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病)
概述高血压病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的全身性慢性疾病,常可导致机体的重要脏器脑、心、肾的继发性病变。高血压病的病因至今仍不明确,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全部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由已知疾病所诱发的高血压称继发性高血压,高血压不过是这些疾病的症状之一,故亦称症状性高血压。
病因和发病机制高血压病的发生与遗传、肥胖、摄盐过多、精神紧张、缺少体力活动等有关。外界和内在的种种不良刺激引起了全身细小动脉痉挛致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长期小动脉痉挛,造成肾脏缺血,肾素分泌增多,作用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而形成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成为血管紧张素Ⅱ、Ⅲ,使全身细小动脉痉挛,同时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引起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多,使血压升高更为顽固。久之,可造成脑、心、肾的损害。[高血压发病机制示意图]总之,高血压病的发生可能是高级中枢功能失调起重要作用,内分泌、肾脏、体液、遗传等因素也参与了发病过程。近年还发现,较多的高血压病患者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
临床表现根据起病和病情进展缓急,分为缓进型和急进型两类,前者多见,后者仅占1%~5%。
缓进型高血压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故亦称良性高血压。早期仅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出现轻度而暂的血压升高,去除原因或休息后可恢复。以后血压可逐步升高并持续不降或仅有小幅度波动。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仅在体检时发现,少数人甚至于发生急性脑血管疾病时才被发现。有些患者有头晕、头胀、头痛、耳鸣、烦闷、心悸、失眠等。这些症状部分由于高级神经功能失调所致,其轻重与血压增高可不一致。
脑部表现:头痛、头晕是本病常见症状,也可有头部沉重或颈项板紧不灵活感。高血压所引起的头痛常于清晨出现,部位以前额、枕部多见。
心脏表现:可致高血压性心脏病,由于长期血压升高,增加了左心室的后负荷,左心室因代偿而逐渐肥厚、扩大,最后可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在心功能代偿期,可无症状或仅有心悸等。当心功能失去代偿时,主要表现为左心功能不全的症状和体征。
肾脏表现:多血压长期增高致使肾小动脉硬化,影响肾脏功能。早期出现多尿、夜尿等肾脏浓缩功能减退的现象。肾功能进一步降低时,可有尿量减少、蛋白尿、镜下血尿等表现,晚期可致肾功能不全。
急进型高血压病临床表现与缓进型高血压病相似,但各种临床症状更加突出,具有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肾功能急剧恶化和视网膜病变明显的特点,又称恶性高血压。其血压显著增高,舒张压多持续在17.3~18.6kPa(130~140mmHg)或更高。常于数月至1~2年内出现严重的脑、心、肾损害,最后常因尿毒症而死亡,也可死于急性脑血管疾病或心功能不全,经治疗后,病情亦可转稳定而呈缓进型经过。急进型高血压病多见于年轻人,缓进型高血压病和症状性高血压者中有少部分在病程的某一阶段可转变为急进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我国四次修订高血压定义,与目前国际上两个主要的高血压治疗指南的血压分类基本一致。1999年2月出版的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亦将高血压定义为:未服抗高血压药情况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WHO/ISH指南委员会的专家将监界高血压列为Ⅰ级亚组,将收缩压≥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单独列为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将收缩压140~149mmHg,舒张压<90mmHg列为监界性单纯性收缩期高血压。WHO/ISH指南强调,患者血压增高,决定是否给予降压治疗时,不仅要根据其血压水平,还要根据其危险因素的数量与程度:“轻度高血压”只是与重度血压升高相对而言,并不意味着预后必然良性。
由国家卫生部、中国高血压联盟组织国内有关专家撰写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是1959年以来对我国高血压病诊断、治疗标准进行的第五次全面修改,本指南基本上采用《1999WHO/ISH高血压治疗指南》的分类标准。它将18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分类,见下表。
患者收缩压与舒张压属不同级别时,应按两者中较高的级别分类,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服抗高血压药,血压虽已低于140/90mmHg,亦应诊断为高血压。: [NextPage]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
发病机制
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后,管腔变窄而使供血量减少。平时对心肌供血尚能满足需要。当心肌负荷增加、耗氧量增多时,或者冠状动脉发生痉挛而供血减少时,心肌因缺氧而积累了大量的代谢产物,刺激了神经末梢,传入大脑,产生疼痛感觉。
临床表现
典型心绞痛
① 突然发作的胸痛,多位于胸骨中上段的后方,可向左上肢放射。
② 疼痛的性质为压迫性、缩窄性、紧握性的钝性疼痛。
③ 常有一定的诱因,如精神紧张、劳累过度、饱餐、寒冷刺激等(少数为自发性的)。
④ 历时短暂,常为1~5分钟,很少超过10~15分钟。
⑤ 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1~3分钟,偶尔5分钟后),迅速缓解。
不典型心绞痛
在典型心绞痛5个特点中,某些表现不典型。如部位不典型,可在上腹部左或右胸、下颌及牙齿等部位;性质不典型,可表现为烧灼感,、闷胀感等。但必须有数个特点是典型的,否则很难称为心绞痛。
心绞痛分类
1.劳累性心绞痛
指因活动量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而诱发的心绞痛。又可分为三型:①稳定型;②初发型;③恶化型。
2.自发性心绞痛
无明显诱因或在休息、夜间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含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发作时常出现ST段下移和T波改变。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自发性心绞痛,有定时发作(每天同一时间发作)倾向,以夜间或凌晨发作较多见,历时长,程度重,发作时ST段抬高,但含用硝酸甘油有效,常称为变异型心绞痛。初发型劳累性心绞痛、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和自发性心绞痛常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情较稳定型为重。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具有典型心绞痛发作史者不难诊断。如能获得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则诊断更加明确。心电图目前仍是发现心肌缺血最常用而又有一定价值的无创性检查手段。结合心电图负荷试验或连续记录24小时动态心电图,有助于症状不典型者的诊断。有条件者可选用放射同位素扫描或冠状动脉造影。
2.鉴别诊断
主要应与急性心肌梗塞相鉴别。
治疗
1.一般治疗
避免诱发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劳、饱餐、情绪波动等,积极治疗可能加重心绞痛的疾患,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甲亢、贫血等。
2.药物治疗
目的是终止心绞痛发作和预防发作,常用抗心绞痛药物如下:
硝酸酯类
为最有效的抗心绞痛药物之一,作用迅速,通过扩张全身的小静脉和小动脉,减少心脏的前、后负荷,降低心肌的耗氧量而缓解心绞痛。而对于已经硬化而狭窄的冠状动脉,硝酸酯类的扩张血管作用很弱。急性发作时,可用硝酸甘油片0.3mg~0.6mg舌下含服,如出现头痛、脸热等副作用,可减量使用。预防发作可用硝酸异山梨醇酯(消心痛)5mg~10mg口服,每日3~4次,其作用时间较长。或服用长效硝酸甘油。
β-受体阻滞剂
其抗心绞痛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心率及减弱心肌收缩强度,而使耗氧量减少而实现的。尤适用于发作时心率增快、血压升高及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一般用普萘洛尔(心得安)10mg~40mg口服,亦可选用美托洛尔(美多心安)、阿替洛尔(氨酰心安)等。副作用是心动过缓、支气管痉挛等,故有心功能不全、低血压、支气管哮喘、阻塞性肺气肿者忌用。
钙离子阻滞剂
能阻滞Ca2+流入动脉平滑肌细胞,从而扩张血管而发挥抗心绞痛作用,尤其适用于控制自发性心绞痛。一般用硝苯地平(心痛定)10mg口服,每日3~4次。亦可选用维拉帕米(异搏定)、硫氮酮。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可用阿司匹林,每日40mg~50mg,口服。双嘧达莫,每次25mg~50mg,每日3~4次,口服。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可用右旋糖酐40,每日250ml,静脉滴注,2~3周为一疗程。有降低血液粘稠度、减少红细胞聚集,改善微循环作用。用药前宜先作皮内过敏试验。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