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资料精选46
发布时间:2010/9/7 16:17:42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第二十六章抗心力衰竭药

  重点内容:

  1.强心苷类药物

  地高辛的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防治、给药方法及药物相互作用

  2.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药物

  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福辛普利、氯沙坦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其他类

  (1)卡维地洛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2)噻嗪类药物抗心力衰竭的药理特点及主要机制、临床应用

  (3)多巴酚丁胺抗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特点与临床应用

  (4)米力农药理作用特点

  心力衰竭,亦称慢性心功能不全(chroniccardiacinsufficiencyCHF):是一种超负荷心肌病。

  由不同病因的心血管疾病(如心肌炎、心瓣膜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发展到心脏受损,特别是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受损,使心脏不能排出足量血液,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的需要,导致血流动力学和神经-体液系统的异常改变,组织灌注量减少,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的一组病理生理综合征。

  也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heartfailure,CHF)是多病因引起的心脏泵血功能降低,以致在安静或一般轻微活动的情况下,不能有效地将静脉回流的血液充分排出,以满足全身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病理生理状态及临床综合征。

  一、心功能不全时神经-体液系统主要变化如下:

  早期:适应代偿期,改善心脏泵血功能。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调节心脏的收缩性、前后负荷、心率等。

  病情恶化:适应不良、失代偿阶段,促使病情继续恶化。

  ①交感神经系统:最为敏感。

  早期: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升高:

  ●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

  ●外周血管收缩

  →部分地代偿心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

  后期:交感神经张力持续和过度增高:

  →心脏功能进一步降低。

  ②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肾血流灌注减少→激活RAS→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分泌增加→外周血管收缩,水钠潴留。

  早期:部分代偿功能不全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如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后期:水钠潴留过度,肾功能减退,出现水肿,心力衰竭恶化。

  ③精氨酸血管升压素(AVP):

  AngⅡ浓度升高→神经垂体→释放精氨酸血管升压素→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促进水钠滞留。

  ④心房利钠因子(心钠素,ANF):心脏分泌的激素,具有排钠、利尿、扩血管、改善肾脏灌流、抑制肾素和醛固酮的作用。

  心功能不全时,ANF分泌增加,作用较弱,不能对抗交感神经系统、RAS的激活作用

  二、药物治疗

  (1)传统:

  正性肌力药:强心苷等,加强心收缩力,提高心排出量;

  利尿药:消除水肿;

  血管扩张药: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

  (2)目前:

  ●RAS拮抗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AT1受体)拮抗药;

  ●β受体阻断药。

  →调整神经-体液系统的功能,保护衰竭的心脏,预防并逆转左心室肥厚,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主要有:

  ①强心苷类药,如地高辛;

  ②影响RAS系统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如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AT1受体拮抗药,如氯沙坦等;

  ③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呋塞米等;

  ④非苷类正性肌力药,如米力农等;

  ⑤β受体阻断药,如美托洛尔等;

  ⑥血管扩张药,如硝普钠等。[NextPage]

  第一节强心苷类

  强心苷是一类来自毛花洋地黄和紫花洋地黄的植物,具有强心作用的苷类化合物。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

  ●地高辛(digoxin)

  ●洋地黄毒苷(digitoxin)

  ●毛花苷C(西地兰,lanatoside)

  ●毒毛花苷K(strophanthinK)

  【药理作用】

  E1.加强心肌收缩力

  正性肌力作用:

  特点:

  (1)衰竭心脏明显,具有选择性。

  (2)作用是直接的,与交感神经递质及其受体无关。

  作用机制

  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强心苷→抑制Na+,K+-ATP酶活性→细胞内Na+增加→细胞外Na+与细胞内Ca2+交换减少→细胞内Ca2+增加。

  强心苷对耗氧量的影响:

  原因:

  正常人:强心苷加强心收缩力,对心室壁张力无明显影响,心率仅稍减弱,故总耗氧量增加。

  心衰病人:心室壁张力提高,代偿性的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

  应用强心苷后:心肌收缩力增强→增加心肌耗氧量。但是,

  →心肌耗氧量降低。

  对衰竭心脏,正性肌力作用、减少耗氧,提高心脏的工作效率。

  2.减慢心率(负性频率作用)

  慢性心功能不全时:

  心搏出量不足→通过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反射性调节→代偿性心率加快。

  心率加快超过一定限度,结果:心脏舒张期过短。

  回心血量减少,心排出量反而降低。

  冠状动脉受压迫的时间较长,冠状动脉流量减少,不利于心肌的血液供应。

  3.对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1)传导性:减慢。

  (2)自律性:室上降低、心室增高。

  (3)有效不应期:房室结延长、房室肌缩短。

  房室结:受迷走神经兴奋的影响,有效不应期延长。

  心房肌:加速K+外流,复极化加速,有效不应期缩短;

  心室肌及浦肯野纤维:抑制Na+,K+-ATP酶,最大舒张电位减小,有效不应期缩短;

  【作用机制】

  正性肌力作用的机制:强心苷→抑制Na+,K+-ATP酶活性→细胞内Na+增加→细胞外Na+与细胞内Ca2+交换减少→细胞内Ca2+增加。

  【临床应用】

  1.慢性心功能不全

  强心苷疗效取决于:心肌的功能状况、心衰的病因。

  (1)对伴有心房扑动、颤动的心功能不全疗效最好。

  (2)对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负担过重(如高血压)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疗效良好。

  (3)对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引起的心衰疗效较差。因能量的产生或贮存发生障碍。

  (4)对肺源性心脏病、活动性心肌炎,以及严重心肌损害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疗效也较差。因心肌伴有严重缺氧,能量产生有障碍。

  (5)对机械性阻塞,如缩窄性心包炎、重度二尖瓣狭窄等引起的心衰,强心苷疗效很差或无效。因心室舒张受到限制,应进行手术治疗。

  (6)对急性心力衰竭,或伴有肺水肿的病人,宜选用作用迅速的毒毛花苷K、毛花苷C静脉注射。待病情稳定后,改用口服地高辛维持。

  2.某些心律失常

  强心苷有抑制房室传导、减慢心率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和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1)心房纤颤:

  强心苷→减慢房室传导,阻止过多的冲动由心房传到心室→减慢心室频率→改善心室泵血功能。

  对多数病人,不能消除房颤。

  (2)心房扑动:

  强心苷:

  ●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使扑动转变为颤动,颤动时的兴奋冲动较扑动弱。

  ●抑制房室传导,使心室频率减慢。

  无心衰存在的心房扑动,也是最有效的药物。

  (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静注强心苷→增强迷走神经兴奋性、降低心房自律细胞的自律性→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强心苷有诱发心室颤动的危险,室性心动过速禁用强心苷。

  【不良反应及防治】

  地高辛等强心苷类的安全范围小,一般治疗剂量接近中毒剂量的60%,且病人个体差异大,毒性反应与心衰原有症状又不易区别,因此应用不当,易出现中毒反应。

  应监测血药浓度,做到剂量个体化。地高辛血浓度超过3ng/ml,洋地黄毒苷超过45ng/ml,可确认为中毒。

  强心苷中毒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中枢神经系统、心脏三方面的毒性,其中心脏毒性是最严重的反应。

  1.毒性反应

  (1)胃肠道反应:可出现厌食、恶心和呕吐,是中毒的早期症状,少数出现腹泻。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有头痛、眩晕、乏力、视觉模糊、神经痛、谵妄等症状。色视(多为黄视和绿视,可能与强心苷在视网膜分布较多有关)为严重中毒的信号。

  (3)心脏毒性:是强心苷最主要、最危险的毒性反应。

  出现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

  ●快速型心律失常:

  ●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可出现完全阻滞。

  ●窦性心动过缓:有时心率减慢至60次/分以下,应作为停药指征之一。

  原因:主要与Na+,K+-ATP酶抑制,心肌细胞内失K+。

  2.中毒的防治

  (1)预防:

  根据病人的机体状况、近期是否用过长效强心苷等,选择适当制剂、用量及给药方法,减少中毒机会。

  用药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反应,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

  (2)治疗:

  钾盐:强心苷引起的快速型心律失常。钾盐对异位起搏点的自律性有显著抑制作用。但K+能直接减慢心率和传导速度,加重强心苷引起的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心动过缓者不宜采用。

  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

  阿托品:强心苷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

  考来烯胺:与洋地黄毒苷结合,阻断肝肠循环,减轻中毒。

  地高辛抗体Fab片段:静脉注射,迅速与地高辛结合,解除地高辛对Na+,K+-ATP酶的抑制。

  真题:

  15.地高辛对心脏的作用不包括

  A.加强心肌收缩力

  B.减慢心率

  C.减慢传导

  D.抑制左心室肥厚

  E.降低自律性

  16.能有效地防止和逆转心衰患者的心肌重构的药物是

  A.地高辛

  B.多巴酚丁胺

  C.米力农

  D.氢氯噻嗪

  E.依那普利

  15对下列心力衰竭,地高辛疗效最佳的是

  A心脏瓣膜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B先天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C伴有心房扑动、颤动的心力衰竭

  D甲状腺功能亢进引起的心力衰竭

  E肺源性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

  16.地高辛加强心肌收缩力的主要机制是

  A.抑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

  B.上调β受体

  C.排Na+利尿,减少血容量

  D.抑制磷酸二酯酶Ⅲ

  E.抑制Na+,K+-ATP酶[NextPage]

  16某心衰患者伴有心绞痛、高血脂和支气管哮喘,可选用的药物是

  A.卡托普利

  B.卡维地洛

  C.氯沙坦

  D.氢氯噻嗪

  E.多巴酚丁胺

  [46-47]

  A.洋地黄毒苷

  B.地高辛

  C.阿托品

  D.哌替啶

  E.考来烯胺

  46.能治疗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和房室传导阻滞的药物是C

  47.具有明显肝肠循环的药物是B

  【49-51】

  A.地高辛抗体

  B.考来烯胺

  C.氢氯噻嗪

  D.阿托品

  E.苯妥英钠

  49.治疗地高辛中毒引起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是E

  50.治疗地高辛中毒引起的窦性心动过缓和传导阻滞的药物是D

  51.与洋地黄毒苷结合,能阻断肝肠循环,减轻中毒的药物是A

  【52-53】

  A.氢氯噻嗪

  B.米力农

  C.氯沙坦

  D.卡维地洛

  E.多巴酚丁胺

  52.适用于轻、中度心力衰竭及左、右心室充盈量高的患者的药物是A

  53.适用于心功能比较稳定的Ⅱ~Ⅲ级心力衰竭患者的药物是D

  79.在治疗剂量下,地高辛的作用有ABCDE

  A.加强心肌收缩力

  B.减慢心率

  C.降低自律性

  D.减慢传导

  E.缩短心房肌和心室肌的有效不应期

  第二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及AT1受体阻断药

  一、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药

  本类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西拉普利、贝那普利、雷米普利、福辛普利等。它们治疗心力衰竭的基本作用相似。

  【药理作用】

  1.抑制ACE活性

  (1)阻止血液循环、局部组织(心脏、血管等)中AngⅠ转化为AngⅡ,对抗AngⅡ收缩血管、醛固酮分泌增加等的作用。

  (2)直接或间接通过代偿反应的减退,降低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血管升压素含量。

  (3)抑制缓激肽降解,提高其血浓度。缓激肽激活扩血管作用的PGI2、N0、血管内皮细胞超极化因子(EDHF)等的释放,发挥扩血管、降负荷作用,缓解心力衰竭症状。

  2.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ACE抑制药减少AngⅡ的形成,能有效地防止和逆转心肌重构。

  3.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明显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平均动脉压、肺楔压、右房压,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脏的舒张功能,降低左室充盈压、左室舒张末压及容积。

  降低肾血管阻力,增加肾血流量。

  增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减慢心率。

  4.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作用

  ●降低血中儿茶酚胺的浓度,改善心肌功能;

  ●使下调的β受体恢复至正常;

  ●增加Gs蛋白量,提高腺苷酸环化酶活性、细胞内cAMP的浓度。

  【临床应用】

  与利尿药、地高辛合用,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基础药物。

  ●能缓解心力衰竭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能降低心力衰竭的病死率和改善预后。

  ●能逆转左室肥厚,防止心室的重构等。

  二、AT1受体阻断药

  AT1受体阻断药如:氯沙坦(tosartan)、缬沙坦(valsartan)等。

  机制: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

  特点:对ACE途径产生的AngⅡ,非ACE途径如糜酶(chymase)产生的AngⅡ,均有阻断作用。

  抗心力衰竭的作用,与ACE抑制药相似。

  不增加缓激肽水平,减轻咳嗽、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副作用。[NextPage]

  第三节其他类药物

  一、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的常规用药。

  早期应用,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提高射血分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且不良反应少。

  ●卡维地洛(carvedilol),治疗效果较为显著

  ●美托洛尔(metoprolol)

  ●比索洛尔(bisoprolol)等。

  【作用机制】

  1. β受体的上调作用

  2.抑制RAS和血管升压素的作用

  →扩张血管,减少水钠潴留,降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

  →逆转和减慢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肌肥厚、心肌重构及心脏纤维化。

  3.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通过减慢心率,延长左室充盈时间,增加心肌血流灌注,降低心肌的耗氧量,对心脏产生有益的保护作用。

  4.抗心律失常作用

  减少心力衰竭时心律失常的发生,可改善预后,降低心力衰竭时猝死的发生率。

  5.抗生长和抗氧自由基作用

  卡维地洛,兼有α受体阻断、抗生长和抗氧自由基,长期应用可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提高生存率。

  【临床应用】

  用于心功能比较稳定的Ⅱ~Ⅲ级的心力衰竭患者,基础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者尤为适宜。

  某些常规治疗心力衰竭方法无效时亦可试用。

  二、利尿药

  心力衰竭时,血管壁内Na+含量增加,可通过Na+-Ca2+交换,增加血管平滑肌细胞内Ca2+的水平,促进血管收缩,增加对升压物质的反应性。

  噻嗪类利尿药作用机制:

  ●促进Na+、水的排泄,减少血管内Ca2+的含量,血管壁的张力下降,外周阻力降低;

  ●减少血容量,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消除或缓解静脉淤血、肺水肿和外周水肿。

  应用:

  用于轻、中度心力衰竭患者,左、右心室充盈量高的患者,对心力衰竭伴有水肿、明显淤血者尤为适用。

  留钾利尿药:作用较弱,多与其他利尿药如袢利尿药等合用。能有效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激活所致醛固酮水平的升高,增强利尿效果、防止失钾,还可抑制胶原增生和防止纤维化。

  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噻嗪类与强效利尿药可增加钾的排出,应注意补钾。

  三、磷酸二酯酶抑制剂

  临床应用的有:米力农(milfinone)、维司力农(vesnafinone)等,属于双吡啶类衍生物。

  作用:能选择性抑制PDE-Ⅲ活性,提高细胞内cAMP含量,产生心收缩力加强、扩张血管作用。

  维司力农:激活细胞膜Na+通道,促进Na+内流;抑制K+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增加cAMP的含量,促进Ca2+的内流;增加心肌收缩成分对Ca2+敏感性。

  应用:

  米力农用于严重心力衰竭者,作短期静脉给药的首选正性肌力药,可明显改善心脏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力。

  米力农后提高心力衰竭病死率,故米力农仅供短期静脉给药治疗急性心衰。

  四、β受体激动药

  β受体激动药通过激动β受体,提高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增加细胞内cAMP水平,Ca2+内流,从而增强心肌收缩力。

  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扎莫特罗(xamoterol)、多巴胺等均能激动β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心、肾功能,短期内应用可改善症状。

  不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易诱发心律失常。不宜用作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

  第46讲在线作业

  课后练习题

  A型题

  1.主要经肝代谢的药物是

  A.洋地黄毒苷

  B.去乙酰毛花苷C

  C.地高辛

  D.毛花苷C

  E.毒毛花苷K

  答案:A

  2.强心苷中毒出现哪种症状不宜给予钾盐

  A.室性早搏

  B.室性心动过速

  C.房性心动过速

  D.房室传导阻滞

  E.二联律

  答案:D

  B型题

  A.地高辛

  B.洋地黄毒苷

  C.米力农

  D.多巴酚丁胺

  E.毒毛花苷K

  1.血浆半衰期最长的强心苷

  答案:B

  2.半衰期30~36小时,最常用于口服的强心苷

  答案:A

  3.起效最快,半衰期最短的强心苷

  答案:E

  4.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升高cAMP水平,加强心肌收缩力的非苷类

  答案:C

  5.通过兴奋β受体,升高cAMP水平,加强心肌收缩力的非苷类

  答案:D

  X型题

  1.强心苷对心肌电生理的影响包括

  A.降低窦房结和心房自律性

  B.降低浦氏纤维自律性

  C.减慢房室传导

  D.缩短心房肌有效不应期

  E.缩短心室肌有效不应期

  答案:ACDE

  2.卡托普利治疗心力衰竭的作用

  A.抑制ACE活性

  B.抑制心肌及血管重构

  C.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增加心排出量

  D.增强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减慢心率

  E.抑制交感神经活性作用

  答案:ABCDE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