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年执业西药师考试专业知识《药理学》辅导十一
发布时间:2010/8/10 10:52:36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学基础
  -
  一、正常心肌电生理
  (一)、心肌细胞膜电位的离子基础
  静息电位 -90 mv(心室肌、普肯野)
  动作电位 0相(快速除极)——Na+内流
  1相(快速复极期)——K+短暂外流
  2相(缓慢复极)——Ca2+和Na+(少量)内流,K+外流
  3相(快速复极末期)——K+外流
  4相(静息期)
  离子通道:Na+、Ca2+、K+通道
  (二)、快、慢反应电活动
  根据0 相除极速度、幅度和传导速度,分为:
  快反应电活动(起搏电流、Na+电流)——心工脏作肌、传导系统细胞
  慢反应电活动(Ca2+电流)——窦房结、房室结细胞
  心脏缺血缺氧、膜电位减小,快反应细胞可表现慢反应电活动
  (三)、膜反应性速度和幅度的关系,反映传导速度
  指膜电位水平与0相除极速度和幅度的关系,若膜电位高(绝对值大),则0相除极速度快,幅度大,传导速度快。
  膜电位与传导速度的关系
  膜电位 0相上升速度 动作电位振幅 传导速度
  高 快 大 快
  低 慢 小 慢
  若药物降低膜反应性,则能减慢传导速度,如奎尼丁。
  (四)、动作电位时程与有效不应期
  1.动作电位时程(APD)
  指0相----3相末的时间,为膜电位恢复所需时间,其长短与膜对K+的通透性有关。
  2.有效不应期(ERP)
  指膜接受刺激而不能产生全面除极化的动作电位的这段时间,反应了“膜反应恢复时间”,与膜对的Na+通透性有关。
  3. ERP与APD的关系
  (1) 二者同向关系,ERP在APD内,若APD延长则ERP延长。
  (2)“ERP相对延长”指APD和ERP均缩短,但APD缩短更显著,即ERP/APD比值增加。
  二、心律失常发生的电生理学机制
  包括冲动形成障碍和冲动传导障碍两方面。
  (一)、冲动形成障碍
  1. 异位节律点自律性增高
  原因:①窦房结功能降低或潜在起;②非自律细胞(膜电位减少至-60mv以下)出现自律性
  决定自律性的因素:①4相自发除极速度加快;②最大舒张电位变小; ③阈电位下移。上述三因素均可致自律性↑
  2. 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1) 后除极:指动作电位继0相除极后发生的除极,包括早后除极和迟后除极。
  特 点:频率快,振幅小,膜电位不稳定,呈振荡性波动,旨起触发活动
  ①早后除极:2相、3相中,为异常性动作电位显著延长所致
  ② 迟后除极:发生在4相中,为Na+内流、Ca2+超载所致
  (2)活动:由后除极导致的异常冲动的发放,由前一个冲动所触发。
  (二)、冲动传导障碍
  1. 传导障碍是指传导减慢、传导阻滞
  2. 折返激动是指一次冲动下传后,又可沿环行通路返回到起源的部位,并再次激动,是致心律失常的重要机制
  (1)单次折返引起期前收缩
  (2)连续折返引起心动过速,扑动或颤动产生折返的条件:
  ①解剖或生理学环形通路;
  ②单向传导阻滞;
  ③回路传导的时间足够长,折回的冲动落在原已兴奋心肌的不应期之外;
  ④相邻细胞ERP不均一性
  环形通路包括下述解剖基础存在和功能改变(见图):
  ① 窦房结附近的心房肌,围绕腔静脉构成环路
  ② 房室结附近有异常的侧支返回心房
  ③心室壁浦肯野纤维末稍穿入心内膜,再伸向外膜发生二支与心肌形成环路
  ④ 心肌缺血传导阻滞,相邻心肌ERP长短不一
  三、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
  抗心律失常药的作用机制包括降低自律性,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改变膜反应性(加快或减慢传导),以及延长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
  (一)、降低自律性
  1.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2.减慢4相自动除极速率
  3.上移阈电位(阻Na+通道)
  (二)、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1.减少早后除极,包括:(1)加速复极(缩短APD);(2)上移阈电位水平;(3)增加最大舒张电位。
  2.减少迟后除极(抑制Ca2+、Na+内流)
  (三)、改变膜反应性(传导)
  1.增加膜反应性,使加快传导,取消单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
  2.降低膜反应性,使单向传导阻滞变为双向传导阻滞,终止折返激动。(四)、延长不应期,终止折返1.延长ERP,绝对延长ERP2.相对延长ERP,缩短APD > ERP3.邻近细胞ERP趋向均一
  归纳小结:
  药物抗心律失常包括下述四种机制:(1)↓自律性;(2)↑或↓传导;(3)延长ERP或使相邻细胞ERP均一;(4)减少后除极和触发活动: [NextPage]
  常用抗心律失常药
  Ⅰa 类药 奎尼丁(quinidine)
  1918年用于临床,为金鸡纳树皮的生物碱,是奎宁的右旋体。
  一、药理作用
  1.奎尼丁与心肌细胞膜Na+通道蛋白结合,阻滞Na+内流
  ① 降低自律性(↓4相除极速度,↑阈电位)
  ② 减慢传导(↓0相Na+ 内流,↑0相上升速度、幅度)
  ③ 延长ERP
  2.抑制Ca2+内流——负性肌力作用
  3 阻滞K+通道,减少K+外流——延长APD和ERP4.阻断α受体和M受体(静注引起低血压和心动过速)
  二、体内过程
  吸收:生物利用度70%?80%
  分布:心肌 > 血浆10?20倍;血浆蛋白结合率80%
  代谢:肝氧化(羟基化物仍有活性)
  排泄:肾原型10%?25%
  t1/2:6h,心衰、肝肾疾病延长
  三、临床应用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1.预防和转复心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
  2.治疗频发性室上性和室性早博四、不良反应:
  安全范围小,个体差异大,不良反应多
  1. 金鸡钠反应:恶心、呕吐、耳鸣、头昏
  2. 心血管:低血压、心力衰竭、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奎尼丁晕厥可致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呼吸停止)心室颤动或停搏
  奎尼丁晕厥治疗:异丙肾上腺素或阿托品,心率>110次/分,补钾、镁,电复律
  四、药物相互作用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药酶诱导)→加速奎尼丁代谢
  地高辛合用(降低地高辛清除率)
  普萘洛尔、维拉帕米、西米替丁(减慢奎尼丁肝代谢)
  双香豆素、华法林(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增加血药浓度)
  普鲁卡因胺(procainamide)
  一、药理作用(奎尼丁比较)
  特点:1. 作用弱于奎尼丁
  2. 电生理同奎尼丁,但代谢产物有明显的III类药物特性
  3. 对室性心律失常较好
  二、临床应用
  室性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等),快速静脉给药用于危急病例
  三、不良反应
  1. 心脏:可致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
  2. 胃肠道:恶心、厌食
  3. 过敏反应(皮疹、药热、WBC↓)
  4. 系统性红斑狼疮综合征(长期):出现关节痛、肌肉痛、胸膜炎、发热等,用皮质激素治疗。
  Ib类药药物:利多卡因,苯妥英钠,美西律,妥卡尼
  电生理特点:1. 轻度阻Na+ ,促K+外流
  2. 相对延长ERP
  3. 选择作用于希浦纤维和心室肌,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窄谱)
  利多卡因(lidocaine)
  一、药理作用
  1.是降低自律性(↓4相坡度,↑室颤阈值)
  2. 传导性
  ① 治疗量对心室传导无影响,高浓度或细胞外高K+减慢传导
  ② 细胞外K+低时促K+外流致超极化→加快传导→消除折返③ 心肌梗死区能减慢传导→消除折返ERP相对延长
  二、体内过程
  1. 本品不口服:① 首关消除(1/3入循环)
  ② 胃刺激(恶心、呕吐)
  2. 静注:作用时间短(20min)
  3. 肝代谢(全部)——严重肝功能不良慎用
  4. 急性心肌梗死产生耐受(与α1-酸性糖蛋白合,↓游离药物浓度)
  三、临床应用
  室性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室颤)
  心肌梗死急性期防室颤
  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
  一、药理作用
  同利多卡因,轻度抑制Na+内流,促K+外流
  1. ↓自律性(↑最大舒张期电位,4相坡度)
  1. 相对延长ERP
  3. 传导:加快房室结传导(对抗强心苷中毒传导阻滞)
  二、临床应用
  1. 室性心律失常
  ① 心肌梗死、心脏手术、麻醉、电复律等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
  ② 强心苷中毒心律失常(竞争Na+-K+-ATP酶,改善房室传导)
  2. 其它:抗癫痫、治疗外周神经痛
  美西律(mexiletine)
  妥卡尼(tocainide)为利多卡因的衍生物,与利多卡因比较,其特点为:
  1. 可口服,无明显首关消除
  2. T1/2>8h
  2. 用于室性心律,常用于维持利多卡因疗效
  Ic类药-明显阻滞钠通道
  本类药物该为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
  普罗帕酮(propafenone)
  一、药理作用
  1. 阻滞Na+通道(1)减慢传导(心房、心室、浦肯野纤维)
  (2)降低自律性(浦肯野纤维)
  (3)延长ERP(亦阻K+通道)
  2. 阻断β受体和Ca2+通道(轻度),可致哮喘,心动过缓和负性肌力作用
  二、临床应用
  室性和室上性心律失常:早搏、心动过速等
  三、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1. 消化道:恶心、呕吐、味觉改变
  2. 心血管: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低血压、心衰
  3. 肝肾功能不全减量、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房室传导阻滞、支气管哮喘或慢性肺部疾病禁用
  氟卡尼(flecainide)
  1、药理作用:同普罗帕酮,阻Na+、K+、Ca2+通道。
  2、易导致心律失常,且易致头痛,晕眩等中枢症状。
  3、仅用于顽固性及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
  恩卡尼(encainide) 本品已停用
  II类 β受体阻断药
  儿茶酚胺释放增多时激动β受体,使心肌自律性增高,心率加快,引起快速性心律失常,β受体阻断药拮抗上述作用而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
  一、药理作用
  1. 降低自律性(窦房结、心房传导纤维、浦肯野纤维)
  降低儿茶酚胺所致晚后除极
  2. 传导
  治疗量:无作用
  高浓度:减慢房室结及浦肯野纤维传导(膜稳定作用)
  3. ERP:浦肯野纤维(治疗量 ↓APD和ERP,高浓度则延长)
  房室结(延长)
  二、临床应用(室上性为主)
  1. 窦性心动过速 如运动、情绪激动、甲亢,β受体亢进所致
  2. 室上性心律失常 如房扑、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3. 心肌梗死:减少心律失常发生,缩小梗死范围
  III类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
  胺碘酮(amiodarone)
  一、药理作用
  抑制多种离子通道:K+(主)、Na+、Ca 2+ 通道 阻断α、β受体1. 降低自律性:窦房结、浦肯野纤维
  2. 减慢传导:房室结、浦肯野纤维(Na+、K+通道)
  3. 延长APD和ERP:心房和浦肯野纤(阻K+通道)
  4. 阻断α、β受体(非竞争性),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冠脉,减少心肌耗氧量
  二、体内过程
  1. 口服吸收慢:6∽8h达峰,生物利用度30∽40%
  2.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95%
  3. 代谢排泄慢:t?数周,停药可维持4?6周
  三、临床应用
  广谱:室性、室上性:如房颤,房扑,室上性、室性心动过速等
  四、不良反应与注意事项
  1. 静注过快: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BP下降
  2. 消化道:恶心、呕吐、肝功能异常
  3. 角膜微粒沉着:停药可恢复
  4. 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含碘)、间质性肺炎、肺纤维化、碘过敏等。房室传导阻滞禁用
  索他洛尔(sotalol)
  1. 作用:(1)非选择性阻断受体
  (2)阻断外流,延长APD和ERP
  2. 应用:广谱抗心律失常(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溴苄胺(bretylium)
  1. 作用:延长心室肌、浦氏纤维的APD和ERP
  2. 应用:室性心律失常、室颤(窄谱)
  Ⅳ类 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verapamil)
  一、药理作用
  1. 降低自律性(↓4相除期):窦房结、房室结
  2. 减慢传导(↓0相上升速率和振幅):窦房结、房室结
  3. APD和ERP(延长3相末段Ca2+通道恢复开放时间)
  3. 消除后除极与触发活动
  二、临床用途(广谱)
  1.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减慢房颤、房扑的心室率
  3. 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强心苷中毒→室性早博
  三、不良反应
  静注过快可致低血压,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可致心停搏
  腺苷(Adenosine)
  作用:激活腺苷受体
  1. 激活K+通道(ATP)→K+外流→膜超极化→自律性
  2. 抑制Ca2+内流:①延长AV结的ERP,减慢传导
  ②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应用:室上性心律失常(快速静注,起效快)
  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用药原则及药物选择
  一、用药原则
  在去除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如缺氧、电解质紊乱、心肌缺血、某些致心律失常药物等的基础上,应考虑下列用药原则:
  1. 先单用,后联合用药
  2. 以最小剂量取得满意疗效
  3. 先降低危险性,后缓解症状
  4. 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及致心律失常作用
  二、药物选择(仅供参考)
  1. 窦性心动过速:β受体阻断或维拉帕米
  2. 房性早搏: 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地尔硫 卓、I类
  3. 心房扑动、心房颤动:转律用奎尼丁(宜先用强心苷)、胺碘酮;减慢心室率用β受体阻断药、维拉帕米、强心苷4.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急性发作(维拉帕米、 β受体阻断药、强心苷);慢性(强心苷、奎尼丁等)5. 室性早搏:普鲁卡因胺、美西律、胺碘酮
  心肌梗死急性期——利多卡因;强心苷中毒——苯妥英钠6.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美西律、胺碘酮等7. 心室纤颤:利多卡因、普鲁卡因胺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