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药物效应动力学
重点内容:
1.药物的基本作用
(1)对因治疗、对症治疗
(2)药物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停药反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异质反应)
2.药物量效关系:量效关系、量效曲线、量反应、质反应、最小有效量、效价、效能、半数有效量、半数致死量等在药物应用中的意义
3.药物的作用机制:主要类型。
4.受体学说:受体的特征、受体的类型、激动药及拮抗药、受体的调节、信号转导。
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以及药物剂量与效应之间关系的学科。
第一节 药物的基本作用
一、药物作用性质和方式
(一)概念:
药物作用:药物与机体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初始作用。
药理效应:药物引起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继发性改变,是机体反应的具体表现。
如:去甲肾上腺素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α受体结合,引起的血管收缩、血压上升。前者属去甲肾上腺素的药物作用,后者为其药理效应。
关系:
二者意义接近,通常药理效应与药物作用互相通用,但当二者并用时,应体现先后顺序。药物作用是动因,药理效应则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
表现:
兴奋:功能的增强,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抑制:功能的减弱,如阿司匹林退热,苯二氮 类药物镇静、催眠作用。
(二)药物作用的性质:
1.直接作用和反射调节:药物所产生的效应,包括:药物对靶器官或靶部位的直接作用;由于机体的整体性,产生反射性或生理调节性影响。
如:去甲肾上腺素可直接收缩血管,使血压升高,同时也可以反射性地使心率减慢。
2.选择性:
药物所引起的药理效应具有选择性。
①与化学结构的特异性有关。
②与药物作用的特异性不一定平行。
如:阿托品特异性阻断M胆碱受体,但其选择性并不高,对心脏、血管、平滑肌、腺体及中枢神经功能都有影响,而且有的兴奋,有的抑制。
③一般是相对的,有时与药物的剂量有关。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大剂量则有解热镇痛作用。
④意义:
临床上用药一般应尽可能选用选择性高的药物。药物作用的特异性强、效应选择性高的药物,应用时的针对性强;反之,效应广泛的药物,一般副作用较多。
效应广泛的药物,在复杂病因或诊断未明时也有好处,如广谱抗生素、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等。
(三)药物作用的方式:
根据药物作用部位,分为:
局部作用:指在用药部位发挥作用,几无药物吸收,例如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神经末梢或神经干周围,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产生的局麻作用。
吸收作用:又称全身作用,指药物经吸收入血,分布到机体有关部位后再发挥作用,例如口服降血糖药、调血脂药等。
二、药物的治疗作用
治疗作用:患者用药后引起的符合用药目的的作用。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根据药物所达到的治疗效果,可将治疗作用分为:
1.对因治疗:用药后消除了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例如抗生素杀灭体内病原微生物。
2.对症治疗:用药后改善了患者疾病的症状。如应用解热镇痛药降低高热患者的体温,缓解疼痛;抗高血压药控制了患者过高的血压等。
对症治疗虽不能根除病因,但对一时诊断未明、病因不清、暂时无法根治的疾病却是不可缺少的。如高热会引起昏迷、抽搐甚至死亡,再如休克、惊厥、心力衰竭时就必须立即采取有效的对症治疗,以挽救病人的生命。此时,对症治疗可能比对因治疗更为迫切。
对因治疗可以根除病因;对症治疗可解除患者痛苦,维持生命指征,赢得对因治疗的时间。两种治疗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三、药物的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凡是不符合用药目的,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少数较严重的不良反应较难恢复,称为药源性疾病。如阿霉素引起的心肌损伤,氯霉素引起的骨髓造血功能抑制,肼屈嗪引起的红斑狼疮,庆大霉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等。
多数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可以避免的。
药物不良反应可分为:
1.副作用:在药物治疗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适反应。
特点:
(1)由于药物的选择性低、作用广泛引起的;
(2)一般反应较轻微,多数可以恢复。
(3)有时副作用和治疗作用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变的。
(4)根据药物固有的,又可预知的副作用,临床治疗可以设法避免或减轻。
例如:阿托品,用于解除胃肠痉挛时,会引起口干、心悸、便秘等副作用。
2.毒性反应: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一般较为严重。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NextPage]
分类:
(1)因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称为急性毒性反应,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等系统功能;
(2)因用药时间过长,体内慢慢蓄积后逐渐产生,称为慢性毒性反应,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3)某些药物可能有致突变、致癌、致畸胎作用,称为药物的三致作用,它属于慢性毒性反应中的特殊毒性范畴。
临床:
注意掌握合理用药剂量、间隔时间、有些药物剂量的个体化。通过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期达到治疗目的时,应考虑到用药过量而引起中毒的危险性。
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妊娠妇女,尤其早期用药应谨慎。如沙利度胺引起的“海豹婴儿”。
3.变态反应:机体受药物刺激,所发生的异常免疫反应,可引起机体生理功能障碍或组织损伤,又称为过敏反应。
如过敏性休克、溶血性贫血、血清病、接触性皮炎、药物热、移植性排斥反应等。
特点:
(1)与药物剂量无关或关系很少,在治疗量或极少量时即可发生,如微量的青霉素可引起过敏性休克。
(2)常见于过敏体质的病人。
(3)致敏物质可能是药物本身,也可能是其代谢物,亦可能是药物中的杂质。
临床:对于易过敏的药物、过敏体质者,用药前应进行过敏试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4.后遗效应:在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低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理效应。
分类:
短暂的:如服用巴比妥类催眠药物后,在次晨仍有乏力、困倦等“宿醉”现象;
持久的: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引起肾上腺皮质萎缩,一旦停药,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数月难以恢复。
5.继发反应:由于药物治疗作用,引起的不良后果。
如:长时间服用广谱抗生素,许多敏感菌株被抑制,一些不敏感的细菌,如耐药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大量乘机繁殖,致继发性感染。
6.停药反应:长期服用某些药物,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的加剧,又称反跳反应。
例如:长期应用β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治疗高血压、心绞痛等→β受体密度上调→对内源性递质的敏感性增高。如突然停药,则会出现血压升高或心绞痛发作,患者产生危险。
又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压后,突然停药,次日血压可剧烈回升。
临床:对这类药物,如需停药,应逐步减量,以免发生危险。
7.特异质反应:某些药物可使少数病人出现特异性的不良反应,反应性质可能与常人不同。
原因:遗传性生化缺陷。与遗传有关,机体生化机制的异常。
例如:
先天性血浆胆碱酯酶缺乏→骨骼肌松弛药琥珀胆碱,引起的特异质反应;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还原型谷胱甘肽缺乏→磺胺引起溶血。
第二节 药物的量效关系
一、剂量的概念
剂量:药物所用的分量。
最小有效量:出现疗效所需的最小剂量。
治疗量:在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可产生期望的疗效、而又不易中毒的剂量。
极量:达到最大治疗作用,但尚未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超过了极量即可能中毒。对某些作用强烈或毒性较大的药物,在使用时应注意其极量。
最小中毒量:开始出现中毒性反应的最小剂量。
中毒量:超过最小中毒量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
半数中毒量:引起半数动物中毒的剂量。
半数致死量: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剂量。
二、量效关系及量效曲线
效应的计量:
量反应:药理效应是连续增减的量变,可用具体数量、最大反应的百分数表示的,研究对象为单一的生物单位。如血压、心率、血糖浓度等。
质反应:药理效应表现为反应性质的变化,用全或无、阳性或阴性表示,研究对象为一个群体。如存活与死亡、惊厥与不惊厥等。
量效关系:药理效应的强弱,与药物剂量大小或浓度高低,呈一定的关系,即剂量-效应关系。
量效关系可用量效曲线表示:
以药物的效应为纵坐标,药物的剂量或浓度为横坐标作图,则得到直方双曲线;[NextPage]
将药物浓度或剂量改用对数值作图,则呈典型的S形曲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量效曲线(图3-1)。

质反应如果用累加阳性率与对数剂量(或浓度)作图,也呈典型的对称S形量效曲线(图3—2)。

图3—2 质反应的频数分布曲线和累加量效曲线
量效曲线可以看出下列几个特定位点:
1.效能定义:最大效应(Emax)。反映药物的内在活性。
随着剂量或浓度的增加,效应也增加,当效应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若继续增加药物剂量或浓度,效应不再继续增强。
在质反应中,阳性反应率达100%,再增加药量也不过如此。
效能与临床疗效有关:阿片类镇痛药与阿司匹林解热镇痛药两者相比,前者效能高,后者效能低,前者用于解除剧痛,后者只能用于轻、中度疼痛。
2.效价(效应强度)
定义:能引起等效反应(一般采用50%效应量)的相对浓度或剂量。反映药物与受体的亲和力。值(剂量)越小,强度越大。
药物的效能与效价含义完全不同,二者并不平行。
例如:
利尿药以每日排钠量为效应指标进行比较。
效价:氢氯噻嗪大于呋塞米。
效能:呋塞米大于氢氯噻嗪(图3—3)。实际中,呋塞米临床效果也超过氢氯噻嗪,对重症水肿患者,用呋塞米更为合适。

3.斜率:
较陡:提示药效较强烈;
较平坦:提示药效较温和。
质反应曲线,斜率较陡:提示个体差异较小。

|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