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资料精选28
发布时间:2010/9/7 14:54:50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二、药物的吸收 (Absorption):

  从给药部位(经血管外)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包括:

  胃肠道:口服,舌下,直肠

  注 射:静脉,肌肉,皮下

  其 他:吸入,鼻腔,局部,皮肤

  影响因素:

  (1)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如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给药途径、剂型(如药物的溶出度),尤其是给药途径。

  (2)机体对药物吸收也产生影响,这包括胃肠道的pH、胃排空、肠蠕动性、吸收面积大小、吸收部位的血流量等。

  1、口服给药 (Oral ingestion)

  特点:

  优点→安全、方便和经济。

  缺点→吸收缓慢,影响因素较多,有时会改变药物吸收速率和程度。

  吸收部位:胃肠。

  胃:不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弱酸性药物在胃中容易吸收,但对酸不稳定的药物可能分解失活。

  肠道:营养成分及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

  吸收部位 主要在小肠

  l 停留时间长,经绒毛吸收面积大

  l 毛细血管壁孔道大,血流丰富

  l pH5-8,对药物解离影响小,大多数药物属于弱酸性药物)

  胃肠道各部位的吸收面大小(m2)

  l 口腔 0.5-l .0

  l 直肠 0.02

  l 胃 0.1-0.2

  l 小肠 100

  l 大肠 0.04-0.07

  GI tract factors affecting absorption

  影响口服给药吸收的因素:

  (2)胃肠蠕动

  胃排空:延缓,有利一些碱性药物在胃中的溶解,会促进其进入肠道吸收;某些酸性药物则相反,如丙胺太林延缓胃排空,使对乙酰氨基酚的吸收减慢。

  肠蠕动:适当,可促进固体药物制剂的崩解和溶解,有利于药物的吸收;蠕动加快,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使一些溶解度小的药物,或有特殊转运的药物吸收不完全。

  肠衣剂型:能保护某些药物免受酸性环境破坏,还能防止对胃的刺激。

  (3)食物

  对不同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的影响不一。

  2.舌下给药

  舌下给药→口腔黏膜吸收→口腔静脉→上腔静脉。

  特点:

  吸收较迅速,吸收面积小,但血流丰富。

  避免肝脏的首过消除,对某些药物特别有意义。

  3.直肠给药

  途径:直肠给药→痔上、痔中和痔下静脉→血液循环。

  特点:

  药物容易吸收:吸收面积不大,血流量较为富。

  缺点→吸收不规则、不完全,有些药物对直肠黏膜有刺激。

  痔上静脉→经过肝脏→血液循环,存在肝脏首过消除的可能性,程度低于口服给药。[NextPage]

  (二)注射给药

  特点: 吸收迅速完全。 用药不方便,费用较高。

  1.静脉给药:静脉注射、静脉滴注。

  特点:

  药物直接进入体循环,生物利用度完全,没有吸收过程。

  易产生不良反应:药物可在血浆和组织中迅速达到高浓度,给药速度必须严格控制。

  2.肌肉注射

  特点:水溶性药物肌肉注射吸收快。

  吸收速率取决于:

  (1)注射部位的血流速率。

  (2)部位:一般而言,三角肌或股外肌注射比臀大肌吸收快。

  (3)性别:注射在臀大肌时,药物的吸收,女性较男性慢。

  (4)剂型:抗生素为油溶液或混悬在不同的其他赋形剂中,肌肉注射吸收很慢,也比较恒定。

  (5)溶解度:

  3.皮下注射

  特点:吸收缓慢,较为恒定,可维持稳定的药效。

  (三)其他给药途径

  1.吸入给药

  途径:肺上皮细胞或呼吸道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

  特点:

  起效速度快,与静脉注射相当。肺的表面积大。

  可避免首过消除。

  尤其适合肺部疾病。

  缺点→药物剂量难以控制,会对肺上皮产生刺激。

  应用:气体、挥发性药物(如吸入性麻醉药),药物溶液雾化,分散在空气中的微细气体或固体颗粒。

  2.鼻腔给药

  途径:药物→鼻腔黏膜丰富的绒毛和毛细血管→进入血液循环。药物→鼻腔中的黏液、纤毛→从鼻甲部向鼻咽部→清除。

  特点:

  避免首过消除。

  分子量小于1000的药物迅速吸收;大分子药物,借助吸收促进剂作用,也能达到有效生物利用度。

  3.局部给药

  4.经皮给药



[NextPage]

  三、药物的分布

  进入血液循环的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向细胞内转运的过程。

  (大部分药物属于被动转运)




  当分布达到平衡时,组织和血浆中药物浓度的特点:

  (1)药物在血浆和组织液间的转运是双向、可逆的。

  (2)比值恒定,这一比值为组织中药物分配系数。

  (3)浓度不一定相等。

  影响因素:

  1)体液的pH值和药物离解度。细胞内液7.0,外7.4,弱酸性药物在偏碱性外液中解离多,易从胞内向胞外转运,弱碱性药物则相反。

  2)血浆蛋白率:具有饱和性(血浆白蛋白量有限,且受肝脏功能影响)和可逆性(暂时储存)

  3)器官血流量:再分布

  4)组织亲和力

  5)屏障

  血浆蛋白结合

  l 可逆性(Reversible equilibrium

  l 可饱和性(Saturable)

  l DP不能通过细胞膜

  血脑屏障

  (Blood-brain barrier, BBB)

  n 大分子、脂溶度低、DP不能通过

  n 有中枢作用的药物脂溶度一定高

  n 也有载体转运,如葡萄糖可通过

  n 可变:炎症时,通透性↑,大剂量青霉素有效

  胎盘屏障 (Placental barrier)

  — 胎毛细血管内皮对药物转运的选择性­

  — 脂溶度、分子大小是主要影响因素 (1000 不能)

  — 母血pH = 7.44; 胎血pH=7.30。弱碱性药物在胎血内易离解

  — 胎盘有代谢(如氧化)药物的功能

  — 转运方式和其它细胞相同:简单扩散

  — 大多数药物均能进入胎儿[NextPage]

  四、药物的代谢

  也称生物转化,是药物从体内消除的主要方式之一。药物的代谢与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进入机体后,主要以两种方式消除:

  (1)以原形随粪便和尿液排出,

  (2)药物在体内经代谢后,以代谢物的形式排出。

  代谢器官:肝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其次是肠、肾、脑等。

  代谢过程:分两步反应

  I期反应(Phase I):

  氧化、还原、水解引入或脱去基团,脱去或引入功能集团,增高极性。。

  结果: 1.多数药物被灭活;

  2.少数药物活性增强;

  3.少数药物毒性增加。

  II期反应(Phase II):

  内源性葡萄糖苷酸、硫酸、醋酸等与药物或I期反应的代谢物结合生成极性很高的代谢产物。

  结果: 进一步增高极性,通过肾脏排泄。

  代谢酶:

  1)专一性酶 :AchE;MAO等

  2)非专一性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系(肝药酶-CYP450)

  同一种属的不同个体间某一种P450酶的活性也存在较大差异,按其代谢速度的快慢分为快代谢型、强代谢型及慢代谢型。

  药酶诱导 (Induction):诱导P-450系统,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和地塞米松等

  导致自身耐受性或交叉耐受性

  药酶抑制 (Inhibition):诱导P-450系统,加速其他药物的代谢。

  对氨水杨酸、氯霉素、西米替丁、保泰松、异烟肼 ,别嘌醇、酮康唑、 吩噻嗪类等。

  五、药物的排泄(Excretion):

  药物以原形和代谢物排出体外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的最后过程。

  途径

  — 肾脏(主要)

  — 消化道

  — 肺

  — 皮肤

  — 唾液

  — 乳汁等

  胆汁排泄 (biliary excretion) 和 肝肠循环 (Enterohepatic recycling)

  胆汁排泄:

  原形药物→次要排泄途径;

  代谢产物、尤其是水溶性代谢产物→主要排泄途径。

  方式:主动过程,有酸性、碱性及中性三个主动排泄通道。

  肝肠循环(hepato-enteral circulation):

  某些药物,尤其是胆汁排泄后的药物,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后,部分药物可再经小肠上皮细胞被重吸收。也有些结合型代谢物经胆汁排入肠道后,水解释放出原形药物,会再次吸收形成肝肠循环。

  乳汁:pH略低于血浆,吗啡、阿托品等弱碱性药物。哺乳婴儿可能受累。

  胃液酸度高,某些生物碱(如吗啡等)注射给药也可向胃液扩散。洗胃是治疗和诊断中毒的措施。

  自唾液及汗液排泄

  粪中药物多数是口服未被吸收的药物。

  肺:某些挥发性药的主要排泄途径。检测呼出气中的乙醇量是诊断酒后驾车的快速简便的方法。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