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播途径
1、经血传播:HCV主要经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输血后丙肝病毒的感染率与献血员的HCV携带状态有关。
2、性接触传播:研究发现丙型肝炎发病与性接触尤其与接触多个性伙伴明显相关。
3、母婴传播:有学者研究认为母婴传播不如HBV多见,主要是家庭水平传播。
4、日常生活接触:虽然经血传播是丙型肝炎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但至少15%~30%散发性丙型肝炎病人,无经血或肠道感染史。丙型肝炎病人的精液、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发现HCVRNA阳性。提示性接触和日常生活接触可能传播HCV,但机率较低。
二、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如下:
1、潜伏期约为2~26周,平均7.4周。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7~33天,平均19天。
2、丙肝较乙肝为轻,多为亚临床无黄疸型,转氨酶峰值较低,大多数患者不易被发现。
3、丙肝常见单项转氨酶(ALT)升高,且长期持续不降或反复波动。
4、短潜伏期丙肝,病情较重,症状突出,常有黄疸,但较少发展为慢性化。长潜伏期和轻型或无黄疸型丙型肝炎,易发展成慢性。
5、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更易慢性化。据观察研究,约40%~50%发展成为慢性肝炎,25%发展成为肝硬化,余为自限性经过;从HCV发展成慢性肝炎平均约为10年,肝硬化平均约20年,少数患者恶变成为原发性肝细胞癌需30年。
6、虽然一般丙型肝炎经过较轻,但亦可见急性丙型肝炎暴发型与亚急性经过,或慢性迟发性肝功衰竭等严重表现,而丙型暴发肝炎时与乙型肝炎不同,HCV仍处于高度复制状态。
乙型肝炎患者要有防癌意识
乙型肝炎在我国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特别是e抗原持续阳性(即“大三阳”)的人。在这个阶段,病人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肝功能的好坏或是否“转阴”;随着时间的推移,免疫力的增强,当转化为e抗体阳性(即“小三阳”)时,又常常对病情有所忽略,甚至不再就医检查。此时肝癌却有可能隐隐袭来,一旦发现肝癌症状,即使做CT、核磁共振确诊,可能为时已晚,或者已经无法手术切除,或者勉强切除后又再复发。所以,对于通常所说的“大三阳”、“小三阳”,甚至只有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乙肝核心抗体(抗HBc)阳性的人,除了要十分关注健康状况,注意摄生保养和必要的治疗之外,还需要有防癌的意识,尤其是35岁以后,作为肝癌的“高危对象”,应该主动地定期就医检查,万一有癌变时能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甚至获得根治的机会。
甲型肝炎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甲型肝炎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主要通过进食、饮水以及人与人密切接触而传染。一般来说,日常生活的密切接触多为散发性疾病,而通过进食和饮水传播则往往导致爆发性疾病。我国华东沿海地区常因生食或半生食水产品(如蛤蜊、牡蛎、毛蚶等)而引起该病流行。1988年年初我国上海甲型肝炎流行是由进食受污染的毛蚶所引起的。因为甲型肝炎的病毒血症约3周,故由注射、输血途径传播甚为少见。至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孕妇患甲型肝炎后经胎盘传染甲型肝炎给胎儿的。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