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抗真菌药
重点内容:
1.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酮康唑、氟康唑、伊盐康唑的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2. 抗浅表真菌感染药
特比萘芬、咪康唑、克霉唑抗菌作用及临床应用
第一节 抗深部真菌感染药
两性霉素B
【体内过程】
口服、肌注均不易吸收,而且肌注刺激性大,故必须静脉滴注。
【抗菌作用】
广谱抗真菌药:对新型隐球菌、白色念珠菌、皮炎芽生菌、组织胞浆菌等有强大的抑制作用,高浓度呈杀菌作用。
【机制】
选择性地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固醇相结合,在膜上形成微孔,从而增加膜的通透性,引起菌体细胞内容物(氨基酸、核苷酸、电解质等)外漏,导致真菌死亡。
两性霉素损伤细胞膜,使其他药物易进入真菌细胞内,与其他抗真菌药合用,可出现协同作用
细菌胞浆膜内不含固醇类物质,对细菌、立克次体、病毒等无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全身性深部真菌感染首选药。
氟胞嘧啶: 抗深部真菌药。
咪唑类(imidizoles):克霉唑、咪康唑、益康唑、酮康唑、布康唑和硫康唑等,主要作为局部用药,酮康唑为第一个可口服的抗真菌药,但存在许多缺点。
三唑类(triazales):在咪唑环引入一个氮原子,即为三唑类,如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可口服治疗全身真菌病。
均为广谱抗真菌药,对深部和浅部真菌均有效,对念珠菌属、着色真菌属、球孢子菌属、组织胞浆菌属、孢子丝菌属、新型隐球菌均有抗菌活性,但对毛霉菌无效。
机制:选择性抑制真菌细胞色素P450依赖性的14-α脱甲基酶,使14-α甲基固醇蓄积,细胞麦角固醇不能合成,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引起细胞内重要物质丢失,导致真菌死亡。
三唑类对真菌的细胞色素P450更具有特异结合力,对固醇合成的影响较咪唑类小。
本类药物在肝内代谢,主要经胆汁排出。
主要不良反应:贫血、胃肠道反应、皮疹等。
酮康唑(ketoconazole),1981年用于临床的口服广谱抗真菌药。
特点:对念珠菌、浅表癣菌有强大的抗菌力,对多种浅表真菌病的疗效相当于或优于灰黄霉素、两性霉素B、咪康唑。
临床:口服治疗多种浅部真菌病,也用于全身性真菌病,伊曲康唑取代。
氟康唑(fluconazole),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
真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中药物浓度可达血中浓度的80%。
抗菌谱与酮康唑相似:体外抗真菌作用,不及酮康唑;体内抗真菌作用,比酮康唑强10~20倍
临床:用于治疗深部真菌病,如隐球菌脑膜炎、心内膜炎、肺及尿路感染,治疗中枢神经系统、尿路感染较为理想的药物。
伊曲康唑(intraconazole),新的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
抗菌谱相似于酮康唑,但作用较强。
对暗色孢子科真菌、孢子丝菌、不危及生命的芽生菌、组织胞浆菌属,首选药物。
第二节 抗浅表真菌感染药
特比萘芬
浅部真菌:对皮肤真菌、曲霉菌、皮炎芽白菌、荚膜组织胞浆菌有杀菌作用,对皮肤癣菌有杀菌作用,对念珠菌有抑制作用。
机制:选择性抑制真菌膜的角鲨烯环氧化物酶,抑制麦角固醇合成,使真菌死亡。
用于皮肤癣菌引起的甲癣、体癣、股癣、手癣、足癣效果好。
咪康唑
咪康唑(二氯苯咪唑,miconazole),口服吸收差,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生物利用度约在25%~30%之间,t1/2约24h。
广谱,对深部真菌、部分浅表真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静脉给药:用于治疗多种深部真菌感染,用于两性霉素B无效或不能耐受的病例。
局部:治疗皮肤黏膜、指(趾)甲真菌感染,其疗效优于克霉唑、制霉菌素。
克霉唑
克霉唑(三苯甲咪唑,clotrimazole),最早用于临床的广谱抗真菌药。
●浅表真菌感染:疗效与灰黄霉素相似,但对头癣无效。
●深部真菌:作用不及两性霉素B。
局部:治疗浅表真菌病、皮肤黏膜的念珠菌感染,如体癣、手足癣、耳道及阴道霉菌病。
灰黄霉素
外用无效
抗浅表真菌药,对各种皮肤癣菌均有强大的抑制作用。[NextPage]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各种癣菌病,如体癣、股癣、甲癣等,尤对头癣疗效显著,为首选药。
制霉菌素
化学结构、体内过程、抗菌作用与两性霉素B基本相同,但作用较弱,毒性更大,不作注射用。
口服难吸收,对全身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但可用于肠道念珠菌病,预防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所引起的真菌性二重感染。
第十二章 抗病毒药
重点内容:
1. 广谱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干扰素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 抗RNA病毒药
齐多夫定、金刚烷胺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 抗DNA病毒药
阿昔洛韦、阿糖腺苷、拉米夫定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第一节 广谱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ribavirin,病毒唑)
嘌呤三氮唑化合物
抑制RNA和DNA病毒 ; 甲型、乙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副黏病毒、甲型肝炎病毒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等。
【临床应用】
①治疗丙型肝炎患者:口服,与干扰素联用;
②治疗甲型、乙型流感病毒:气雾疗法;
③用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并发肺炎:静脉给药;
④用于带状疱疹、生殖器疱疹等:局部。
二、生物制剂
干扰素,由Ⅰ型(IFN-α、IFN-β、IFN-ω)和Ⅱ型(IFN-γ)组成。
Ⅰ型IFN:抗病毒作用
Ⅱ型IFN: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活化作用。
IFN口服无效,注射给药。
①IFN-α为广谱抗病毒药。
机制:通过诱导机体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酶,抑制病毒复制。
IFNs通过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作用,治疗病毒感染。
临床用于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慢性肝炎、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等,亦用于抗肿瘤。
②IFN-α2b用于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
胸腺肽α 1
胸腺肽α 1为一组免疫活性肽,可诱导T细胞分化成熟,调节其功能。
临床用于慢性肝炎、艾滋病、其他病毒性感染,肿瘤治疗。
转移因子
转移因子是从健康人白细胞中提取的一种核苷肽,无抗原性,可将供体细胞免疫信息转移给未致敏的受体细胞,使其获得供体细胞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亦能起到佐剂作用。
临床用于艾滋病、病毒感染、霉菌感染,肿瘤辅助治疗。
第二节 抗RNA病毒药
一、滋病毒药
齐多夫定
【药理作用】
对HIV-1和HIV-2均有抑制作用。在活化细胞内的抗HIV作用,强于静止细胞内。
机制:在艾滋病毒(HIV)感染的细胞内→胸苷激酶、胸苷酸激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三磷酸体(AZTTP)→以假底物形式竞争HIV反转录酶,并掺入到正在合成的单链DNA中,抑制DNA链的增长→阻碍病毒的复制和繁殖。
对人体细胞DNA聚合酶的影响小,因而不抑制人体细胞的增殖。
艾滋病毒感染治疗的首选药,有并发症时,需应用对症的其他药物联合治疗,可以延缓疾病的进程,延长病人的存活期。
HIV蛋白酶抑制药
本类药物有沙奎那韦、利托那韦、奈非那韦、英地那韦、安泼那韦。
共同特点:
● 选择性抑制HIV蛋白酶,对HIV-1病毒复制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但对人细胞蛋白酶的亲和力很弱;
● 与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药(NRTIs)合用,有协同作用;
● 病毒易产生耐药,但比NRTIs慢;
● 被细胞色素P450代谢。[NextPage]
二、抗流感病毒药
金刚烷胺和金刚乙胺
用于亚洲甲型流感的预防和治疗。
扎那米韦
用于流感预防和治疗。用药宜早,降低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减少下呼吸道并发症。预防用药可使感染率下降。
第三节 抗DNA病毒药
一、 抗疱疹病毒药
阿昔洛韦
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V),二核苷类抗病毒药,尤以对疱疹病毒的疗效突出。
① 局部用药:治疗单纯疱疹性角膜炎,皮肤、黏膜疱疹病毒感染,生殖器疱疹和带状疱疹;
②静注或口服给药: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各种感染、EB病毒感染、艾滋病患者并发水痘、带状疱疹等。
碘苷
部用于治疗眼部或皮肤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感染,对急性上皮性疱疹性角膜炎疗效显著,对疱疹性虹膜炎无效。
阿糖腺苷
二、 抗乙型肝炎病毒
拉米夫定
乙肝疫苗(hepatitisBvaccine)
第十三章 抗结核病药
重点内容:
1. 常用抗结核病药:
一线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链霉素、吡嗪酰胺等,特点: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患者较易接受。
二线药:一线药耐药时,或与患者相关的一些因素如HIV感染时,用如环丙沙星、对氨基水杨酸、卡那霉素等药物治疗。
2.药物的应用原则
3.抗麻风病药
第一节 抗结核病药物
一、常用抗结核病药
异烟肼
又称雷米封,异烟酸的衍生物。
肝内代谢:异烟肼→乙酰化酶→乙酰化→乙酰异烟肼、异烟酸等,与少量原形药→从肾排出。
异烟肼的代谢分:
● 快代谢型:尿中乙酰化异烟肼较多。
● 慢代谢型:尿中的游离异烟肼较多。
【抗菌作用】
异烟肼对结核分枝杆菌有高度选择性,抗菌作用强。
对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具有同等的杀灭作用。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可延缓耐药性产生,并增强疗效。
异烟肼与其他抗结核病药无交叉耐药性。
作用特点
① 高效、价廉
② 口服吸收好
③ 分子量小,穿透力强
④ 大部分经乙酰化代谢,存在快、慢乙酰化代谢型,影响药物疗效和毒性的发生率和程度
⑤ 为肝药酶抑制剂,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应用】
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结核病,如肺、淋巴、骨、肾、肠等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胸膜炎及腹膜炎等。
四联药物疗法:与其他抗结核药联用,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价格低、疗效佳。对急性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脑膜炎应增大剂量,必要时,采用静脉滴注。
[不良反应] 少、轻.长期应用有
① 外周神经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INH致VitB6→GABA↓→CNS兴奋症状
慢乙酰化多见,用VitB6 少量预防
② 肝损害
乙酰化产物—单乙酰异烟肼(肝毒物)
快乙酰化多见,定期复查肝功能
二、利福平(rifampicin)
具有高效低毒、口服方便等优点。
抗菌谱:广谱
● 结核杆菌:强大的抑制或杀灭作用,仅次于异烟肼,强于链霉素;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的结核杆菌有作用;对其他抗结核药耐药的菌株也有效;能杀灭巨噬细胞、纤维空洞、干酪样病灶中的结核杆菌。
作用机制:抑制依赖于DNA的RNA多聚酶,阻碍mRNA合成
耐 药 性:单用易产生耐药性;RNA多聚酶 b亚单位(靶位)突变[NextPage]
【临床应用】
与其他抗结核病药合用,用于各种结核病、重症患者;
作为对异烟肼和链霉素耐药菌株的替换药物。
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其他细菌所致的感染也有效,尤其胆道感染效果好。
治疗麻风病。
在肾功能不全病人体内,无蓄积作用。对泌尿系统,特别是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宜选用利福平。
【不良反应 】
胃肠刺激反应 较常见
肝损害 少数人出现
致畸胎作用 孕期禁用
三、 乙胺丁醇(ethambutal)
为人工合成的抗结核病一线药。
抗菌机制: 繁殖期结核杆菌有较强抑制作用
与二价金属离子络合,干扰菌体RNA合成
耐药性: 不易产生耐药性
主要与异烟肼、利福平合用
不良反应: 较少
长期—球后视神经炎
定期作眼科检查
【抗菌作用】
对所有类型的分枝杆菌均有高度抗菌活性。对细胞内、外结核杆菌有较强杀菌作用。
对繁殖期结核杆菌有选择性作用,作用强度近似于链霉索,优于对氨基水杨酸(PAS)。
机制:
(1)与二价金属离子如Mg 2+结合,干扰菌体RNA的合成。
(2)抑制阿拉伯糖转移酶→干扰细胞壁半乳糖合成。
【临床应用】
与利福平、异烟肼等合用,治疗重症的初治、复发性肺结核进展期,空洞型肺结核。
用于对异烟肼、链霉素耐药的结核杆菌引起的各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等。
用于不能耐受对氨基水杨酸的患者。
【不良反应】
一般治疗量不良反应较少。
视神经炎:长期大量用药可致,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出现中央及周围盲点、红绿色盲。用药期间应检查眼底,早发现,及时停药,数周至数月可自行消失。
胃肠道反应,偶见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高尿酸血症等。
本品对动物有致畸作用,怀孕早期妇女禁用,年幼或色觉不清者慎用。
链霉素
抗结核作用:仅次于异烟肼和利福平。低浓度时抑菌,高浓度时杀菌,在临床允许的剂量范围内难以达到杀菌浓度,仅呈抑菌效果。
适用于各型活动结核病,如浸润性肺结核、粟粒性肺结核、肾结核等。
不良反应较严重,长期应用注意对第8对脑神经的毒性反应。
对氨基水杨酸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1~2h达血药浓度高峰,分布全身组织和体液,但不易透入细胞和脑脊液(除脑膜炎时)。
在肝内乙酰化灭活,与异烟肼合用,可竞争肝内的乙酰化酶,使后者游离浓度增高,因而产生协同作用。
不良反应多,但毒性小,严重毒性反应少见。主要有胃肠道反应,饭后服用、或加服抗酸药,可以减轻反应。
乙硫异烟胺
乙硫异烟胺,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与乙胺丁醇作用相似,最低抑菌浓度为1~5mg/L,高浓度也有杀菌作用。
临床主要用于一线抗结核病药无效的病例
吡嗪酰胺
酸性环境中抗菌作用增强,细胞内(pH较低)作用强于细胞外,能杀灭细胞内结核杆菌。
单用易产生耐药性,与其他抗结核病药无交叉耐药性。
毒性大,主要为肝损害,
二、抗结核病药物的应用原则
1.早期用药
抗结核病药对早期浸润性结核病灶的疗效好,而对慢性病灶如纤维化、干酪化及坚壁空洞等病灶药效则较差,故临床主张早期用药。
原因:
● 早期病灶结核杆菌生长繁殖旺盛,对药物敏感(静止期效差)。
● 早期病灶内血流供应充分,药物易于渗入病灶内,达到高浓度。
● 患者机体抵抗力强,有助于控制病变的进展。[NextPage]
2.联合用药
分枝杆菌对化疗反应缓慢,治疗时间需数月至数年。所以,临床治疗结核病多采用联合用药。目的是:
①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②减少每种药物的用量,降低毒性;
③延缓耐药性的产生,杀灭耐药菌。
一般采用二联、三联或四联。实际在治疗初期常采用四药联合,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或链霉素,具体取决于病变的程度、以往用药情况及结核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
3.规律用药
分枝杆菌生长缓慢,易产生耐药,休眠状态完全耐药,因菌体细胞壁富含脂质,许多药物难以渗透。所以需要有足够长的疗程,坚持规律性用药,使细菌在浸润生长期时被抑制或杀灭。
结核病治疗分为两个阶段:开始治疗期,巩固治疗期
4. 短期疗法
长期用药可取得较好疗效,但用药周期长,患者难于坚持,副作用多,费用较昂贵等。
现主张短期疗法(6~9个月):是一种强化疗法,疗效好。
第三节 抗麻风病药物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氨苯砜
氨苯砜(DDS),属砜类化合物,为抑制叶酸合成的抗菌药,因其用量少、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和服用方便,广泛应用于麻风病治疗。
利福平
利福霉素类均有类似的抗麻风作用,以利福平常用,也是治疗麻风病联合疗法中的必要组成药。
氯法齐明
沙利度胺
第十四章 抗寄生虫药
第一节 抗疟药
一、疟疾的特点与分类
寒战 → 高热 → 出汗退热
良性疟:间日疟;三日疟
恶性疟
二、抗疟药物及其分类
主要用于控制症状
氯喹:对恶性疟有根治作用,是控制疟疾症状的首选药物。
奎宁: 用于耐氯喹及耐多药的恶性疟,尤其是脑型恶性疟。
青蒿素:用于控制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以及耐氯喹虫株的治疗;用于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疟和黄疸型疟疾。
主要用于控制传播和防止复发
伯氨喹:临床作为控制复发和阻止疟疾传播的首选药。
主要用于控制传播和预防
乙胺嘧啶
|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