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资料精选34
发布时间:2010/9/7 15:23:51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第七章 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及多肽类抗生素

  本章要点

  1.大环内酯类共性。

  2.掌握红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泰利霉素作用特点及应用。

  3.掌握克拉霉素抗菌作用及机制,应用及不良反应。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一代:

  14元环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广泛应用于呼吸道、皮肤、软组织等感染,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的替代药物;抗菌谱相对较窄,易产生耐药性,生物利用度较低,应用剂量较大,不良反应多见,限制了其在临床的应用。

  l6元环大环内酯类:20世纪70年代,吉他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乙酰螺旋霉素,虽对红霉素耐药菌作用有所改进,但肝毒性依旧明显,与茶碱合用可减少其代谢,易出现中毒反应;还可使性激素或β-内酰胺类抗生素疗效降低。

  第二代:

  20世纪90年代后,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具有红霉素相同的作用特点,而且增强了抗菌活性,扩大了抗菌谱,口服易吸收,对酸稳定,t l/2延长,不良反应减少,同时还具有良好的PAE,现已成治疗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药物。

  大环内酯类间仍存在交叉耐药性,对红霉素耐药,对克拉霉索、阿奇霉素耐药。

  第三代:

  酮基内酯类抗生素:在红霉素第3位碳上引入酮基后,得到l4元环大环内酯类衍生物,如泰利霉素。治疗耐红霉素类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克服了与红霉素交叉耐药问题。

  还具有抗幽门螺杆菌、非特异性抗炎、抗过敏、免疫调节等作用,在许多非感染疾病治疗中发挥作用。

  一、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共性

  【体内过程】

  吸收:红霉素:不耐酸,可被胃酸分解,口服吸收差。

  第二代新大环内酯类:不易为胃酸破坏,生物利用度提高,如克拉霉素、阿奇霉素。

  食物干扰红霉素、阿奇霉素吸收,但克拉霉素吸收增加。

  第三代大环内酯类:泰利霉素,对酸稳定,口服生物利用度达57%。

  分布:

  广泛,除脑脊液外的各种体液和组织中,炎症可促进红霉素的组织渗透。

  红霉素:能进入前列腺,可聚集在巨噬细胞和肝脏。

  阿奇霉素:主要集中在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肺、胆汁和前列腺等。

  泰利霉素:上、下呼吸道组织内有较高的浓度。

  消除:

  第二代半衰期延长。tl/210~14h。

  克拉霉素,被氧化成仍具有抗菌活性的14-羟基-克拉霉素,经肾排泄。

  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在胆汁中以活性形式聚集和分泌,经肝肠循环,部分被重吸收。

  泰利霉素,大部分在肝脏代谢,尿中排泄约l5%。

  【抗菌作用及机制】

  【抗菌作用】

  抗菌谱较窄:

  大多数革兰阳性菌、厌氧球菌、部分革兰阴性菌(包括奈瑟菌、嗜血杆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嗜肺军团菌、弯曲菌、支原体、衣原体、弓形虫、非典型分枝杆菌等也具良好抗菌作用。

  对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也有一定的抗菌活性。

  泰利霉素,对一、二代耐药菌,尤其肺炎链球菌有很强的作用。

  抑菌剂,高浓度时为杀菌剂。

  【机制】

  能不可逆地结合到细菌核糖体50S亚基上,通过阻断转肽作用及mRNA位移,选择性抑制蛋白质合成。

  【耐药性】

  有不完全的交叉耐药。

  机制:

  ①进入菌体量减少、外排增加:革兰阴性菌可增强脂多糖外膜屏障作用,药物难以进入菌体;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排泵作用增强,药物排出增加;

  ②细菌产生了灭活大环内酯类的酶,如酯酶、磷酸化酶、葡萄糖酶;

  ③细菌改变了核蛋白体结合部位,使其结合能力下降。

  【临床应用】

  1.军团菌病:嗜肺军团菌、麦克达德军团菌、其他军团菌,引起的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

  2.链球菌感染:化脓性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咽炎、猩红热、丹毒、急性扁桃体炎、蜂窝组织炎。

  3.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4.棒状杆菌感染:根除白喉杆菌感染,改善急慢性白喉带菌者状况,但不改变白喉急性感染进程。治疗棒状杆菌败血症等。

  5.其他:用于对青霉素过敏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感染患者。治疗隐孢子虫病、弓形体病。也可用于治疗皮肤软组织感染。

  【不良反应】

  大环内酯类毒性较低,一般很少引起严重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红霉素口服、静注均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新大环内酯类发生率较红霉素低,亦能耐受。临床症状可见腹痛、腹胀、恶心。

  2.肝损害:以胆汁淤积为主,亦可致肝实质损害,可见阻塞性黄疸、转氨酶升高等。红霉素酯化物易发生,发生率可高达40%,可能是对酯化物高敏反应。其他药物发生率较低。肝功能不良者禁用红霉素。

  3.耳毒性:耳聋多见,先为听力下降,前庭功能受损。剂量高于每日4g,易发生;用药两周时出现;老年肾功能不良者发生多。

  4.心脏毒性:特殊不良反应,表现为心电图复极异常,即Q-T间期延长、恶性心律失常、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可出现昏厥或者猝死。静脉滴注速度过快时易发生。[NextPage]

  二、常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

  治疗:

  ●军团菌病、百日咳、空肠弯曲菌肠炎、支原体肺炎,首选药;

  ●厌氧菌引起的口腔感染;

  ●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等非典型病原体,所致的呼吸、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罗红霉素

  抗菌机制、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耳鼻喉感染,生殖器、皮肤组织感染;支原体肺炎、沙眼衣原体感染、军团病等。

  克拉霉素

  抗菌活性和抗菌谱,较红霉素强而广。

  对红霉素敏感的链球菌、葡萄球菌,较红霉素更强,对卡他布兰汉菌、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肺炎支原体活性好。

  对淋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仅有中等活性。

  对红霉素耐药的链球菌、葡萄球菌,同样对克拉霉素耐药。

  用于敏感菌引起的感染,泌尿生殖系统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阿奇霉素(azlthromycin),15元环半合成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菌谱与克拉霉素相似。

  对革兰阴性细菌的抗菌活性有明显改善。

  对嗜肺军团菌、流感嗜血杆菌、支原体、衣原体,优于红霉素、克拉霉素。

  用于:

  敏感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

  沙眼衣原体和非多药耐药淋球菌的单纯性生殖器感染。治疗无并发症的非淋病性尿道炎,治疗沙眼。

  泰利霉素(telithromycin,ketek),第一个临床应用的酮内酯类抗生素,系由酮基取代红霉素内酯环3位上红霉基糖半合成的l4元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抗菌谱与红霉素相似。

  抗肺炎链球菌比红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强百倍,对多重耐药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有很强的抗菌活性。

  治疗耐大环内酯类的肺炎链球菌引起的感染,敏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社区获得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

  禁忌症:重症肌无力者,有肝炎病患者、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出现黄疸患者。

  第二节 克林霉素类及万古霉素

  林可霉索 (洁霉素)、克林霉素 (氯洁霉素)

  二者抗菌谱相同,但克林霉素抗菌作用更强,口服吸收好且毒性小,临床常用。克林霉素能与细菌核糖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此类抗生素对厌氧菌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易渗入骨组织,但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主要用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或对青霉素过敏的金葡菌感染的治疗。是金葡菌骨髓炎的首选治疗药。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引起假膜性肠炎,可用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治疗。

  万古霉素Vancomycin

  干扰细胞壁黏肽合成,对G+菌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属快速杀菌剂。主要用于耐青霉素的金葡菌引起的严重感染;治疗林克霉素引起的假膜性肠炎。静脉滴注偶可发生恶心、寒战、发热、斑丘疹等。大剂量可致耳鸣、耳聋等,肾功能损害。

  第八章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天然来源

  链霉素streptomycin,庆大霉素gentamicin

  妥布霉素tobramycin,卡那霉素kanamycin ……

  半合成品

  阿米卡星amikacin,奈替米星netilmicin,……

  重点内容:

  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菌作用机制、抗菌谱、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2.常用药物链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奈替米星等抗菌作用特点及临床应用

  3.多黏菌素多黏菌素的抗菌作用及不良反应

  第一节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链霉素:最早用于临床,对分枝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为治疗结核病的药物,而其他方面的应用已被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氟喹喏酮类取代。

  新霉素:引起严重的肾毒性和耳毒性,故不能注射给药,常用局部外用,但因口服吸收很少,也可用于肠道感染。

  卡那霉素:对假单胞菌感染无效,尤其多种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已被新的药物取代。

  庆大霉素、妥布霉素:抗菌谱较卡那霉素广,具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在临床广泛应用。

  阿米卡星:半合成的氨基糖苷类药物,为目前临床应用的氨基糖苷类的新化合物。

  一、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共性

  【体内过程】

  吸收:

  易溶于水,性质稳定。体内解离度大,口服难吸收,可用于胃肠道消毒。

  肌肉注射吸收完全、迅速,30~90min达到峰浓度。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不易进入细胞,主要分布于细胞外液,不易通过血脑屏障。组织与细胞内药物浓度低。

  肾皮质药物浓度可超过血药浓度10~50倍(消除tl/2平均可达112~693h)。肾皮质内药物蓄积浓度越高,对肾毒性越大。

  进入内耳内外淋巴液,浓度与用药量成正比,其tl/2较血浆tl/2长5~6倍。

  消除:

  在体内90%不被代谢,大部分以原形从肾排泄,尿药浓度高,约为血浆峰浓度的25~100倍。

  半衰期(1.5~5h)平均为3h,肾功能减退时,tl/2明显延长。

  【抗菌作用】

  需氧革兰阴性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有杀菌作用。包括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变形杆菌属、克雷伯菌属、肠杆菌属、志贺菌属、枸橼酸菌属。对沙雷菌属、产碱杆菌属、布氏杆菌、沙门菌属、痢疾杆菌、嗜血杆菌也有抗菌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敏感,其中妥布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作用最强。

  鼠疫杆菌、结核杆菌:用链霉素。

  革兰阳性球菌:作用较差,链球菌作用微弱。

  肠球菌、厌氧菌耐药。

  与β内酰胺类协同作用:

  ●与青霉素、氨苄西林合用:肠球菌、链球菌。治疗肠球菌引起的细菌性心内膜炎有效。

  ●与广谱青霉素(羧苄西林、替卡西林):铜绿假单胞菌。

  机制:

  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增加了本类药物摄取有关。

  快速杀菌剂,对静止期细菌也有较强作用。

  杀菌作用的特点:

  ①杀菌速率和杀菌时程呈浓度依赖性;

  ②仅对需氧菌有效,对需氧革兰阴性杆菌的作用强;

  ③具有较长时间的PAE,且呈浓度依赖;

  ④有初次接触效应(first exposure effect,FEE),即首次接触氨基糖苷类时,细菌能迅速被杀死,再次或多次接触同种抗生素时,其杀菌作用明显降低;

  ⑤在碱性环境中抗菌活性增强。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都是杀菌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静止期细菌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革兰阴性杆菌活性强,抗菌谱广,有明显的PAE。[NextPage]

  抗菌机制:

  (1)氨基糖苷类对敏感细菌蛋白质生物合成的三个阶段都有影响。

  起始阶段:抑制核蛋白体70S始动复合物的形成,氨基糖苷类与30S结合,以及抑制mRNA与核糖体的结合,使菌体蛋白质在生物合成的早期阶段中止;

  肽链延伸阶段:选择性地与30S亚基上的靶蛋白结合使A位变形,造成mRNA上的密码错译,形成无用或异常蛋白质;

  终止阶段:阻碍肽链释放因子进入A位,使已形成的多肽链无法释放,抑制了菌体内70S核糖体解离,导致核糖体的耗竭。

  (2)影响细胞膜的蛋白质合成。造成细胞膜缺损,使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内K +、酶、腺嘌呤核苷酸等重要物质外漏,从而导致细菌必需物外逸而死亡。

  耐药性:

  耐药细菌产生的一系列钝化酶,通过对其结构中的羟基或氨基的磷酰化、腺苷酰化或乙酰化,使抗生素失活。

  阿米卡星侧链保护后,对钝化酶不敏感,保持了抗菌作用。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敏感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全身感染,如脑膜炎、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胃肠道感染、烧伤或创伤感染等。

  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的感染,败血症、肺炎、脑膜炎等,需联合广谱半合成青霉素、第三代头孢菌素及氟喹喏酮类药物。

  【不良反应】

  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过敏反应。

  1.耳毒性:

  前庭的损害: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和共济失调;

  耳蜗神经损害:表现为听力减退或耳聋。机制:内耳淋巴液药物浓度过高,损害内耳柯蒂器内、外毛细胞的糖代谢及能量代谢,导致内耳毛细胞膜上钠钾离子泵发生障碍,终使毛细胞功能受损。一旦听力丧失,即使停止用药也难以恢复。

  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巴龙霉素、新霉素主要产生耳蜗毒性;

  奈替米星、庆大霉素、链霉素引起前庭毒性;

  妥布霉素引起前庭和耳蜗毒性反应机会可能均等。

  预防:

  应注意观察耳鸣、眩晕等早期症状,一旦发现及早停药。孕妇禁用。

  避免此类药物与高效利尿药合用。

  2.肾毒性:

  机制:

  ●氨基糖苷类与肾组织亲和力极高,大量集聚在肾皮质和髓质,使大量溶酶体肿胀破裂,减少能量产生;

  ●与Ca2+络合,干扰了钙调节转运过程,引起肾小管肿胀,甚至急性坏死。

  肾功能减退,使氨基糖苷类血药浓度升高,进一步导致肾功能损伤。

  临床表现:蛋白尿、管型尿、尿中红细胞,严重者发生氮质血症及无尿。5%~l5%患者几天内出现肾功能失调,但及早停药可以恢复。多数肾功能损害是可逆的。

  肾毒性依次为:新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奈替米星>链霉素。

  肾损害导致肾排泄减弱而增加耳毒性,应重视。

  预防: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慎用,忌与有肾毒性药物合用。

  3.神经肌肉阻滞作用:大多与同时使用全身麻醉剂、肌松剂有关。

  机制:可能是药物与钙离子络合,使体液内的钙离子含量降低或与钙离子竞争,抑制节前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的释放,并降低突触后膜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阻断,引起呼吸麻痹。

  临床表现:重症肌无力,呼吸暂停,呼吸衰竭,进而循环衰竭而死亡。

  氨基糖苷类引起神经肌肉麻痹的程度依次为:妥布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链霉素<新霉素<奈替米星。

  预防:肾功能减退、血钙过低、重症肌无力患者易发生,新斯的明、葡萄糖酸钙可对抗。

  4.过敏症状:

  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各种皮疹、发热等,也能引起严重过敏性休克。一般而言,链霉素的过敏性休克发生率仅次于青霉素。一旦发生,立即皮下或肌肉注射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葡萄糖酸钙进行抢救。

  二、常用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庆大霉素(gentamicin)

  抗菌作用:抗菌谱较广,活性强

  药动学:口服不吸收,安全血药浓度较低,主要肾排泄,

  治疗多数需氧G-杆菌感染,尤其对沙雷菌属作用更强,可与青霉素等抗生素合用,协同治疗严重的肺炎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葡萄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感染。口服用于肠道感染或肠道术前准备。

  不良反应有前庭神经功能损害,但较链霉素少见,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滞,偶有过敏性休克。

  链霉素(streptomycin)

  氨基糖苷类最早用于临床的抗结核病药。

  对多数革兰阴性杆菌有强大的抗菌作用,但因其毒性和耐药性,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

  目前主要用于鼠疫和兔热病治疗。

  与四环素合用:治疗布氏杆菌病,疗效满意;

  与青霉素合用:治疗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

  与青霉素、氨苄西林合用:预防治疗细菌性心内膜炎,用于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系统的手术后感染。

  与其他抗结核病药联合使用:治疗结核病。

  阿米卡星(amikacin,丁胺卡那霉素)

  抗菌谱在该类药物中最广。

  突出优点是对许多肠道G-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产生的多种钝化酶稳定,故常首选治疗一些氨基糖苷类耐药菌株所致感染。

  当粒细胞缺乏或其他免疫缺陷患者合并严重G-杆菌感染时,与β-内酰胺类合用的效果要比单用阿米卡星更好。

  不良反应中耳毒性>庆大霉素,肾毒性<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tobramycin)

  对肺炎杆菌、肠杆菌属、变形杆菌属的抑菌作用是庆大霉素的4倍,杀菌作用是2倍;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作用是庆大霉素的2~5倍,且对庆大霉素耐药菌株仍有效。

  不良反应较庆大霉素轻。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