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之药学专业知识(二)复习要点34
发布时间:2010/7/27 15:08:09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3.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某些药物由于胃肠道的PH、消化道中的细菌以及消化道内皮细胞产生的酶的作用,往往会降解或失活而不能口服给药,只能采用注射或其他途径。如硝酸甘油只能舌下给药;苄青霉素注射给药;红霉素制成难溶性的盐。

  【经典真题】

  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有

  A.药物的解离度与脂溶性

  B.药物溶出速度

  C.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稳定性

  D.胃肠液的成分与性质

  E.胃排空速率

  答案:ABCDE

  与药物吸收有关的生理因素是

  A.胃肠道的pH值

  B.药物的pKa

  C.食物中的脂肪量

  D.药物的分配系数

  E.药物在胃肠道的代谢

  答案:ACE

  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答案:D

  下述制剂中属于速释制剂的有

  A.气雾剂

  B.舌下片

  C.经皮吸收制剂

  D.鼻黏膜给药

  E.静脉滴注给药

  答案:ABDE

  表示弱酸吸收的Henderson—Hasselbalch的方程式是 A

  表示弱碱吸收的Henderson—Hasselbalch的方程式是 B

  Noye-whimey方程式是 C

  胃排空速率公式是 D

  (二)药物剂型与给药途径对吸收的影响

  静脉注射药物,不存在吸收过程,发挥药效快,可认为被机体百分之百利用;口服制剂,吸收后必须通过肝脏,有首过作用;肌肉及皮下注射液,药效慢于静脉注射,但比口服给药起效快,吸收量多;气雾剂可避免首过作用,吸收速度和吸收量一般高于口服制剂;栓剂、舌下片、鼻腔给药剂型等经黏膜给药的制剂,也可饶过肝脏首过效应。大多数皮肤给药制剂,药效发挥较慢,故常用做局部治疗。

  一般认为在口服剂型中,药物的吸收顺序大致为:水溶液>混悬液>散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剂

  第三节 药物的非胃肠道吸收

  一、注射部位的吸收

  1.注射给药、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

  2.药物的理化性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子量小的药物主要通过毛细血管吸收,分子量大的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3.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影响药物的吸收,如混悬型注射剂中药物的溶解度是药物吸收的限速因素等。

  4.各种注射剂吸收速度的顺序为:水溶液>水混悬液>油溶液>O/W乳剂>W/O乳剂>油混悬液。

  关于注射剂的正确表述有

  A.肌内注射的吸收程度一般与静注相当

  B.药物混悬液局部注射后.可发挥长效作用

  C.皮下注射药物的吸收比肌内注射快

  D.皮内注射只适用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和药物的过敏试验

  E.鞘内注射可透过血脑屏障,使药物向脑内分布

  ABDE

  二、肺部吸收

  1.药物从肺部吸收为被动扩散过程,所以脂性药物易吸收,油水分配系数大的极快。

  2.与其他吸收部位比较多肽、蛋白质大分子较易吸收。

  3.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

  三、鼻粘膜吸收

  被认为是较理想的取代注射给药的全身给药途径。其优点为:有利于全身吸收;可避免肝脏的首过作用、消化酶的代谢和药物在胃肠液中的降解;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时可与静脉注射相当;鼻腔内给药方便易行。

  1.药物在鼻粘膜的吸收主要为被动扩散过程,故脂溶性药物易吸收。

  2.亲水性大分子可经细胞间隙旁路慢速转运。

  四、口腔黏膜吸收

  1.吸收机理多为被动扩散,故脂溶性、未解离药易吸收。同时载体可参与药物的转运过程。

  2.避免肝的首过效应及药物在胃肠道的破坏。

  五、阴道黏膜吸收

  药物通过阴道粘膜以被动扩散通过细胞膜的脂质通道为主,同时阴道吸收也可以通过含水的微孔通道。

  【经典真题】

  A.静脉注射给药

  B.肺部给药

  C.阴道黏膜给药

  D.口腔黏膜给药

  E.肌内注射给药

  1.多以气雾剂给药,吸收面积大。吸收迅速且可避免首过效应的是B

  2.不存在吸收过程,可以认为药物全部被机体利用的是 A

  3.药物先经结缔组织扩散,再经毛细血管和淋巴进入血液循环,一般吸收程度与静注相当的是  E[NextPage]

  第四节 药物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一、分布

  药物的分布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后,由循环系统运送至体内各脏器组织中的过程。了解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对于预测药物的药理作用,体内滞留程度和毒副作用,保证安全用药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表观分布容积

  V是药物动力学的一个重要参数,是将全血或血浆中的药物浓度与体内药量联系起来的比例常数,它是建立在药物在体内均匀分布的假定条件上,体内全部药物按血中同样浓度溶解时所需的体液总体积。表观分布容积不是指体内含药物的真实容积,也没有生理意义,只是一种比例因素。表观分布容积与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及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密切相关,可用来评价体内药物分布的程度。

  根据药物的性质不同,在体内的分布大致分为三种情况:

  1.组织中的药物与血液中的药物几乎相等的药物,分布容积为36L。

  2.组织中的药物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低,分布容积比实际小。

  3.组织中的药物高于比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分布容积比实际大。

  【经典真题】

  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容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表观分布容积具有生理学意义

  答案:A

  (二)影响分布的因素

  1.体液循环速率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

  2.血浆蛋白结合

  3.组织结合与蓄积

  【经典真题】

  影响药物从血液向其他组织分布的因素有

  A.药物与组织结合率

  B.血液循环速度

  C.给药途径

  D.血管透过性

  E.药物血药蛋白结合率

  答案:ABDE

  (三)淋巴系统转运

  淋巴系统转运对脂肪、蛋白质转运十分重要;淋巴系统为癌症等疾病的靶组织;淋巴循环使药物避免肝首过效应。

  (四)血脑屏障与胎盘屏障

  二、药物的代谢

  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变化过程,即在酶参与之下的生物转化过程。参与药物代谢的酶常分为微粒体酶系(肝脏)和非微粒体酶系(肝脏、血液、其他组织),药物的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1.代谢过程(主要在肝内进行):第一阶段反应:氧化、还原、水解、开环等;第二阶段反应:发生结合。

  2.肝脏的首过效应:由胃肠道所有吸收部位吸收的药物均由门静脉进入肝脏,肝脏丰富的酶系统对药物有强烈的代谢作用,可使某些药物进入大循环前,就受到较大的损失,这种作用为肝的首过作用(效应)。

  3.许多研究证明,药物在肠道时的代谢率很高。

  4.影响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剂量与剂型、酶抑或酶促作用、合并用药及生理因素等

  【经典真题】

  某药肝脏首过作用较大,可选用适宜的剂型是

  A.肠溶片剂

  B.舌下片剂

  C.口服乳剂

  D.透皮给药系统

  E气雾剂

  答案:BDE

  关于药物代谢的错误表述是 08

  A.药物代谢是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变化的过程

  B.参与药物代谢的酶通常分为微粒体酶系和非微粒体酶系

  C.通常代谢产物比原药物的极性小、水溶性差

  D.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进行,也有一些药物肠道代谢率很高

  E.代谢产物比原药物更易于从肾脏排泄

  C

  三、药物的排泄

  排泄是指体内原形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一)肾脏排泄

  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2.肾小管的重吸收

  3.肾小管分泌

  (二)胆汁排泄

  1)胆汁排泄 2)肠肝循环 3)其他途径

  A.肝脏

  B.肾脏

  C.肺

  D.胆

  E.心脏

  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是

  吸入气雾剂的给药部位是

  进入肠肝循环的药物的来源部位是

  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是

  答案:B、C、D、A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