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考试辅导十一
发布时间:2010/7/23 10:17:24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化湿药
  要点:
  1.芳香化湿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芳香化湿药是指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或化湿药。芳香化湿药具有辛香温燥之性,入肺、脾、胃经,有疏畅气机,宣化湿浊,健运脾胃等作用。适用于湿阻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职而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倦怠,口干多涎,舌苔白腻等症。对暑温、湿温,亦可选用本类药物。
  2.芳香化湿药的配伍方法:
  使用芳香化湿药时,应根据不同证候,作适当的配伍。如脾胃虚弱者,配补脾健胃药;若湿阻气滞、脘腹胀满较甚者,配行气药;若寒湿中阻者,应配温里药;若里湿化热者,则应配清热燥湿药等。
  3.芳香化湿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芳香化湿药性偏温燥,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化湿药,其气芳香,内含挥发油等易挥发的有效成份,入汤剂应短煎,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
  具体药物
  要点:
  1、苍术、厚朴、藿香的性能、功效、应用:
  苍术:味辛、苦,性温。主归脾、胃经。本品辛温气香,苦燥尤烈,长于内化湿浊,而强健脾胃,为燥湿健脾要药;本品又善宣发,能外散风寒,而解表通痹。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湿。常用治湿浊内阻中焦,外感风寒表证、风湿痹证等,凡湿邪为病,皆为常用。本品尚有明目作用,可用治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等证。
  厚朴:味苦、辛,性温。主归脾、胃、肺、大肠经。本品苦燥辛散,既能行脾气,燥脾湿,消积除胀,又能散无形之滞,下有形之积,为消除积滞之要药。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常用治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闷腹胀,腹痛或呕逆,或胃肠积滞,脘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等证。本品又能入肺,苦降肺气,燥湿化痰,平喘,可用治痰饮咳喘。
  藿香:味辛,性微温。主归脾、胃、肺经。本品其气芳香,既可解暑,又可化湿,能内调中焦化湿浊而止呕,为止呕要药。功效:化湿,解暑,止呕。常用治湿浊内阻,中气不运所致脘腹痞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体倦乏力;并治暑月外感风寒,内伤生冷而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脘闷、呕恶吐泻者;本品还可用于暑湿证及暑温初起的病证。
  2、砂仁、白豆蔻的功效、主治病证:
  砂仁: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安胎。并能醒脾消食,开胃。主治湿阻中焦或气滞所致脾胃不和、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证;又能理气安胎,可用于妊娠气滞之胎动不安。
  白豆蔻:功能化湿行气,温中止呕。主治湿滞中焦,胃寒气滞之呕吐、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等。
  3、佩兰、草果的功效:
  佩兰:功能化湿、解暑。
  草果:功能燥湿散寒,除痰截疟。
  4、砂仁、白豆蔻的用法:
  砂仁:煎服,5-10g。宜后下。
  白豆蔻:煎服,3-6g。入散剂为好。入汤剂宜后下。
  5、苍术与厚朴、砂仁与白豆蔻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苍术与厚朴:两者均味辛、苦,性温。归脾、胃经。均属辛苦温燥之品,均可燥湿,用治湿阻中焦所致的脘腹胀满,呕吐泄泻等证。苍术以辛散温燥为主,为燥湿健脾之要药,又可祛风湿,散表邪,明目治夜盲、眼目昏涩;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燥湿之力虽不及苍术,但长于行气消胀,又能消积平喘,善治食积气滞之脘腹胀满,腹泻、呕吐及咳喘多痰等证。
  砂仁与白豆蔻:性味相同,均归脾、胃经。均可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二药常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证,。但砂仁功偏中、下二焦,适用于寒湿凝滞,寒泄冷痢,温中重在脾而善止泻,且有安胎之功;白豆蔻功偏于中、上二焦,适用于湿浊阻胃之呕呃,温中偏在胃而善止呕;并能宣通肺气,治湿阻气机之胸闷。
  温里药
  要点:
  1.温里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叫祛寒药。温里药多为热性或温性,如附子、干姜、肉桂等性热;小茴香、丁香等性温。温里药皆具辛味,以其与温热之性结合而辛散温通,特别是干姜、肉桂、吴茱萸、高良姜、花椒等均有强烈的辛味。另外,附子、肉桂皆具甘味,因味甘能补,故能助阳补火。吴茱萸味兼苦而善降逆下气。脾胃喜暖,但最易受外界寒邪所侵,温里药多归脾、胃二经而散里寒。附子、干姜、肉桂又入心经而具回阳或通脉之功;附子、肉桂、吴茱萸、丁香兼入肾经能温肾助阳;肉桂、吴茱萸、小茴香入肝经能温散肝寒;干姜兼入肺经能温肺化饮。附子、吴茱萸皆有毒,附子毒性尤大。温里药一般都具有温中散寒止痛的作用,可用于脾胃受寒或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者。部分温里药能温肝散寒止痛而治肝经受寒少腹疼痛、寒疝作痛或厥阴头痛;具温肾助阳功效者,可用治肾阳不足的阳痿宫冷、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等。少数温里药兼能温阳通脉而治心肾阳虚的心悸怔忡、畏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能回阳救逆而治亡阳厥逆证。个别药尚能治肺寒痰饮之痰白清稀、痰鸣咳喘。
  2.温里药的配伍方法
  温里药的配伍应根据具体情况不同证侯选定,若外寒内侵、表寒未解者,须配辛温解表药用;寒凝经脉、气滞血瘀者,须配行气活血药用;寒湿内阻者,宜配芳香化湿或温燥去湿药用;脾肾阳虚者,宜配温补脾肾药用;气虚欲脱者,宜配大补元气药用。
  3.温里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温里药时,因其性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故凡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
  具体药物
  要点:
  1、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的性能、功效、应用:
  附子:味辛、甘,性热,主归心、脾、肾经。本品辛散温通,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能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温一身之阳”。功能回阳救逆、助阳补火、散寒止痛。主治亡阳证、虚寒性的阳痿宫冷、脘腹冷痛、泄泻、水肿以及寒痹证。可用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下所致亡阳证;对寒痹痛剧者本品最为适宜。
  干姜:味辛,性热。主归脾、胃、心、肺经。本品温里祛寒之中尤善温中散寒。功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主治脘腹冷痛、寒呕、冷泻;亡阳证;寒饮咳喘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
  肉桂:味辛、甘,性热。主归脾、肾、心、肝经。肉桂甘味较重,其性甘热而助阳祛寒力强,长于温肾补火、温中助阳散寒,故尤多用治肾阳虚衰及脾肾阳虚之里寒证。功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主治肾阳衰弱之阳痿宫冷、虚喘心悸;腰膝冷痛、夜尿频多、滑精遗尿以及心腹冷痛、寒疝作痛;寒痹腰痛、胸阳不振寒邪内侵之胸痹、阴疽;寒凝血滞之闭经、痛经。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主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本品散寒止痛之中,重在温肝散寒止痛。功能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主治寒滞肝脉诸痛证(如寒疝腹痛、厥阴头痛、痛经等)、胃寒呕吐证、虚寒泄泻证(五更泄泻)
  等。
  2、细辛、花椒、丁香、小茴香功效、主治病证:
  细辛:功能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主治风寒感冒,阳虚外感;头痛,鼻渊,牙痛,痹痛;寒痰停饮,气逆喘咳。
  花椒:功能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常用治中寒腹痛及寒湿吐泻;虫积腹痛、湿疹瘙痒、妇人阴痒等。
  丁香:功能温中降逆、散寒止痛、温肾助阳。主治胃寒呕吐;呃逆、脘腹冷痛、脾胃虚寒泄泻,尤为治胃寒呕吐呃逆之要药。本品兼人肾经,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痿、宫冷。
  小茴香:功能散寒止痛、理气和中。主治寒滞肝脉之寒疝腹痛、少腹冷痛、痛经以及睾丸偏坠胀痛、中焦虚寒气滞证(脘腹胀痛、呕吐食少)。
  3、高良姜的功效:
  高良姜: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
  4、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花椒用量用法:
  附子:煎服,3-15g,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肉桂:煎服,2-5g,宜后下或焗服;研末冲服,每次1-2g。
  吴茱萸:煎服,1.5-6g。外用适量。
  细辛:煎服,2-5g;入丸散剂,用0.5-1g。外用适量。
  花椒:煎服,3-10g。外用适量。
  5、附子、肉桂、吴茱萸、细辛、丁香的使用注意:
  附子:凡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生附子有毒,用之不当可致中毒甚至死亡,故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
  肉桂:畏赤石只脂,使用时应注意。
  吴茱萸: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
  细辛:阴虚阳亢头痛,肺燥伤阴干咳忌用。反藜芦。
  丁香:畏郁金,使用时应注意。
  6、附子与肉桂、附子与干姜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附子与肉桂、药性均味辛、甘,性热,均能温中散寒止痛,用治脾胃虚寒之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并能助阳补火、散寒止痛而用治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及寒湿痹痛证。但附子能回阳救逆,为其所长,可用治亡阳证。肉桂则能温经通脉以治寒凝瘀滞之闭经、痛经、阴疽及肝寒气滞之寒疝腹痛;其甘热助阳之功并能鼓舞气血生长而可用于气血虚衰之证及疮疡脓成不溃或久溃不敛者。
  附子与干姜性味均辛热,但附子味兼甘,其性有毒,两药同能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但干姜回阳救逆之功逊于附子,但能温肺化饮;附子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并能助阳补火、散寒止痛。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