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执业药师考试之药学专业知识(二)复习要点16
发布时间:2010/7/7 16:37:46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四、注射剂的附加剂

  为了提高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注射剂中除主药外还可添加抗氧剂、螯合剂、增溶剂、渗透压调节剂等其他物质,这些物质统称“附加剂”。常用附加剂如下:

  增溶剂、润湿剂或乳化剂:吐温、聚乙烯吡咯烷酮、普郎尼克等。

  缓冲剂:醋酸,醋酸钠、枸橼酸,枸橼酸钠、乳酸、酒石酸、酒石酸钠。

  助悬剂:甲基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

  鳌合剂:EDTA-2Na

  抗氧剂:亚硫酸钠、亚硫酸氢钠、焦亚硫酸钠、硫脲等

  抑菌剂:三氯叔丁醇、苯甲醇、羟苯丁酯、羟苯丙酯、酚。

  局麻剂:盐酸普鲁卡因、利多卡因

  渗透压调剂:氯化钠、葡萄糖

  例:

  A.抑菌剂

  B.等渗调节剂

  C.抗氧剂

  D.润湿剂

  E.助悬剂

  下列注射剂附加剂的作用是

  1.聚山梨酯类 D

  2.甲基纤维素 E

  3.硫代硫酸钠C

  4.葡萄糖 B

  5.苯甲醇  A

  焦亚硫酸钠是一种常用的抗氧剂,最适用于

  A.偏酸性溶液

  B.偏碱性溶液

  C.不受酸碱性影响

  D.强酸性溶液

  E.强碱性溶液

  答案A

  第三节 热原

  一、热原的概念

  热原从广义的概念说,是指微量即能引起恒温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的总称。实质上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氏阴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和致热中心,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大致可以认为内毒素=热原=脂多糖。

  1.关于热原的错误表述是

  A.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B.致热能力最强的是革兰阳性杆菌所产生的热原

  C.真菌也能产生热原

  D.活性炭对热原有较强的吸附作用

  E.热原是微生物产生的一种内毒素

  答案:B

  2.热原组织中致热活性最强的是

  A.脂多糖

  B.蛋白质

  C.磷脂

  D.多肽

  E.葡萄糖与蛋白质结合物

  答案:A

  二、热原的性质

  ①耐热性 在180℃3~4小时,250℃30~45分钟或650℃1分钟可使热原彻底破坏;

  ②可滤过性 :不能被一般滤器除去,可被活性炭等吸附剂吸附(易被吸附性),是目前药液除热原主要方法;

  ③水溶性: 热原溶于水;

  ④不挥发性: 热原溶于水,但不挥发,据此可采用蒸馏法制备无热原注射用水。热原易被水雾带入蒸馏水,注意防止;

  ⑤不耐酸碱性

  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除热原是利用了热原的

  A.水溶性

  B.滤过性

  C.可被氧化

  D.耐热性

  E.不挥发性

  答案:E

  有关热原的性质的正确表述有

  A.耐热性

  B.可滤过性

  C.不挥发性

  D.水不溶性

  E.不耐酸碱性

  答案:ABCE[NextPage]

  三、污染热原的途径

  ①从注射用水中带入;

  ②从原辅料中带入;

  ③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设备等带入;

  ④从制备环境中带入;

  ⑤从输液器带入

  四、热原的除去方法

  ①高温法:250℃加热30分钟以上可以破坏热原。

  ②酸碱法 玻璃容器用重铬酸钾硫酸清洗液或稀氢氧化钠处理可破坏热原。

  ③吸附法 活性炭对热原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同时兼有助滤与脱色作用。

  ④超滤法 :一般用3.0~15nm的超滤膜能除去热原;

  ⑤离子交换法 丙种球蛋白注射液中的热原

  ⑥凝胶滤过法

  ⑦反渗透法

  例:关于热原的性质叙述正确的有

  A.180℃3~4h可彻底破坏

  B.热原体积在1~5nm之间,可以被微孔滤膜截留

  C.热原能溶于氺,超滤装置也不能将其除去

  D.活性炭可以吸附色素与杂质,但不能吸附热原

  E.通常注射剂的灭菌条件足以破坏热原

  答案A

  能用于玻璃器皿除去热原的方法有

  A.高温法

  B.酸碱法

  C.吸附法

  D.超滤法

  E.反渗透法

  答案:AB

  生产注射剂时常加入适量活性炭,其作用为

  A.吸附热原

  B.能增加主药稳定性

  C.脱色

  D.脱盐

  E.提高澄明度

  答案:ACE

  请写出下列除热原方法对应于哪一条性质

  A.180℃,3~4小时被破坏

  B.能溶于水中

  C.不具挥发性

  D.易被吸附

  E.能被强氧化剂破坏

  1.蒸馏法制注射用水 C

  2.用活性炭过滤 D

  3.用大量注射用水冲洗容器B

  E

  5.玻璃容器的处理  A

  第四节 溶解度与溶解速度

  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药物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气体在一定压力)下,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药物的最大量。中国药典2005年版的提法: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解、及乎不溶或不溶。一般以一份溶质(1g或1ml)溶于若干毫升溶剂中表示。

  主要影响因素:

  ①药物的极性:极性相似者相溶。

  ②溶剂 :(溶剂化与氢键缔合)

  ③温度 :温度对固体药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影响很大,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可表示为:

  lnX=ΔHf/R(1/TF-1/T)

  式中X为溶质的溶解度(摩尔分数);

  T为溶解时的温度;

  ΔHf为摩尔溶解热;

  R为气体常数。

  由公式可见药物的溶解度与温度成正比。但应注意溶解过程是吸热还是放热过程。当ΔHf>0时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加,ΔHf<0时,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下降。一般来说药物的溶解是一个吸热过程,所以升高温度有利于增大药物的溶解度。

  ④药物的晶型 :

  ⑤粒子大小 药物微粉化(μm级)后可增加溶解度

  ⑥加入第三种物质:增加溶解度原因:络合、复盐形成或改变溶剂极性。减小溶解度原因:同离子效应。[NextPage]

  二、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1. 制成可溶性盐 难溶性弱酸和弱减性药物,可制成盐增加其溶解度。

  2. 引入亲水基团 难溶性药物分子中引入亲水基团可增加在水中的溶解度。

  3. 加入助溶剂

  助溶机理:药+助溶剂→复盐或络合物(溶解度大且不稳定)→释放药物。例如难溶于水的碘(l:2950)可用碘化钾作助溶剂,与之形成络合物(I2+KI→KI3)使碘在水中的浓度达5%;咖啡因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50,若用苯甲酸钠助溶,形成分子复合物苯甲酸钠咖啡因,溶解度增大到1:1.2。

  常用的助溶剂:一类是无机化合物如碘化钾、氯化钠等;一类是某些有机酸及其钠盐如苯甲酸钠、水杨酸钠、对氨基苯甲酸钠等。

  4. 使用混合溶剂

  混合溶剂是指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结合并能增加它们介电改常数、增加难溶性药物的溶解度的混合溶剂。混合溶剂在某一比例时,药物的溶解度比在各单纯的溶剂中溶解度出现极大值,这种现象称为潜溶,这种溶剂称为潜溶剂。

  常用于组成潜溶剂的有:乙醇、山梨醇、甘油、聚乙二醇300或400与水等。

  5. 加入增溶剂 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形成胶束而增加难溶性药物溶解度的作用,称为增溶作用,所加入的表面活性剂称为增溶剂。

  影响增溶的因素有:

  a.增溶剂的种类:增溶剂种类或同系物的分子量不同影响增溶效果,同系物的C链↑,增溶量↑。

  b.药物的性质:分子量↑,增溶量↓。

  c.增溶剂加入顺序

  d.增溶剂用量:比例不当“起浊”,增溶剂的用量应通过实验来确定。

  三、溶解速度及其影响因素

  溶解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溶解药物的量,一般以单位时间内溶液浓度增加量来表示。固体药物的溶解符合Noyes-Whitney方程。影响因素主要有:温度、搅拌和粉碎度。

  dC/dt=(DS/h)(Cs-C)

  D:扩散系数,D=f(T),T↑,D↑,dC/dt↑。

  S:与溶液接触面积,粒子r↓,S↑,dC/dt↑。

  h:扩散层厚度,搅拌速度V拌↑,h↓,dC/dt↑。

  Cs:饱和层浓度(药物溶解度)。

  C:扩散层浓度。

  例:下列关于增加药物溶解度方法的错误表述是

  A.加入助溶剂

  B.使用增溶剂

  C.制成可溶性盐

  D.加强搅拌

  E.使用混合溶剂

  答案D

  影响增溶量的因素有

  A.增溶剂的用量

  B.增溶剂的种类

  C.药物的性质

  D.第三种物质分子量的大小

  E.增溶剂加入顺序

  答案ABCE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