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资料精选52
发布时间:2010/9/7 16:30:21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环孢素

  【药理作用】

  选择性地作用于T淋巴细胞活化初期。主要靶细胞是辅助性T细胞(Th),抑制辅助性T细胞IL-1和IL-2受体的表达,减少IL-2的合成和分泌,减少其他淋巴因子的生成和释放,降低Th细胞功能。

  不影响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对B细胞、粒细胞、巨噬细胞的影响小。

  机制:

  环孢素→进入淋巴细胞→环孢素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钙调磷酸酶→阻止细胞浆T细胞激活核因子的去磷酸化,妨碍信息核转导→抑制T细胞的活化及IL-2、IL-3、IL-4、TNF-α、TFN-γ等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

  环孢素→增加T细胞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的表达。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肾、肝、心、肺、角膜、骨髓等组织器官移植后的排异反应,可与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合用,能降低排异反应及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存活率。

  可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银屑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大疱性天疱疮等。

  【不良反应】

  发生率较高,但多为可逆性。

  肾毒性:是该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0%~100%,是停药或调整治疗方案的主要原因。

  肝损害:多见于用药早期,大部分病例在减少用量后可缓解。

  神经系统:长期用药可见震颤、惊厥、神经痛、共济失调等。

  继发感染:较为常见,多为病毒感染。

  继发肿瘤:发生率为一般人群的30倍,以淋巴瘤和皮肤瘤多见。

  高血压:发生于50%的肾移植患者和几乎所有的心脏移植患者。

  此外,可见恶心、呕吐、厌食、齿龈增生、多毛症等。

  用药期间应对肝、肾功能进行定期检查。

  23.环孢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

  A.肾毒性

  B.肝损害

  C.多毛

  D.继发感染

  E.继发肿瘤

  23环孢素临床用于

  A 镇静催眠

  B 降血糖

  C 器官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D 抗菌

  E 抗肿瘤

  23.环孢素的药理作用是

  A.抑制巨噬细胞功能

  B.抑制NK细胞活性

  C.抑制T淋巴细胞活化

  D.抑制B淋巴细胞活化

  E.抑制T和B淋巴细胞活化

  【64-65】

  A.活化巨噬细胞

  B.减少抗体分泌

  C.抑制淋巴细胞DNA合成

  D.转移免疫信息

  E.调节B细胞和T细胞的分化增殖

  64.卡介苗的药理作用特点是 A

  65.白细胞介素—2的药理作用特点是E[NextPage]

  第三节 免疫增强剂

  免疫增强剂,又称为免疫调节剂:具有双向的调节作用,使过高的或过低的免疫功能,调节到正常水平。

  临床主要用其免疫增强作用,治疗免疫缺陷疾病、慢性细菌或病毒感染、肿瘤等。

  左旋咪唑(LMS),是一种广谱驱虫药,后发现其有免疫调节作用。

  【药理作用】

  使受抑制的巨噬细胞、T细胞功能恢复正常。

  ●增强巨噬细胞的趋化作用和吞噬功能

  ●促进T细胞分化,并可诱导IL-2的产生。

  但对正常的机体影响不显著。

  对抗体生成,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人、动物的抗体生成无影响。

  ●体液免疫功能低下时,能使之恢复。

  ●通过Ts细胞,使呈病理性增强的B淋巴细胞活性降低,抗体形成的能力恢复正常。

  【临床应用】

  肿瘤手术治疗、化疗和放疗的辅助治疗:使缓解期延长、肿瘤的复发率及死亡率降低,肺癌、乳腺癌手术后、急性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化疗后的辅助治疗。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可减少感染的发病率、严重程度和对抗菌药物的依赖性;对慢性反复发作的细菌感染,如麻风、布氏杆菌感染亦有效。上感、小儿呼吸道感染、肝炎、痢疾、脓肿。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

  顽固性支气管哮喘:经试用初步证明近期疗效显著。

  卡介苗(BCG)

  作用:能活化巨噬细胞,促进IL-l、IL-2、IL-4、TNF等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增强NK细胞的活性。

  临床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膀胱癌术后以BCG灌注,防止肿瘤复发疗效佳,对黑色素瘤、白血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疗效。

  白细胞介素-2

  临床应用:

  恶性黑色素瘤、肾癌、结肠癌、直肠癌、霍奇金淋巴瘤等,单用有一定疗效,可控制肿瘤发展,减小肿瘤体积及延长生存时间。与LAK细胞合用,治疗膀胱癌、胃癌、黑色素瘤等,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可用于癌性胸、腹腔积液的治疗,也可试用于其他恶性肿瘤综合治疗。

  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肝等治疗。与抗艾滋病药物合用,治疗艾滋病。

  第三十七章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重点内容:

  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地塞米松的体内过程特点、药理作用、主要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证

  概述

  肾上腺皮质激素

  (adrenocorticalhormones):

  是肾上腺皮质所分泌的激素的总称,在化学结构上均属甾体类(类固醇)化合物

  18.糖皮质激素可用于治疗

  A.各种休克

  B.严重精神病

  c.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D.病毒感染

  E.严重高血压、糖尿病[NextPage]

  24 长期大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

  A 骨质疏松

  B 红细胞减少

  C 血小板减少

  D 高血钾

  E 血红蛋白减少

  [60-62]

  A.糖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甲状腺素

  D.炔雌醇

  E.螺内酯

  60.长期使用可引起骨质疏松的药物是 A

  61.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是 D

  62.用量过大可引起低血糖反应的药物是 B

  【66-69】

  A.糖皮质激素替代疗法

  B.早期、大剂量、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

  C.抗菌药物与糖皮质激素合用

  D.抗结核病药与糖皮质激素合用

  E.糖皮质激素与肾上腺素合用

  66.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采用 A

  67.感染性中毒休克采用 B

  68.严重感染采用 C

  69.过敏性休克采用 E

  84 糖皮质激素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包括ABCDE

  A 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和处理

  B干扰淋巴细胞的识别及阻断免疫母细胞增殖

  C抑制致敏淋巴细胞解体

  D干扰体液免疫,使抗体生成减少

  E消除免疫反应导致的炎症反应

  83.糖皮质激素禁忌证有ACE

  A.活动性消化性溃疡

  B.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

  C.骨质疏松

  D.重症肌无力

  E.癫痫

[NextPage]

  第一节糖皮质激素 glucocorticoid

  一、作用机制

  • 经典甾体激素作用原理

  – 基因效应:糖皮质激素受体介导

  • 非经典作用原理

  – 快速效应

  【药理作用】

  广泛而复杂

  生理剂量影响正常代谢,维持机体自身稳定;

  •超生理剂量时,可产生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

  [生理效应]

  1. 糖代谢:肝糖元↑、肌糖原↑、血糖↑

  ①促进糖元异生,②使葡萄糖分解减

  慢③减少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

  ※加重、诱发糖尿病

  2. 蛋白质代谢:促进分解,抑制合成

  ※皮肤菲薄、肌肉萎缩、骨质疏松、成

  长缓慢、淋巴组织萎缩、伤口愈合慢

  3. 脂肪代谢:

  ①促进分解,抑制合成

  ②使脂肪重新分布-向心性肥胖

  (胰岛素分泌↑ →促进脂肪堆积→ 四肢不敏感、面背部敏感)

  4. 水盐代谢:弱;

  (1)保钠排钾→高血压、水肿

  (2)排钙增加、肠钙吸收减少→ 骨质疏松

  5. 循环系统:

  * 增加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

  敏感性→提高血管张力、维持血压

  6. 应激反应

  * 各种刺激→ACTH和GC ↑→各种生理效应

  〔药理作用〕超生理剂量时

  1.抗炎作用:

  抗各种原因引起的炎症,增加机体耐受力及降低炎症的血管反应性及细胞反应性.

  抗炎症各个阶段的反应早期:红肿热痛

  晚期:肉芽组织,疤痕…

  ※注意:在减轻症状的同时,也降低了防御功能,也使炎症后期组织的修复功能降低,易使病灶扩散,伤口愈合障碍。

  抗炎作用机制:

  抑制炎性介质及调节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与释放。

  (1)抑制炎性介质的产生与释放:

  ① 诱导脂皮素1的生成→抑制PLA2 → AA↓ →

  PGE2、PGI2、LT生成↓ → 抗炎;

  ② 诱导ACE→促进缓激肽降解→ 血管扩张与疼痛↓[NextPage]

  →抗炎;

  ③粘附分子及趋化因子的表达↓

  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向炎症部位的游走与渗出↓

  (2)调节细胞因子的产生:

  致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1-

  6、8、11-13,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等;抑制致炎

  因子的基因转录;

  抗炎因子:IL-10和IL-1受体拮抗剂; 促进抗炎因

  子的表达。

  (3)抑制NOS的活性:

  NO能增加炎性部位的渗出、水肿形成及组织损伤等。

  2. 免疫抑制作用

  ①巨嗜细胞的吞噬和处理↓ ,淋巴细胞的识别↓ 、淋巴母细胞的增殖↓ ;

  ②加速敏感动物淋巴细胞的破坏和解体→血中淋巴球↓;人淋巴细胞移行至组织→血中淋巴球↓;

  ③治疗量抑制细胞免疫,从而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和异体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也减轻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症状;

  ④大剂量干扰体液免疫,抗体生成减少;

  ⑤消除免疫反应所致的炎症反应。

  3. 抗毒作用:

  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①稳定溶酶体膜而减少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

  ②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反应性。

  4. 抗休克:

  抗炎、免疫抑制、抗毒作用的综合结果,也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加强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②扩张痉挛血管,降低血管对某些缩血管物质的敏感性,改善微循环;

  ③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心肌抑制因子(myocardialdepressant factor,MDF)的形成。

  5. 血液、造血系统:刺激骨髓造血机能

  增高(功能低下):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

  降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和嗜碱白细胞。

  6. 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可诱发精神失常。

  精神病、癫痫患者慎用

  7. 其他作用:

  增加胃酸与胃蛋白酶分泌,提高食欲,促进消化。

  *大剂量诱发或加重溃疡。

  临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短效:氢化可的松、可的松

  中效:泼尼松、泼尼松龙、曲安西龙

  长效:倍他米松、地塞米松(抗炎最强)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注射均易吸收;局部用药大量可致全身作用.

  分布:90%与血浆蛋白结合(80%与皮质激素转运球蛋白,(transcortin, corticosteroid binding globulin,CBG)结合),10%为游离型;[NextPage]

  肝、肾疾病时,游离型GC增加。Why?

  代谢:肝脏内还原代谢(A环C4-5双键); 肝功不良

  时该代谢作用减慢。

  合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使其代谢加速。Why?

  排泄:90%以上在48小时内出现于尿中,尿中其代谢产物17-羟皮质素、17-羟酮皮质素可反映肾上腺-垂体功能。

  短效<12h: 可的松;中效12~36h:曲安西龙;

  长效>36h: 地塞米松

  【临床应用】

  1.严重感染或炎症

  严重急性感染*原则上用于严重感染伴有败血症者,目的为消除对机体有害的炎症和过敏反应,缓解症状,防止脑、心等重要器官的损害,利于病人度过危险期。

  * GC无抗菌作用,且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必须伍用足量的抗生素;

  * 病毒感染一般不用, 用后感染易扩散;

  * 防止某些炎症的后遗症,避免粘连影响功能。

  2.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斥及过敏性疾病

  A.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皮肌炎首选

  不单用,采用综合隔日疗法,从小剂量开始

  B.过敏性疾病

  主要用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和抗组胺药,GCs辅助治疗

  C.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与环胞素等免疫抑制剂合用

  3.抗休克治疗

  感染中毒性休克 首选 在有效的抗菌药物治疗前提下,及早、短时间突击使用大剂量

  过敏性休克与首选药肾上腺素合用

  低血容量性休克 补液补电解质,合用超大剂量

  4.血液病

  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再障、粒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等

  5.局部应用

  一般性皮肤病,湿疹、牛皮癣、接触性皮炎等

  宜用氢化可的松、泼尼松龙或氟轻松

  6. 替代疗法:小剂量

  急、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

  脑垂体前叶功能减退

  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NextPage]

  【用法与疗程】

  大剂量突击疗法:危重病人的抢救;

  一般剂量长程疗法:慢性疾病反复发作,肾病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结缔组织病等;

  局部应用:用于皮肤病眼病,可用氢化考的松及泼尼松龙等

  小剂量替代疗法:用于垂体前叶功能减退,阿狄森氏病等

  * 隔日疗法:根据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性,将一日或两日的总药量在隔日早晨一次给予。

  【不良反应】

  1.长期大剂量应用引起的不良反应

  (1)类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柯兴征,cushing syndrome)

  脂类代谢和水盐代谢紊乱所致

  (2)消化系统并发症

  刺激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弱胃粘膜的保护作用

  (3)诱发或加重感染

  免疫抑制作用,结核病患者并用抗结核药

  (4)心血管系统并发症不良反应

  水钠潴留,高血脂引起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

  (5)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愈合迟缓、抑制生长发育等

  促Pr 分解,抑合成,增加钙磷排泄

  (6)精神失常

  2.停药反应

  (1)医源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病因、表现、机制、预防

  禁忌证

  病毒感染(麻疹、水痘、真菌感染)、严重精神病和癫痫,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肾上腺皮质机能亢进症、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等。

  病情危急的适应证,虽有禁忌证存在,仍不得不用,待危急情况过去后,尽早停药或减量

[NextPage]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Thyroid Hormone and antithyroid Drugs)



  甲状腺激素(Thyroid hormones,TH)

  分泌过少-呆小病(cretinism)

  粘液性水肿(myxedema)

  单纯性甲状腺肿

  分泌过多-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

  【甲状腺激素合成、贮存、释放】

  【生理及药理作用】

  1.调控生长发育: 促进蛋白质合成及骨骼和CNS的生长发育。

  T3 T4分泌不足:

   婴幼儿引起 呆小病(克汀病),

   成人可致粘液性水肿。

  2.促进代谢和产热促进物质氧化,使耗氧量↑,基础代谢率升高、产热量增多。

  3.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提高机体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

  T3 T4分泌过多→甲亢

  【临床应用】

  甲状腺功能低下疾病的替代疗法:

  1.呆小病:早发现,早治疗

  2.粘液性水肿

  3.单纯性甲状腺肿

  4.T3抑制试验

  【作用机制】

  甲状腺激素受体 T3受体

  v 分布:细胞膜、线粒体和核内

  【体内过程】

  • 吸收

  •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99%

  T3游离量=10T4 作用快而强

  • 代谢与排泄 t1/2较长 主要在肝、肾线粒体内脱碘

  • **可通过胎盘和进入乳汁[NextPage]

  【不良反应】

  • 甲亢

  • 老年和心脏病患者

  心绞痛和心力衰竭

  停药,b受体阻断药对抗

  第二节 抗甲状腺药物(Antithyroid Drugs)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hyperthyroidism),简称甲亢,

  是多种病因引起的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一种代谢紊乱综合症

  治疗: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抗甲状腺药

  • 分类: 1.硫脲类

  2.碘和碘化物

  3.放射性碘

  4.b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一、硫 脲 类

  分类1.硫氧嘧啶类 thiouracils

  MTU甲硫氧嘧啶

  PTU丙硫氧嘧啶

  2.咪唑类 imidazoles

  甲巯咪唑(他巴唑)

  卡比马唑(甲亢平)

  起效慢疗程长 40%~70%不再复发

  【药理作用及原理】

  1.抑制甲状腺细胞内的过氧化酶,使被摄入到甲状腺细胞内的碘化物不能氧化成活性碘,因而酪氨酸不能碘化。同时MIT和DIT缩合过程受阻,以到不能合成T3 T4。

  2.硫脲类不能影响碘的摄取和已合成的甲状腺素,只有相对耗竭后才能产生作用.

  3.硫脲类治疗后期,因血中T3 T4浓度下降,反馈性增加TSH的分泌,引起腺体组织和血管增生,腺体增生肿大.

  4.丙硫氧嘧啶抑制T4在周围组织脱碘生成T3.

  5.硫脲类有免疫抑制作用.

  【体内过程】

  本类药物口服吸收迅速,生物利用度约为80%,2小时可达峰值,血浆蛋白结合率约75%,分布于全身,甲状腺浓集较多,能通过胎盘,乳汁中浓度也高。

  【应用】

  1.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内科治疗,用于轻中度甲亢和手术后复发又不能用放射性碘治疗者,也可作为放射性碘治疗的辅助治疗。

  2.甲状腺手术前准备,术前先用硫脲类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但是用药后TSH分泌增加,因此术前两周应加服碘剂。

  3.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不良反应及注意】

  1.白细胞减少症特别是粒细胞缺乏症最为严重.

  2.过敏反应.

  3.其它:头疼、眩晕、淋巴结肿大、厌食、呕吐黄疸,其中以中毒性肝炎最为严重.

  4.用药前避免服碘剂因为碘剂可使腺胞内甲状腺球蛋白增加延缓疗效.

  5.甲状腺癌患者忌用.

  【硫脲类药理作用及机制】

  1.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抑制过氧化物酶所介导的酪氨酸的碘化及偶联,

  *对已合成的甲状腺激素无效。

  *反馈性增加TSH分泌而引起腺体代偿性增生、腺体增大充血,严重者可出现压迫症状

  2. 抑制外周T4转化为T3

  重症甲亢、甲亢危象首选PTU

  3. 免疫抑制作用(病因治疗)轻度(-)TSI生成

  【硫脲类临床应用】

  1.甲亢的内科治疗:

  轻型、不适宜手术或术后复发不适于131I治疗者。

  2.术前准备:

  使甲状腺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术前二周加服碘剂,减少甲状腺肿胀和充血,使腺体变韧,利于手术。

  3.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主要是大剂量碘剂和其他综合措施,大剂量的硫脲类药物可作为辅助治疗,以阻断新的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

  2.消化系统反应

  3.粒细胞缺乏症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4.甲状腺肿大

  注意: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结节性甲状腺肿伴甲亢、甲状腺癌

  药物相互作用

  1.合用抑制甲状腺功能:磺胺类、对氨基水杨酸、酚妥拉明、维生素B12等药物—减量

  2.明显延缓硫脲类起效时间:碘剂-不应同用

  二、碘及碘化物(Iodine and Iodide)

  • 复方碘溶液(卢戈液)

  【碘和碘化物的药理作用及应用】

  1.小剂量碘剂促进甲状腺激素合成:

  治疗单纯性甲状腺肿

  2.大剂量碘剂产生抗甲状腺作用

  抑制甲状腺球蛋白水解酶,使T3和T4不能游离释放;其次,可能通过抑制过氧化酶,影响酪氨酸碘化和碘化酪氨酸缩合,使T3和T4合成减少;此外,大剂量碘剂能抑制垂体分泌TSH,使甲状腺缩小。

  1-2天起效快10-15天达最大效应,超过2周后失去抑制甲状腺素合成的作用。这是碘剂不能单独用于甲亢的药物治疗的原因。

  *大剂量碘用于:①甲亢术前准备,术前2周加服碘剂;②甲亢危象的治疗。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