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呼吸系统药
重点内容:
1.平喘药
2.镇咳药
3.祛痰药
呼吸(7道题/4年)
第一节 平喘药
哮喘是由呼吸道平滑肌收缩、气管壁炎症肿胀、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等造成呼吸道阻力增加而引起的。
目前治疗哮喘主要为松弛气管平滑肌、抗炎、抗过敏。
一、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作用:
●通过激动受体,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抑制肥大细胞、中性粒细胞,炎性介质和过敏物质释放,降低血管通透性,使气管肿胀减轻。
药物分类:
●非选择性的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等。作用迅速、强大而短暂。
●选择性β2受体激动药
沙丁胺醇(舒喘灵)、克仑特罗、特布他林(叔丁喘宁)、福莫特罗、班布特罗、丙卡特罗
二、茶碱类
抑制磷酸二酯酶,提高平滑肌内cAMP的含量;
阻断腺苷受体,抑制过敏性介质(如组胺或白三烯)释放,拮抗腺苷、腺苷受体激动剂引起的哮喘。
氨茶碱,口服吸收良好,也可直肠给药。
应用:各种哮喘、急性心功能不全。对重症哮喘可采用静滴。
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等。静注太快或剂量过大,可致心悸、心律失常、惊厥等。儿童对氨茶碱的敏感性较高,应慎用。急性心肌梗死、低血压、休克等患者忌用。
二羟丙茶碱,又叫喘定、油茶碱。主要用于伴有心动过速,不宜使用肾上腺素类药、氨茶碱的哮喘病人。
三、抗胆碱药
异丙托溴胺、溴化氧托品、溴化泰乌托品。主要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等。
四、抗过敏平喘药
具有稳定炎症细胞的细胞膜,抑制过敏性炎性介质释放,拮抗炎性介质作用。起效慢。
色甘酸钠,特点:
●对支气管平滑肌无直接作用,对炎性介质亦无拮抗作用,故对正在发作的哮喘无效。起效慢,
●口服无效,只能喷雾吸入。
机制: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少各种炎性介质的释放;抑制气管感觉神经末梢释放炎症介质,减轻气管平滑肌痉挛和黏膜水肿。
临床:
用于预防哮喘发作,可以减少糖皮质激素的用量。
也用于过敏性鼻炎和胃肠道过敏性疾病。
不良反应较少,偶见咽痛、气管刺激及气管痉挛等。
五、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抗炎、抗免疫作用,有强大的抗哮喘作用。副作用较多,不宜长期常规用药,仅用于其他药物无效的哮喘持续状态、重症哮喘。
吸入性皮质激素类药物,通过吸入给药,充分发挥糖皮质激素在气道内的抗炎、抗过敏等作用,同时又避免了全身不良反应。
二丙酸倍氯米松,又名二丙酸倍氯松,抗炎作用比地塞米松强大,气雾吸入直接作用于气道而发挥平喘作用,全身副作用极轻。主要用于激素依赖性哮喘患者。常见不良反应是鹅口疮、声音嘶哑。
布地缩松(布的松)、氟替卡松,均为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有强大的平喘作用。用于各种程度的哮喘。
83平喘药物包括ABCDE
A、二丙酸倍氯米松
B、沙丁胺淳
C、异丙肾上腺素
D、色甘酸钠
E、氨茶碱
第二节 镇咳药
一、中枢性镇咳药
可待因,为阿片生物碱之一。适用于无痰剧烈干咳,对胸膜炎干咳伴胸痛者尤为适用。多痰者禁用。反复应用可成瘾。
右美沙芬(右甲吗喃),镇咳作用与可待因相当或略强,但无镇痛、催眠作用,也无成瘾性和耐受性,治疗量不影响呼吸中枢。主要用于无痰干咳。青光眼病人禁用。
喷托维林(维静宁,咳必清),直接抑制咳嗽中枢,有轻度的外周作用。其镇咳作用约为可待因的1/3,但无依赖性和呼吸抑制。此外有轻微的局麻和抗胆碱作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无痰干咳和百日咳。孕妇、哺乳期妇女、青光眼患者禁用。
二、外周性镇咳药
苯佐那酯(退嗽,退嗽露),有较强的局部麻醉作用。抑制肺牵张感受器,抑制咳嗽的冲动传入,产生镇咳作用。用于干咳和阵咳,强度弱于可待因。
21.具有成瘾性的中枢镇咳药是
A.右美沙芬
B.喷托维林
C.可待因
D.氯苯那敏
E.氨茶碱[NextPage]
[62-63]
A.抑制咳嗽的冲动传入
B.抑制咳嗽中枢
C.稳定肥大细胞膜
D.激动气管β受体
E.溶解气管内黏液
62克仑特罗的作用是D
63喷托维林的作用是B
第三节 祛痰药
祛痰药是一类能使痰液变稀或溶解,使痰易于咳出的药物。使用后有利于控制继发感染。痰液的排出,可减少对呼吸道黏膜的刺激,间接起到镇咳、平喘作用。
氯化铵,通过刺激胃黏膜,反射地兴奋迷走神经,引起恶心,使支气管腺分泌增加,黏痰变稀,易于咳出。作用较弱,常与其他药物合用。
溴己胺(必消痰,必嗽平),直接作用于支气管,促进气管分泌;分解痰液中黏多糖,使痰黏度降低易于咳出。临床用于急性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气肿、白色黏痰咳出困难者,痰液阻塞小支气管引起的危重急症等。溃疡病及肝病患者慎用。
氨溴索,为黏液溶解剂,还减少黏液腺分泌,增加气管纤毛运动。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痰多,可引起上腹不适,纳差,腹泻等。
第三十三章 消化系统药
重点内容:
1.抗消化性溃疡药
碳酸氢钠、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米索前列醇的药理作用
2.助消化药
胃蛋白酶、乳酶生的临床应用
3.止吐药
甲氧氯普胺、西沙必利、多潘立酮、昂丹司琼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4.泻药和止泻药
硫酸镁、乳果糖、酚酞、地芬诺酯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第一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消化性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发病原因:
●黏膜损伤因子加强:胃酸、胃蛋白酶和幽门螺杆菌等;
●保护因子减弱:胃黏膜血流量、黏液屏障、前列腺素。
抗消化性溃疡药通过影响损伤或保护因子发挥抗溃疡作用。

一、抗酸药
包括:碳酸氢钠、碳酸钙、氢氧化铝、三硅酸镁、氧化镁等,其作用差别在于抗酸强度、显效时间、维持时间等。
口服后能中和过多胃酸,升高胃内pH值,消除胃酸的刺激损害;pH升高,抑制胃蛋白酶活力。
饭后使用效果较好。
二、H2受体阻断药
特异性阻断胃壁细胞H2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常用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famotidine)、尼扎替丁(nizatidine)、罗沙替丁(roxatidine)。
新的H2受体阻断药,罗沙替丁、乙溴替丁、米吩替丁,罗沙替丁为长效制荆,有强大而持久的抗胃酸分泌作用。
三、胃壁细胞H+泵抑制药
奥美拉唑
【作用与用途】
奥美拉唑,口服后,与胃壁H+泵(质子泵)结合,灭活H+泵,减少胃酸分泌。
这种作用基本不可逆,胃酸分泌水平的恢复必须等新质子泵的合成。因此本药作用维持时间长,停药后3天胃酸分泌水平仍不能完全恢复。
具有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临床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道炎、卓-艾综合征。对消化性溃疡的疗效高,疗程短。
兰索拉唑
雷贝拉唑
泮托拉唑
四、黏膜保护药
米索前列醇,属前列腺素衍生物。
胃黏膜构成的黏膜屏障包括:胃黏膜细胞顶部的细胞膜紧密结合、黏液-HC03-盐,功能为保护胃细胞,使其免受胃蛋白酶及胃酸的损害。黏膜屏障的损害可引起溃疡。
五、抗幽门螺杆菌药
抗生素如:甲硝唑、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四环素等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作用,但药效弱,疗效差,需与其他抗溃疡药物合用,以提高溃疡疗效,降低复发率。
消化8道题
17.阻断H2受体的抗消化性溃疡药是
A.碳酸氢钠
B.法莫替丁
c.奥美拉唑
D.枸橼酸铋钾
E.拉贝拉唑[NextPage]
22西咪替丁的抗消化道溃疡作用主要是由于
A,阻断胃壁H+泵
B,阻断5-HT受体
C,阻断H2受体
D,阻断M受体
E,阻断DA受体
22.奥美拉唑减少胃酸分泌主要通过
A.灭活胃壁H+泵
B.阻断组胺受体
c.阻断5-HT受体
D.阻断M受体
E.阻断DA受体
A.间羟胺
B.维拉帕米
c.氟尿嘧啶
D.奥美拉唑
E.异丙肾上腺素
25.影响神经递质释放并直接激动α1受体的药物是A
26.影响核酸代谢的药物是C
27.影响N+K+ATP酶活性的药物是D
A镇咳
B平喘
C祛痰
D止吐
E助消化
64多潘立酮可用于D
65右美沙芬可用于A
66胃蛋白酶可用于E
82.具有抗消化性溃疡作用的药物有ADE
A.抑制胃壁细胞质子泵药
B.阻断H1受体药
C.促胃肠运动药
D.保护黏膜药
E.抗酸药
[66-67]
A.奥美拉唑
B.昂丹司琼
C.西咪替丁
D.苯海拉明
E.米索前列醇
66.用于治疗肿瘤放疗、化疗患者呕吐的药物是B
67.用于治疗晕动病患者呕吐的药物是D
第三节 止吐药与促胃肠运动药
涉及延脑化学催吐感受区(CTZ)的D2、H1、M1和5-HT3受体兴奋。阻断上述受体,可缓解或防止呕吐的发生。
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灭吐灵),阻断CTZ的D2受体,而产生强大的中枢性止吐作用。
多潘立酮(吗丁啉),阻断外周多巴胺受体,发挥止吐作用。由于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无作用。
西沙必利除阻断DA受体外,尚能拮抗5-HT引起的胃松弛作用,促进消化道运动,促进胃排空。
昂丹司琼,为5-HT3受体拮抗药,其确切的止吐机制仍未明了,可能因其兴奋迷走神经传入纤维5-HT3受体,或阻断脑室释放的5-HT作用所致。止吐作用强。对由放疗、化疗药物、手术后的呕吐均有效。
课后例题
A型题
1.多潘立酮的止吐作用是通过阻断
A.5-HT3受体
B.M1受体
C.α1受体
D.多巴胺受体
E.H2受体
答案:D
2.昂丹司琼主要用于治疗
A.化疗、放疗引起的呕吐
B.晕动病引起的呕吐
C.阿朴吗啡引起的呕吐
D.十二指肠溃疡
E.胃溃疡
答案:A[NextPage]
第三十四章 子宫收缩药
重点内容:
1.多肽类药
缩宫素、垂体后叶素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生物碱类药
麦角生物碱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2.麦角生物碱临床用于
A.催产
B.引产
C.抗着床
D.抗早孕
E.治疗子宫出血
[62-65]
A.垂体后叶素
B.缩宫素
C.甲羟孕酮
D.前列腺素
E.麦角生物碱
62.可用于催产和引产的药物是B
63.可用于治疗偏头痛的药物是E
64.可用于治疗尿崩症的药物是A
65.可用于治疗先兆流产及习惯性流产的药物是
79.缩宫素对子宫作用的特点有ABCDE
A.大剂量可使子宫平滑肌发生强直性收缩
B.小剂量可使子宫收缩的作用与正常分娩相似
C.对子宫血管有收缩作用
D.作用与体内雌激索和孕激素水平有关
E.作用强度与子宫生理状态和用药剂量有关
缩宫素
【药理作用】
1.子宫平滑肌
直接兴奋子宫,增加收缩力、收缩频率。
●小剂量:使子宫产生与正常分娩相似的收缩,子宫体节律性收缩,张力增加,子宫颈平滑肌松弛。
●大剂量:子宫产生强直性收缩。
雌激素能提高子宫平滑肌对缩宫素的敏感性,孕激素却能降低其敏感性。
2.其他
缩宫素收缩肌上皮细胞,促进乳汁进入乳腺导管,促进排乳
【临床应用】
1.催生和引产
对胎位正常,无产道障碍,宫缩无力难产者,可用小剂量缩宫素促进分娩。也用于各种原因需提前中断妊娠者的引产。
2.产后止血
皮下或肌肉注射大剂量缩宫素,可迅速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压迫子宫肌层内血管而止血。作用时间短,应加用麦角制剂使子宫维持收缩状态。
垂体后叶素:
目前仅用于子宫出血、肺出血,治疗尿崩症。
麦角生物碱
【药理作用】
1.兴奋子宫
选择性兴奋子宫平滑肌,麦角新碱作用强而迅速。较缩宫素持久。
妊娠较未孕子宫,对麦角碱类更敏感,临产时最敏感。
剂量稍大可引起子宫强直性收缩,对子宫体、子宫颈的作用无显著差异,因此不适用于催产和引产,只用于产后止血和子宫复旧。[NextPage]
2.收缩血管
麦角胺、麦角毒能收缩末梢血管,作用强大。能使脑血管收缩,减少脑动脉搏动幅度,减轻偏头痛。
大剂量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肢端干性坏疽。
3.阻断受体
氨基酸麦角碱类能阻断a受体,翻转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麦角新碱无此作用。
【临床应用】
1.子宫出血
通过使子宫平滑肌强直性收缩,机械性压迫血管而止血。主要用于产后、刮宫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子宫出血。
2.产后子宫复旧
产后子宫复旧缓慢者,容易出血或感染,麦角制剂通过收缩子宫,促进子宫复旧。
3.偏头痛
麦角胺与咖啡因合用能通过收缩脑血管,减少搏动幅度,治疗偏头痛。
4.中枢抑制
麦角毒的氢化物具有中枢抑制、血管舒张作用,与异丙嗪、哌替啶合用,组成冬眠合剂。
第三十五章 组胺及其受体阻断药
重点内容:
H1受体拮抗药: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吡咯醇胺、西替利嗪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一节 组胺
当组织受到免疫反应或物理、化学等刺激后,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与组胺受体结合,产生病理生理学反应。
组胺有三种受体类型:
●H1受体,主要分布于平滑肌、内皮细胞和脑;
●H2受体,主要分布于胃黏膜、心肌、肥大细胞及脑;
●H3受体,分布于突触前和脑。
第二节 H1受体阻断药
第一代抗组胺药:20世纪80年代前。代表药有苯海拉明、异丙嗪、氯苯那敏、曲吡那敏、美喹他嗪、苯茚胺、赛庚啶等。特点:中枢神经作用强,有明显的镇静和抗胆碱作用,表现为思睡、注意力不集中等。
第二代抗组胺药:20世纪80年代后。代表药有阿伐斯汀、美克洛嗪、布可立嗪、特非那定、阿司咪唑、氮斯汀、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左卡巴斯汀、依美斯汀、酮替芬、咪唑斯汀、奥沙米特、非索非那定等。特点:对H1受体选择性高,镇静等中枢神经作用弱。
【药理作用】
1.外周H1受体阻断
完全拮抗组胺引起的胃肠道、支气管平滑肌收缩作用;
对组胺引起的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局部水肿,有很强的抑制作用;
部分对抗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由于H2受体也参与心血管功能的调节。
对H2受体兴奋所致胃酸分泌,无影响。
2.中枢作用
多数可通过血脑屏障,阻断中枢的H1受体,产生镇静催眠作用。以异丙嗪、苯海拉明作用最强,吡苄明次之,氯苯那敏较弱,苯茚胺偶尔引起轻度中枢兴奋。
阿司咪唑难以通过血脑屏障,无中枢作用。
3.其他
许多第一代H1受体阻断药有抗胆碱作用,产生较弱的阿托品样作用。
还有微弱的α受体阻断作用、局麻作用。
【临床应用】
1.变态反应性疾病
用于防治因组胺释放所致的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花粉症,可减轻症状。对昆虫咬伤、药疹和接触性皮肤炎等的瘙痒、水肿效果良好。
对变态反应性支气管哮喘效果差,对过敏性休克无效。氮斯汀、酮替芬等可抑制组胺、白三烯、血小板激活因子等炎性介质释放,可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预防。[NextPage]
2.晕动病和呕吐
用于晕动病、放射病等引起的恶心呕吐,常用药物为苯海拉明、异丙嗪、茶苯海明等。
3.镇静、催眠
异丙嗪、苯海拉明的中枢抑制作用较强,可短期用于治疗失眠。
西替利嗪,
作用:
稳定肥大细胞,抑制组胺介导的早期变态反应,抑制炎症细胞移行、介质释放。
强而特久、选择性较高。1Omg的作用相当于特非那定l80mg。
起效较阿司咪唑快,无明显抗胆碱、抗5-羟色胺的作用,中枢抑制作用较轻。
应用:季节性或常年性过敏性鼻炎,过敏原引起的荨麻疹、皮肤瘙痒。
第三十六章 免疫抑制剂和免疫增强剂
重点内容:
1.免疫抑制剂
环胞素药动学特点、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2.免疫增强剂
(1)左旋咪唑药理作用、临床作用、不良反应
(2)卡介苗、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的药理作用特点
第二节 免疫抑制剂
免疫抑制剂(ISA),是一类非特异性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器官移植排斥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
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药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泼尼松、甲基泼尼松等)、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他克莫司等)、抗增殖与抗代谢药(硫唑嘌呤、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抗体类(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等)等。
|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