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执业药师考试药学综合知识复习要点辅导(10)
发布时间:2010/7/9 10:10:45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三 血清γ一谷氨酰转移酶 (γ-GT)

  (二)临床意义 γ-GT升高见于:

  ⑴ 肝胆疾病

  ⑵ 胰腺疾病

  ⑶ 其他疾病 脂肪肝、心肌梗死、前列腺肿瘤。

  ⑷ 用药 抗惊厥药苯妥英钠、镇静药苯巴比妥或乙醇常致γ-GT升高。

  四 血清碱性磷酸酶 ( ALP) 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和体液中

  (二)临床意义 碱性磷酸酶增高可见于:

  (1)肝胆疾病

  (2)骨骼疾病

  (3)用药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血脂调节药)。

  五 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

  (二)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

  (1)血清总蛋白增高

  ①各种原因脱水所致的血液浓缩:如呕吐、腹泻、休克、高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等。

  ②血清蛋白合成增加:如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等。

  (2)血清总蛋白降低

  ①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清蛋白质丢失和摄人不足:营养不良、消化吸收不良。

  ②血清水分增加:可导致总蛋白浓度相对减少,如水钠潴留或静脉应用过多的低渗溶液。

  ③疾病:患有多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结核、肿瘤、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甲亢、慢性肾脏病变、肾病综合征、胸腹腔积液、肝功能障碍、蛋白质合成障碍。

  血清总蛋白的参数常与白蛋白、球蛋白及血清蛋白电泳等指标综合分析。

  2.白蛋白

  (1)白蛋白浓度降低

  ①营养不良:摄人不足、消化吸收不良。

  ②消耗增加:多种慢性疾病,如结核、恶性肿瘤、甲亢;或蛋白丢失过多,如急性大出血、严重烧伤、慢性肾脏病变。

  ③合成障碍:主要是肝功能障碍,若持续低于30g/L,则提示有慢性肝炎或肝硬化。

  (2)白蛋白浓度增高见于严重失水而致的血浆浓缩。

  3.球蛋白

  (1)球蛋白增高

  ①炎症或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疟疾、黑热病、麻风病、血吸虫病、肝炎、亚急性心内膜炎。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风湿热、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肝硬化。

  ③骨髓瘤和淋巴瘤、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

  (2)血清球蛋白浓度降低主要是合成减少,可见于:

  ①生理性减少:出生后至3岁。

  ②免疫功能抑制:如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③低γ一球蛋白血症。

  4.A/G比值 (白蛋白/球蛋白) A/G比值减少见于:

  (1)A/G比值小于1,提示有慢性肝炎、肝硬化、肝实质性损害、肾病综合征。

  (2)急性肝炎早期 白蛋白量可不变或稍低,A/G比值可正常。

  A/G比值动态变化,有助于观察病情的发展与预后,病情恶化时白蛋白逐渐减少。[NextPage]

  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俗称澳抗,正常阴性)

  (二)临床意义

  (1)异常提示慢性或迁延性乙型肝炎活动期,与HBsAg感染有关的肝硬化或原发性肝癌。

  (2)慢性HBsAg携带者,即肝功能已恢复正常而HBsAg尚未转阴,或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而患者既无乙肝症状也无ALT异常,即所谓HBsAg携带者。

  七、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HBSAb 是一种保护性抗体,表明人具一定免疫力。

  (二)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

  (1)乙型肝炎恢复期,或既往曾感染过HlBV,现已恢复,且对HBV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2)接种乙肝疫苗所产生的效果。

  八、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HBeAg

  (二)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阳性见于:

  (1)提示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为活动性。在HBV感染的早期,表示血液中含有较多的病毒颗粒,提示肝细胞有进行性损害和血清具有高度传染性;若血清中HBeAg持续阳性,则提示乙型肝炎转为慢性,表明患者预后不良。

  (2)乙型肝炎加重之前,HBeAg即有升高,有助于预测肝炎病情。

  (3)HBsAg和HBeAg均为阳性的妊娠期妇女,可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播给新生儿,其感染的阳性率为70%~90%。

  九、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 HBeAb 正常为阴性

  (二)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阳性见于:

  (1)HBeAg转阴的患者,即HBV部分被清除或抑制,病毒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

  (2)部分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可检出抗一HBe。

  (3)在HBeAg和抗一HBs阴性时,如能检出抗一HBe和抗一HBc,也能确诊为近期感染乙型肝炎。

  十、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 HBCAb 阴性

  (二)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阳性见于:

  (1)抗HBc—IgM阳性是诊断急性乙型肝炎和判断病毒复制活跃的指标,提示患者血液有较强的传染性,比HBeAg敏感得多,抗HBc—IgM阳性尚可见于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

  (2)HBc一IgG阳性,高滴度表示正在感染HBV,低滴度则表示既往感染过HBV,具有流行病学的意义。

  如在乙型肝炎者血液中检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大三阳”;在其血液中检测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同为阳性,在临床上称为“小三阳”。

  “大三阳’’说明HBV在人体内复制活跃,带有传染性,如同时见AST及ALT升高,为最具有传染性的一类肝炎,应尽快隔离。“小三阳”说明HBV在人体内复制减少,传染性小,如肝功能正常,又无症状,称为乙型肝炎病毒无症状携带者,传染性小,不需要隔离。

  §5肾功能检查

  一.血清尿素氮  BUN

  参考范围:速率法 成人3.2~7.1mmol/L

  婴儿、儿童1.8~6.5mmol/L

  (二)临床意义

  1.血清尿素氮增高

  (1)肾脏疾病 慢性肾炎、严重的肾盂肾炎等。肾功能轻度受损时,尿素氮检测值可无变化。当此值高于正常时,说明有效肾单位的60%~70%已受损害。因此,尿素氮测定不能作为肾病早期肾功能的测定指标,但对肾衰竭,尤其是氮质血症的诊断有特殊的价值。

  (2)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道结石、肿瘤、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疾病使尿路梗阻等引起尿量显著减少或尿闭时,也可造成血清尿素氮检测值增高(肾后性氮质血症)。

  (3)其他 脱水、高蛋白饮食、蛋白质分解代谢增高、水肿、腹水、胆道手术后、上消化道出血、妊娠后期妇女、磷、砷等化学中毒等,心输出量减少或继发于失血或其他原因所致的肾脏灌注下降均会引起BUN升高(肾前性氮质血症)。

  2.血清尿素氮降低 急性肝萎缩、中毒性肝炎、类脂质肾病等。[NextPage]

  二、血肌酐 Cr

  参考范围:Taffe法 男性62~115umol/L

  女性53~97~umol/L

  苦味酸法 全血88.4~176.8umol/L

  血清 男性53~106umol/L

  女性44~97umol/L。

  (二)临床意义 血肌酐增高见于:

  (1)肾脏疾病 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硬化、多囊肾、肾移植后的排斥反应等,尤其是慢性肾炎者,Cr越高,预后越差。

  (2)其他 休克、心力衰竭、肢端肥大症、巨人症、失血、脱水、剧烈活动。

  血肌酐检测值增高主要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等肾脏疾病。当上述疾病造成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时,由于肾的储备力和代偿力还很强,所以,在早期或轻度损害时,血中肌酐浓度可以表现为正常,仅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正常人的30%一50%时,血中肌酐数值才明显上升。在正常肾血流条件下,血肌酐

  176 ~355μmol/L时,提示有中度至严重肾损害。血肌酐和尿素氮同时测定更有意义,如两者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已受到严重的损害

  §6血液生化检查

  一.淀粉酶 AMY 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

  (二)临床意义

  1.淀粉酶增高血清淀粉酶活性测定主要用于急性胰腺炎的诊断,急性胰腺炎发病后2~12小时,血清淀粉酶开始升高,12~72小时达到高峰,3~4日恢复正常。血清淀粉酶升高尚可见于急性腮腺炎、胰腺脓肿、胰腺损伤、胰腺肿瘤引起的胰腺导管阻塞、肾功能不全、肺癌、卵巢癌、腮腺损伤、胆囊炎、消化性溃疡穿孔、肠梗阻、腹膜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破裂、创伤性休克、大手术后、酮症酸中毒、肾移植后、肺炎、急性酒精中毒等。

  2.淀粉酶降低 肝癌、肝硬化、糖尿病等。

  淀粉酶、血清脂肪酶、胰凝乳蛋白酶的联合测定可提高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同时测定淀粉酶清除率及肌酐清除率并计算其比值也可提高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二.血清中胆固醇 TC 正常值参考范围:3.1~5.7mmol/L

  (二)临床意义

  1.血清胆固醇升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高脂血症等。

  (2)其他疾病 肾病综合征、慢性肾炎肾病期、类脂性肾病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梗阻、饮酒过量、急性失血及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特别是并发糖尿病昏迷时,几乎都有总胆固醇升高。胆总管阻塞时,总胆固醇增高且伴有黄疸,但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仍正常。

  (3)用药 服用避孕药、甲状腺激素、甾体激素、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可影响胆固醇水平。

  2.血清胆固醇降低

  (1)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肝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感染和营养不良、严重的肝脏疾病、急性肝坏死、肝硬化时,血清总胆固醇降低,胆固醇酯与总胆固醇的比值也降低。

  (3)贫血 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等,因骨髓及红细胞合威胆固醇的功能受到影响,血清总胆固醇降低。

  血清中总胆固醇的浓度可以作为脂类代谢的指标,但脂类代谢又常与糖类及激素等其他物质的代谢密切相关,所以,其他物质代谢异常时也可以影响血清总胆固醇的浓度。

  三.三酰甘油酯 TG (甘油三酯) 肝合成,小肠粘膜也合成

  正常值参考范围:0.56~1.70mmol/L

  (二)临床意义

  1.血清三酰甘油酯增高

  (1)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脂血症、家族性高三酰甘油酯血症。

  (2)其他疾病 胰腺炎、肝胆疾病(脂肪肝、胆汁淤积)、阻塞性黄疸、皮质醇增多症、肥胖、糖尿病、糖原累积症、严重贫血、肾病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疾病都有三酰甘油酯升高的现象。

  (3)生理性 长期饥饿或食用高脂肪食品等也可造成三酰甘油酯升高;大量饮酒可使三酰甘油酯出现假性升高。

  (4)用药 应用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避孕药可出现三酰甘油酯升高。

  2.血清三酰甘油酯减少 甲状腺功能减退、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肝功能严重障碍等。[NextPage]

  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h 在血管内合成;在肝脏解毒

  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 主要是胆固醇增高可伴有TG增高,临床表现为Ⅱa型或Ⅱb 型高脂蛋白血症,常见于饮食中含有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低甲状腺素血症、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竭、肝脏疾病、糖尿病、血卟啉症、神经性厌食、妊娠等。

  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 见于营养不良、慢性贫血、肠吸收不良、骨髓瘤、严重肝脏疾病、高甲状腺素血症、急性心肌梗死等,临床常与其他Tc、TG、VLDL—ch、HDL—ch等脂蛋白参数综合分析。

  五.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VLDL—ch 肝合成

  正常值参考范围:0.21~0.78mmol/L

  (二)临床意义 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

  主要是TG增高,临床多表现为Ⅳ型、V型或II b型高脂蛋白血症,常伴有糖耐量降低、血尿酸过多等,可见于胰腺炎、肥胖、未经控制的糖尿病、酒精成瘾、低甲状腺血症、肾病综合征、尿毒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禁食、妊娠期妇女等。

  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h 肝合成 抗动脉硬化的脂蛋白

  正常值参考范围:1.04~1.55mmol/L

  (二)临床意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见于:

  (1)生理性 吸烟、肥胖、严重营养不良、静脉内高营养治疗及应激反应后。

  (2)动脉硬化及高脂血症 脑血管病、冠心病、高脂肪蛋白血症I型和V型。

  (3)其他疾病 重症肝硬化、重症肝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功能不全、创伤、心肌梗死、甲状腺功能异常、尿毒症。

  HDL—ch增高一般无临床意义,常与遗传有关。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