Zeta电位,当其Zeta电位降低20—25mV时,混悬微粒可形成絮状沉淀;这种现象称为絮凝,加人的电解质称为絮凝剂。本题是正确的。
乳剂常因乳化剂的破坏而使乳剂油水两相分离,造成乳剂的破坏。乳剂破坏后不能再重新分散恢复原来的状态。
给出质子或接受质子的催化称为一般酸碱催化,而不是特殊酸碱催化。
故本题答案应选C.
题号:17答案:E
解答:按滴眼剂的定义,滴眼剂为直接用于眼部的外用液体制剂。眼部可耐受的pH值为5.0—9.0.对混悬型滴眼剂其微粒大小有一定的要求,不得有超过50μm粒子存在,否则会引起强烈刺激作用。滴眼剂中药物吸收途径是首先进入角膜,通过角膜至前房再进入虹膜。另一个吸收途径是通过结膜途径吸收,再通过巩膜到达眼球后部。滴眼剂的质量要求之一是有一定的粘度,以延长药液与眼组织的接触时间,增强药效,而不是不利于药物的吸收。故本题答案应选E.
题号:18答案:D
解答:有些片剂要进行包衣,其目的是:掩盖不良气味;防潮避光,隔离空气;控制在胃肠道中药物的释放;防止药物间的配伍变化等。包衣时为了防止水分进入片芯,须先包一层隔离衣。包衣辅料有胃溶性薄膜衣材料和肠溶性薄膜衣材料,如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胃溶性薄膜衣材料,不具有抗酸性,而乙基纤维素则为肠溶性薄膜衣材料,可制成水分散体薄膜衣材料。在包衣方法上,薄膜衣可用包衣锅进行滚转包衣,流化包衣,压制包衣等方法。故本题答案应选D.
题号:19答案:B
解答:软膏剂是用于皮肤或粘膜的半固体制剂,起局部作用或吸收发挥全身作用。软膏剂的作用发挥的好坏,与其质量有密切关系。软膏剂的质量要求应该均匀、细腻、无粗糙感;有一定稠度,在皮肤上不融化流失,易于涂布;性质稳定,不酸败,保持固有疗效;无刺激性,符合卫生学要求。药物在软膏剂中可以是可溶性的(溶于水相或溶于油相),也可以是不溶性药物,以极细微粒分散于基质中,并非药物与基质必须是互溶性的。
故本题答案应选B.
题号:20答案:B
解答: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从剂型中到达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生物利用度与药物吸收有密切关系,维生素B2为主动转运的药物,饭后服用可使维生素B2随食物逐渐通过吸收部位,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为了提高生物利用度,可对难溶性药物进行微粉化处理,但水溶性药物微粉化处理并不能提高生物利用度。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符合一级过程,为被动扩散吸收,药物脂溶性愈大,吸收愈好,生物利用度愈高,而不是愈差。
水溶性药物通过生物膜上的微孔吸收,水溶性大小不是决定生物利用度的条件,而是浓度大小。许多药物具有多晶型现象,分稳定型、亚稳定型和无定形。无定形药物溶解时不需克服晶格能,所以溶解度大,溶解速度快,吸收好,常为有效型。所以无定形药物生物利用度大于稳定型。故本题答案应选B. [21——25] ( )
A.Zeta电位降低
B.分散相与连续相存在密度差
C.微生物及光、热、空气等的作用
D.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
E.乳化剂类型改变造成下列乳剂不稳定现象的原因是
21.分层
22.转相
23.酸败
24.絮凝
25.破裂
[26——30] ( )
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
B.单硬脂酸甘油酯
C.大豆磷脂
D.无毒聚氯乙烯
E.乙基纤维素
26.可用于制备脂质体
27.可用于制备溶蚀性骨架片
28.可用于制备不溶性骨架片
29.可用于制备亲水凝胶型骨架片
30.可用于制备膜控缓释片
[31——35] ( )
写出下列处方中各成分的作用
A.醋酸氢化可的松微晶 25g
B.氯化钠 8g
C.吐温80 3.5g
D.羧甲基纤维素钠 5g
E.硫柳汞 0.01g/制成l000ml
31.防腐剂
32.助悬剂
33.渗透压调节剂
34.主药
35.润湿剂
[36——40] ( )
A.氟利昂
B.可可豆脂
C.月桂氮卓同
D.司盘85
E.硬脂酸镁
36.气雾剂中作抛射剂
37.气雾剂中作稳定剂
38.软膏剂中作透皮促进剂
39.片剂中作润滑剂
40.栓剂中作基质
[4l——45] ( )
A.聚乙烯吡咯烷酮溶液
B.L—羟丙基纤维素
C.乳糖
D.乙醇
E.聚乙二醇6000
41.片剂的润滑剂
42.片剂的填充剂
43.片剂的湿润剂
44.片剂的崩解剂
45.片剂的粘合剂
解答题号:(21—25)
答案:21.B 22.E 23.C 24.A 25.D
解答:分层是指乳剂中油相密度小于水相,当油相以微粒状态分散于水相后,形成均匀分散的乳剂。但乳剂在放量过程中,由于密度差,造成分散相粒子上浮,称为分层,乳剂分层后,经振摇仍能恢复均匀的乳剂、故21题答案应选B.转相是指乳剂类型有O/w和W/O,转相是由O/W乳剂转变为W/O或由W/O转变为O/W型。主要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乳化剂的类型改变所引起的。故22题答案应选E.酸败是指乳剂中的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极易被空气中的氧氧化,或由微生物、光、热破坏而引起酸败。故23题答案应选C.絮凝是指乳剂具有双电层结构,即具有Zeta电位,当Zeta电位降至20—25mV时,引起乳剂粒子发生絮凝,故24题答案应选A.破裂是指乳剂的类型主要决定于乳化剂的类型,所以乳化剂在乳剂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但乳剂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电解质,相反电荷的乳化剂,强酸强碱等,均可使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使乳剂破坏。故25题答案应选D.
题号:(26—30)
答案:26.C 27.B 28.D 29.A 30.E
解答:制备脂质体所用辅料主要有磷脂和胆固醇,磷脂是脂质体形成不可缺的辅料。故26题答案应选择C.溶蚀性骨架片是由药物分散于脂肪性基质中如硬脂醇、硬脂酸、氢化植物油、单硬脂酸甘油酯等形成的。故27题答案应选B.不溶性骨架片主要是一些不溶性骨架材料如聚乙烯、无毒聚氯乙烯等,与药物均匀混合,制成骨架片,在胃肠道中药物溶解,扩散而释放。故28题答案应选D.另一种骨架片是亲水性凝胶骨架片,由亲水性高分子化合物与药物混均,制颗粒或不制颗粒而压制成片剂,在胃肠道中骨架材料逐渐被水化形成亲水凝胶层而逐渐溶解释放药物。如羟丙甲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等。故29题答案应选A.缓释片有骨架型、渗透泵型及膜控型等。膜控型主要是在可溶性药物片剂外包一层不溶性薄膜,在胃肠道中由于胃肠液进入片剂中,药物溶解后通过膜孔而扩散于胃肠液中,被粘膜吸收。乙基纤维素、硝酸纤维素等均可作为膜控缓释片的包衣材料,故30题答案应选E.
题号:(31—35)
答案:31.E 32.D 33.B 34.A 35.C
解答:滴眼剂为多剂量分装的制剂,对多剂量制剂,由于反复使用,受污染的机会大,需加入防腐剂。故31题答案应选E.混悬型滴眼剂必须加入助悬剂,根据Stockes公式,加入助悬剂有利于减少微粒沉降速度,增加稳定性。常用助悬剂有羧甲基纤维素钠、海藻酸钠等。故32题答案应选D.混悬型滴眼剂,药物为难溶性的,所以需加入氯化钠调节药液渗透压值,减小对眼粘膜的刺激性。常用渗透压调节剂为氯化钠。故33题答案应选B.本题是醋酸氢化可的松滴眼液的处方,为混悬型滴眼液。醋酸氢化可的松是水难溶性药物,必须使用微晶,才能制成微粒大小在50μm以下的混悬型滴眼剂。醋酸氢化可的松为主药。故34题答案应选A.在混悬型滴眼剂中,为增加主药的亲水性,需加入润湿剂,如吐温80等,这有利于混悬型滴眼剂的稳定性。故35题答案应选C.
题号:(36—40)
答案:36.A 37.D 38.C 39.E 40.B
解答:气雾剂喷射药物的动力是来自抛射剂产生的压力,国内气雾剂抛射剂主要为氟利昂。故36题答案应选A.气雾剂中需加入附加剂,如潜溶剂、乳化剂、润湿分散剂、稳定剂等。稳定剂包括司盘85、油醇、月桂醇等,故37题答案应选D.软膏剂有局部和全身作用之分。软膏中的药物穿透皮肤进入体循环可发挥全身作用。
为增加药物的吸收,软膏剂中常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常用透皮吸收促进剂有月桂氮卓酮、丙二醇、尿素等。故38题答案应选C.制备片剂时,为增加颗粒流动性,防止粘冲、减小片剂与模孔间的摩擦力,需加入润滑剂,常用润滑剂有滑石粉、硬脂酸镁等,故39题答案应选E.栓剂基质种类很多,脂肪性基质常用可可豆脂、半合成脂肪酸酯等。故40题答案应选B.
题号:(41—45)
答案:41.E 42.C 43.D 44.B 45.A
解答:片剂制备时为了增加颗粒的流动性,防止粘冲,减小片剂与模孔的摩擦,须加入润滑剂。常用润滑剂有水不溶性的如硬脂酸镁、滑石粉等,水溶性的如聚乙二醇4000或6000,月桂醇硫酸钠等。故41题答案应选E.填充剂是用来增加片剂的重量和体积并有利于压片的辅料,常用淀粉、糊精、糖粉、乳糖、微晶纤维素等。故42题答案应选C.某些药物和辅料本身具有粘性,只需加人适当的液体就可将其本身固有的粘性诱发出来,这时所加人的液体就称为湿润剂。如蒸馏水、乙醇等。故43题答案应选D.崩解剂是促使片剂在胃肠液中迅速裂碎成细小颗粒的物质,从而使主药迅速溶解吸收、发挥疗效。如干淀粉、羧甲基淀粉钠、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羟丙基纤维素)等。故44题答案应选B.某些药物本身没有粘性或粘性不足,需加入某些粘性物质使其粘合在一起,这种粘性物质称为粘合剂。如淀粉浆、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羟丙基纤维素溶液、聚乙烯吡k咯烷酮溶液等。故45题答案应选A.[NextPage] [46——50] ( )
A.泛制法
B.搓丸法
C.A和B均用于
D.A和B均不用于
46.制备丸剂
47.先起模子
48.制备蜜丸
49.滴丸
50.用水、酒、醋、蜜水、药汁等为润湿剂制丸
[51——55] ( )
A.有去除离子作用
B.有去除热原作用
C.以上两种作用均有
D.以上两种作用均无
51.电渗析制水
52.离子交换法制水
53.蒸馏法制水
54.反渗透法制水
55.0.45μm微孔滤膜过滤
[56——60] ( )
A.软膏基质
B.栓剂基质
C.以上两者均可
D.以上两者均不可
56.聚乙二醇
57.二甲基硅油
58.甘油明胶
59.丙烯酸树脂
60.液体石蜡
解答题号:(46—50)
答案:46.C 47.A 48.C 49.D 50.A
解答:丸剂是各种丸的总称,丸剂的制备方法有泛制法、塑制法(即搓丸法)和滴制法。所以泛制法和搓丸法都是丸的制备方法。故46题应答C.
起模子主要是指用泛制法制备丸剂的过程中,先将药物与赋形剂混合,在一定的润湿剂或粘合剂的作用下凝结成细小颗粒的过程。泛制法则是指药物细粉与赋形剂在润湿剂或粘合剂作用下,在适宜设备内,通过交替撤粉与润湿,使模子逐渐增大的一种制丸方法,因此泛制法需要先起模子。而搓丸法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赋形剂混合制成可塑性的丸块、丸条后,再切割分剂量制成丸制的方法,故该法不需起模子。因此47题选A.
蜜丸是指药材细粉以蜂蜜为粘合剂制成的丸剂。根据药材细粉和蜂蜜的性质,既可用搓丸法也可用泛制法制备蜜丸。故48题答案应为C.
滴丸剂系指固体或液体药物与基质加热熔化混匀后,滴人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收缩冷凝而成的丸剂。因此滴丸的制备只能用滴制法,而不能用搓丸法和泛制法。故49题答案应为D.
搓丸法是将药物细粉与适宜赋形剂混合,通过制丸块、丸条、切割、滚圆等过程制备丸剂的方法,一般不用润湿剂,该法多用于制蜜丸。而泛制法在制丸过程中常用润湿剂,多用于制备水丸、糊丸、浓缩丸及水蜜丸等。所以泛制法常用水、酒、醋、蜜水、药汁等为润湿剂制丸。故50题选A.
题号:(5l一55)
答案:51.A 52.C 53.C 54.C 55.D
解答:电渗析法主要作用是除去原水中的离子,作为原水处理的方法之一。故51题答案应选A.
离子交换法也是原水处理的方法之一,主要作用是除去水中阴、阳离子,对细菌、热原有一定的除去作用。故52题答案应选C.
注射剂常用溶剂为注射用水,注射用水除应符合药典蒸馏水要求外,不得含有超过0.5EU/ml细菌内毒素(即热原),并且12h以内使用。国内主要用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蒸馏法既可除去离子也可除去热原,故53题答案应选C.
反透析法制备注射用水美国药典已收载,我国药典尚未收载此法。但本法能除去离子也能除去热原。故54题答案应选C.
微孔滤膜常用于注射液的过滤,0.45μm微孔滤膜可除去注射液中的微粒,也可除去注射液中细菌,但不能除去溶解于水中的离子,也不能除去溶解于水中的热原,故55题答案应选D.
题号:(56—60)
答案:56.C 57.A 58.C 59.D 60.A
解答:水溶性软膏基质包括甘油明胶、聚乙二醇、卡波普凝胶等。栓剂中水溶性基质有甘油明胶、聚乙二醇、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等,聚乙二醇可作软膏和栓剂基质,故56题答案应选C.
甲基硅油是软膏剂的油脂性基质的一种,为无色无臭液体,能与多种基质配合应用。但不能用作栓剂基质,故57题答案应选A.
甘油明胶是甘油、明胶、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的,组成为甘油10%一30%、明胶1%一3%,水加至100%,则为半固体的软膏基质;若甘油70%,明胶20%,水10%,则形成固体的栓剂基质。故58题答案应选C.
丙烯酸树脂有多种型号,有不同用途。丙烯酸树脂常用作片剂薄膜衣材料。但不能作为软膏和栓剂基质。故59题答案应选D.
液体石蜡是软膏剂中的油脂性基质的组成成分,主要用于调节软膏基质的稠度,而不用来调节油脂性栓剂基质的稠度。故60题答案应选A.61.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是 ( )
A.药物的分子量
B.药物的低共熔点
C.皮肤的水合作用
D.药物晶型
E.透皮吸收促进剂
62.药物浸出萃取过程包括下列阶段 ( )
A.粉碎
B.溶解
C.扩散
D.浸润
E.置换
63.吐温类表面活性剂具有 ( )
A.增溶作用
B.助溶作用
C.润湿作用
D.乳化作用
E.润滑作用
64.有关灭菌法叙述正确的是 ( )
A.辐射灭菌法特别适用于一些不耐热药物的灭菌
B.滤过灭菌法主要用于含有热稳定性物质的培养基、试液或液体药物的灭菌
C.灭菌法是指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D.煮沸灭菌法是化学灭菌法的一种
E.热压灭菌法可使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降低
65.疏水胶体的性质是 ( )
A.存在强烈的布朗运动
B.具有双分子层
C.具有聚沉现象
D.可以形成凝胶
E.具有Tyndall现象
66.不具有靶向性的制剂是 ( )
A.静脉乳剂
B.毫微粒注射液
C.混悬型注射液
D.脂质体注射液
E.口服乳剂
67.生产注射剂时常加入适量活性炭,其作用为 ( )
A.吸附热原
B.能增加主药稳定性
C.脱色
D.脱盐
E.提高澄明度
68.增加直肠栓剂发挥全身作用的条件是 ( )
A.粪便的存在有利于药物吸收
B.插入肛门2cm处有利于药物吸收
C.油水分配系数大释放药物快有利于吸收
D.油性基质的栓剂中加入HLB值大于11的表面活性剂能促使药物从基质向水性介质扩散有利于药物吸收
E.一般水溶性大的药物有利于药物吸收
69.以下哪几条具被动扩散特征 ( )
A.不消耗能量
B.有结构和部位专属性
C.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转运
D.借助载体进行转运
E.有饱和状态
70.某药肝脏首过作用较大,可选用适宜的剂型是 ( )
A.肠溶片剂
B.舌下片剂
C.口服乳剂
D.透皮给药系统
E.气雾剂
解答
题号:6l答案:A、C、E
解答: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有三类:第一为皮肤阶性质,包括皮肤的水合程度,皮肤的部位等。第二为药物结构和性质,包括药物的溶解特性,药物的分子量,药物在角质层和活性皮层面的分配,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熔点等。第三为附加剂和溶剂,包括溶剂的极性、附加剂的pH值,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和透皮吸收促进制。本题中药物分子量、皮肤的水合作用、透皮吸收促进剂均为影响透皮吸收的因素。而药物的低共熔点和药物晶型均不属上述影响因素的范围。故本题答案应选A、C、E.
题号:62答案:B、C、D、E
解答:浸出过程即是指浸出溶剂润湿药材组织,透过细胞质膜、溶解、浸出有效成分获得浸出液的过程。一般分为浸润、溶解、扩散、置换四个阶段。故本题答案应选B、C、D、E.
题号:63答案:A、C、D
解答:表面活性剂分阴离子型、阳离子型两性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刑具有增溶作用,增溶作用最适HLB值范围为15—18,吐温类HLB值在9.6—16.7,故吐温类具有增溶作用。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作用,形成O/W型乳剂HLB值应为8一16,吐温类HLB值在此范围内,故具有乳化剂的作用,形成O/w型乳剂。促进液体在固体表面铺展或渗透作用叫润湿作用,起这种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润湿剂。吐温类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具有润湿作用。而助溶作用是指添加助溶剂增加药物溶解度的作用,润滑剂则是片剂物料中为了助流、抗粘和润滑而添加的辅料。故本题答案应选A、C、D.
题号:64答案:A、C、E
解答:从灭菌法的定义可知,灭菌法是指杀灭或除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热压灭菌是目前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适用于对热稳定的药物制剂的灭菌,特别是输液的灭菌常用此法。但葡萄糖注射液在热压灭菌时常可发生葡萄糖的降解而产生酸性物质和有色聚合物,从而引起葡萄糖注射液的pH值降低。但只要控制好灭菌温度和时间,此法仍可用于葡萄糖注射液的灭菌。有些药物对热不稳定,就不宜采用热压灭菌法灭菌,而应选择其他方法如辐射灭菌或滤过灭菌。煮沸灭菌系物理灭菌法之一种,而非化学灭菌法的一种。故本题答案选择A,C、E.
题号:65答案:A、C、E
解答:胶体溶液分为疏水胶体和亲水胶体。疏水胶体溶液具有Tyndall现象,存在着强烈的布朗运动,在分散介质中容易析出沉淀,称为聚沉现象。而双分子层则是磷脂在形成脂质体过程形成双分子层结构,凝胶则是亲水性高分子溶液胶凝后产生的。故本题答案应选择A、C、E.
题号:66答案:C、E
解答:靶向制剂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分为被动靶向和主动靶向,被动靶向包括脂质体、毫微粒、微球、静脉乳剂、复合乳剂等。而混悬型注射剂中微粒处于不稳定状态,粒子易产生絮凝或聚集,不宜作静脉注射,只能肌内注射。口服乳剂由于乳滴分散度大,胃肠道中吸收快,但不能以乳滴状态进入体循环,故不具有靶向性。故本题答案应选C、E.
题号:67答案:A、C、E
解答:活性炭具有很强的吸附作用,所以在注射剂,特别是输液生产中经常使用。注射液中加入活性炭在一定温度和适宜的用量条件下,可吸附药液中热原、色素、不溶性微粒等杂质,从而增加注射液的澄明度。活性炭对盐类也有一定的吸附,由于吸附量小,达不到脱盐的效果。由于所加活性炭最终被滤除,不能增加主药的稳定性。故本题答案应选A、C、E.
题号:68答案:B、D、E
解答:栓剂是直肠用药的主要剂型,可产生局部作用和全身作用。栓剂直肠给药,插入肛门2cm处,大部分药物吸收可绕过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有利于提高生物利用度。
栓剂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有利于增加药物的亲水性,加速药物向直肠分泌液中转移。非离子表面活性剂HLB值大于11时,能促进药物从基质中向水性介质扩散。一般水溶性大的药物易溶于体液中,即增加了药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吸收。在栓剂使用前,应将直肠中粪便排净,增加栓剂与直肠接触面积,否则影响药物的吸收。脂溶性药物油水分配系数大,释放药物慢,不利于药物吸收。故本题答案应选B、D、E.
题号:69答案:A、C
解答:药物粘膜吸收机理可分为被动扩散,主动转运、促进扩散、膜孔转运以及胞饮和吞噬作用。主动转运的特点是:由低浓度向高浓度转运,消耗能量,有部位和结构特征,有饱和状态,有载体参加。被动扩散的特点是:不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扩散动力是膜两侧浓度差,没有部位特征,不需要载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可见本题中不消耗能量,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为被动扩散的特征。故本题答案为A、C.
题号:70答案:B、D、E
解答:许多剂型是通过口服给药的,药物经胃肠道吸收,经肝脏后再进入体循环。所以口服给药具有肝脏首过效应。其他给药途径则药物吸收后直接进入体循环,不经肝脏,无首过效应,所以生物利用度高,如经皮给药制剂,气雾剂,舌下片,鼻粘膜给药制剂等。所以无肝脏首过效应的最适宜剂型为气雾剂、舌下片剂、透皮给药系统制剂。故本题答案应选B、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