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年执业药师考试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资料精选54
发布时间:2010/9/7 16:33:40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25-27]

  A.简单扩散

  B.主动转运

  c.首过消除

  D.肝肠循环

  E.易化扩散

  25.药物分子依靠其在生物膜两侧形成的浓度梯度的转运过程称为A

  26.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在进入体循环之前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称为C

  27.药物随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可经小肠被重吸收称为D

  解析:

  简单扩散:

  药物分子依靠其在脂质双层膜两侧形成的梯度,通过被动扩散转运。

  主动转运:

  逆浓度差的转运,不依赖膜两侧浓度差;需借助特殊载体,消耗能量;有饱和现象,药物之间有竞争性抑制现象。

  易化扩散

  也称载体转运,是借助膜内特殊载体的一种转运方式。

  首过消除:药物经胃肠道吸收后,先随血流经门静脉进入肝脏,然后进入全身血液循环。但有些药物进入体循环之前,在胃肠道或肝脏被代谢灭活,进入体循环的实际药量减少。

  【25-26】

  At1/2

  B生物利用度

  C表观分布容积

  D清除率

  E达峰时间

  25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称为B

  26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称为C

  解析:

  血浆半衰期(t1/2):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的时间。也称消除半衰期,表示药物在体内消除的快慢。

  表观分布容积(Vd):药物在体内达到动态平衡时,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的比值。其本身不代表真正的容积,无直接的生理学意义,反映:

  (1)药物分布的广泛程度。

  (2)药物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清除率(Cl):在单位时间内机体能将多少容积体液中的药物清除,。

  清除率是反映药物自体内消除的另一个重要参数。

  生物利用度(F):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后,药物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速度和程度的一种量度。用来评价制剂吸收程度的指标。

  【28-30】

  继发反应

  毒性反应

  特异质反应

  后遗效应

  停药反应

  28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会发生B

  29仅少数病人出现的与遗传性生化缺陷有关的不良反应为C

  30反跳反应又称E

  三、多项选择题(共12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错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73.药物产生毒性反应的原因有AD

  A.用药剂量过大

  B.机体对药物过于敏感

  C.药物有抗原性

  D.用药时间过长

  E.机体有遗传性疾病

  解析:

  毒性反应:在药物剂量过大或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机体的反应,一般较为严重。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以预知的,应该避免发生。

  分类:

  (1)因剂量过大立即发生,称为急性毒性反应,多损害循环、呼吸和神经等系统功能;

  (2)因用药时间过长,体内慢慢蓄积后逐渐产生,称为慢性毒性反应,多损害肝、肾、骨髓、内分泌等功能。

  (3)某些药物可能有致突变、致癌、致畸胎作用,称为药物的三致作用,它属于慢性毒性反应中的特殊毒性范畴。

  临床:

  注意掌握合理用药剂量、间隔时间、有些药物剂量的个体化。通过增加剂量或延长疗程以期达到治疗目的时,应考虑到用药过量而引起中毒的危险性。

  有些药物能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引起畸胎。妊娠妇女,尤其早期用药应谨慎。如沙利度胺引起的“海豹婴儿”。

  73.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有ABCDE

  A.药物理化性质

  B.体液pH

  C.血脑屏障

  D.胎盘屏障

  E.血浆蛋白结合率

  解析:

  分布:是指进入循环的药物从血液向组织、细胞间液和细胞内的转运过程。

  影响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一)血浆蛋白结合率: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方式:

  酸性药物与白蛋白结合:华法林、非甾体抗炎药、磺胺类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三环类抗抑郁药、氯丙嗪也与白蛋白结合。

  碱性药物与α1-糖蛋白结合:β-糖蛋白和α-酸性糖蛋白虽然量比白蛋白少很多,但在癌症、关节炎、心肌梗死等疾病中可增高,能与奎宁结合。

  (二)体液pH

  (三)器官血流量

  (四)组织亲和力

  (五)屏障

  74.与药物的消除速率有关的因素包括ABC

  A.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

  B.药物的半衰期

  C.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D.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

  E.药物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

  解析:

  药物的消除:代谢、排泄两条途径。

  ●一级动力学消除。消除速度与药量(或浓度)成正比,药物按恒比消除。

  按一级动力学消除,体内药量变化率(单位时间内消除药量)与当时体内药量成正比。即:

  dVC/dt=-kVC

  式中,k为常数,V为表观分布容积,C为药物浓度。

  ●零级动力学消除

  消除速率 t1/2

  一级动力学消除:浓度成正比恒定

  零级动力学消除:恒定值剂量依赖性

  73.下列药物中,具有药酶诱导作用的药物是ABD

  A.卡马西平

  B.苯巴比妥

  C.氯霉素

  D.苯妥英钠

  E.西咪替丁

  解析:

  肝药酶: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在内源物和外源物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药酶诱导剂:导致P450酶活性增加。

  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利福平、卡马西平、灰黄霉素和地塞米松等。

  药酶抑制剂:抑制P450酶活性减弱。

  氯霉素、别嘌醇、酮康唑、异烟肼、西咪替丁、吩噻嗪类等。

  74.下列药物属第二信使的有AB

  A.cAMP

  B.cGMP

  C.生长因子

  D.转化因子

  E.枸橼酸钠[NextPage]

  解析:

  第二信使:第一信使作用于靶细胞后,在胞浆内产生的信息分子。第二信使将获得的信息增强、分化、整合,并传递给效应器,发挥特定的生理功能或药理效应。

  环磷腺苷(cAMP)

  环磷鸟苷(cGMP)

  肌醇磷脂

  钙离子

  廿碳烯酸类

  一氧化氮(NO)

  第三信使:负责细胞核内外信息传递的物质,包括生长因子、转化因子等。参与基因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肿瘤的形成等过程。

  75.治疗弱酸性药物中毒,碱化尿液可选用的药物有AD

  A.碳酸氢钠

  B.氯化铵

  C.水杨酸

  D.乙酰唑胺

  E.枸橼酸钠

  解析:

  碳酸氢钠:是环境PH提高加速弱酸性药物排除。

  乙酰唑胺:是碳酸酐酶抑制剂,因此可以产生同碳酸氢钠相同的作用。

  73.下列属于肝药酶抑制剂的药物有BCD

  A.苯妥英钠

  B.氯霉素

  C.酮康唑

  D.西咪替丁

  E.利福平

  74.下列属于第二信使的物质有ABC

  A.环磷酸腺苷(cAMP)

  B.钙离子(Ca2+)

  C.一氧化氮(NO)

  D.去甲肾上腺素(NA)

  E.促皮质激素(ACTH)

  75.药物作用机制包括ABCD

  A.作用于受体

  B.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道

  C.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D.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

  E.药物首过效应

  75题解析:

  作用于受体

  对酶的影响

  作用于细胞膜离子通道

  影响核酸代谢

  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

  改变细胞周围环境的理化性质

  影响生理活性物质及其转运

  影响免疫功能

  非特异性作用

  化疗(60/4=15/年;化疗-18%;)

  一、最佳选择题(共24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佳答案)

  4.肾功能不全患者宜选用的抗菌药物是

  A.四环素类

  B.磺胺类

  C.大环内酯类

  D.氨基糖苷类

  E.多黏菌索类

  解析:

  四环素类:胃肠道反应,二重感染,对骨、牙生长的影响,肝损害,维生素缺乏,肾毒性:四环素类和利尿药合用,可引起氮质潴留,导致肾小管酸中毒和肾脏损伤。可在肾功能障碍患者体内聚积中毒,加重氮质血症。

  磺胺类:泌尿系统的损害,过敏反应,造血系统反应,其他:

  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毒性较低,一般很少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肝损害,耳毒性,心脏毒性。

  氨基糖苷类: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过敏反应。

  多黏菌索类:常用量下,会引起急性肾小管坏死。

  5.对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但对肠球菌无效的药物是

  A.氨曲南

  B.头孢吡肟

  c.头孢曲松

  D.克林霉素

  E.利奈唑胺

  解析:

  氨曲南:单环类B内酰胺。窄谱抗菌药:抗菌范围类似氨基糖苷类。只对需氧革兰阴性菌有效。其中肠杆菌科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作用佳,副作用少。

  头孢曲松:第三代。用于重症耐药、甚至威胁生命的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也可用于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混合感染。

  头孢吡肟:第四代。对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增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

  克林霉素:敏感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需氧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治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对青霉素过敏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是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相似,革兰阳性及阴性菌

[NextPage]

  第一代头孢菌素:

  用于革兰阳性细菌感染,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口服用于轻、中度呼吸道和尿路感染,皮肤及软组织、骨关节、妇产科感染,及耐青霉素的淋病奈瑟菌感染。

  第二代头孢菌素:

  应用较多的有头孢呋辛、头孢呋辛酯、头孢孟多、头孢克洛、头孢西丁、头孢尼西。

  优点:血药浓度高,能透入痰液、骨组织和炎症脑脊液。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肾毒性小。

  用于革兰阴性细菌感染,对革兰阳性球菌、流感杆菌亦有较强作用。治疗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杆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等敏感菌所致的肺炎、胆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其他组织器官感染。

  第三代头孢菌素:

  用于重症耐药、甚至威胁生命的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也可用于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要致病菌、兼有厌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混合感染。

  治疗尿路感染、败血症、脑膜炎、肺炎、骨髓炎、盆腔炎等严重感染,对大肠杆菌、克雷伯肺炎为首选药。

  新生儿脑膜炎、肠杆菌科细菌所致的成人脑膜炎,须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第四代头孢菌素:临床应用主要有头孢吡肟。

  半衰期延长,无肾毒性。

  对革兰阴性菌具有抗菌作用,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增强,对β-内酰胺酶稳定。

  临床用于第三代头孢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重症感染,可作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的替代药。

  6.用于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是

  A.利巴韦林

  B.扎那米韦

  C.齐多夫定

  D.阿昔洛韦

  E.碘苷

  1.广谱抗病毒药

  利巴韦林、干扰素

  2.抗RNA病毒药

  抗艾滋病毒药:齐多夫定-艾滋病毒感染治疗的首选药,;胸腺肽α1;转移因子;拉米夫定;阿糖腺苷

  抗流感病毒:金刚烷胺

  3.抗DNA病毒药

  阿昔洛韦(艾滋病患者并发水痘、带状疱疹等。)、阿糖腺苷、拉米夫定

  7.化学结构、抗菌作用和抗菌机制均与磺胺类药物相似的抗麻风病;

  A.利福平

  B.氯激齐明

  C.沙利度胺

  D.阿奇霉素

  E.氮苯砜

  抗麻风病药:

  氨苯砜(DDS),属砜类化合物,为抑制叶酸合成的抗菌药,因其用量少、疗效确切、价格低廉和服用方便,广泛应用于麻风病治疗。

  利福平

  氯法齐明

  沙利度胺

  20.与丙磺舒联合应用,有增效作用的药物是

  A.四环素

  B.氯霉素

  c.青霉素

  D.红霉素

  E.罗红霉素

  丙磺舒:与青霉素竞争肾小管主动分泌孔道,青霉素排泄减慢,药效延长。

  21.对厌氧菌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是

  A.克林霉素

  B.甲硝唑

  C多粘菌素

  D.利福平

  E.罗红霉素

  克林霉素:革兰阳性球菌:类似红霉素。厌氧菌:有强大杀菌作用,对大多数厌氧菌,包括:梭状芽孢杆菌属、丙酸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类杆菌、奴卡菌属、放线菌属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对肠球菌、革兰阴性菌无效。

  甲硝唑:广谱抗厌氧菌

  多粘菌素:对厌氧菌无效

  利福平:对厌氧菌无效

  罗红霉素:对厌氧菌无效

  22.属非氟喹诺酮类的药物是

  A.培氟沙星

  B.诺氟沙星

  C.环丙沙星

  D.依诺沙星

  E.砒哌酸[NextPage]

  23.目前临床治疗血吸虫病的首选药是

  A.硝硫氰胺

  B.吡喹酮

  C.乙胺嗪

  D.伊维菌素

  E.酒石酸锑钾

  抗血吸虫病药:酒石酸锑钾;吡喹酮,是血吸虫病治疗的首选药,广谱驱虫药,高效,低毒,疗程短,可口服。是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物之一;硝硫氰胺。

  抗丝虫病药:乙胺嗪; 伊维菌素

  24.主要作用于M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的药物是

  A.放线菌素D

  B.阿霉素

  C.拓扑特肯

  D.依托泊苷

  E.长春碱

  根据药物作用的周期或时相特异性:

  1)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cellcyclespecificagents,CCSA)

  S:甲胺嘌呤,巯嘌呤,氟尿嘧啶,阿糖胞苷

  M:长春碱,长春新碱,秋水仙碱,鬼臼毒素

  G2:紫衫醇

  2)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cellcyclenonspecificagents,CCNSA)

  烷化剂:氮芥环磷酰胺

  抗癌抗生素:更生霉素阿霉素柔红霉素

  其他:顺铂

  2属于浓度依赖性的抗菌药是B

  A大环内酯类

  B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

  C头孢菌素类

  D林可霉素类

  E氨基糖酐类

  3肝功能减退时,可选择的抗菌药物是C

  A四环素类

  B氯霉素

  C利福平

  D氨基糖苷类

  E磺胺类

  四环素类:肝脏及肾脏损伤

  氯霉素: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损害

  利福平:胃肠刺激反应较常见;肝损害少数人出现

  氨基糖苷类: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阻断作用、过敏反应。

  磺胺类:泌尿,过敏,血液,中枢,消化道反应;肝损,急性坏死

  4治疗钩端螺旋体感染,宜选用的药物是D

  A链霉素

  B两性霉素B

  C红霉素

  D青霉素

  E氯霉素

  5氯霉素可发生的一种与剂量无关的不良反应是B

  A二重感染

  B不可逆的再生障碍性贫血

  C治疗性休克

  D可逆性各种血细胞减少

  E灰婴综合症[NextPage]

  6下列病情,宜选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是B

  A腹部受凉引起的腹泻

  B大肠杆菌引起的肠炎

  C鱼、虾等过敏引起的变态反应

  D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引起腹泻

  E婴幼儿才春季流行性腹泻

  7临床既用于深部真菌感染,又用于浅表真菌感染的药物是B

  A克霉唑

  B伊曲康唑

  C灰黄霉素

  D咪康唑

  E制霉菌素

  克霉唑:

  ●浅表真菌感染:疗效与灰黄霉素相似,但对头癣无效。

  ●深部真菌:作用不及两性霉素B。

  伊曲康唑:

  ●浅表真菌感染:如体癣、股癣、头癣、甲癣(效果好),其疗效优于灰黄霉素。

  ●肝部和深部真菌感染:如系统性念珠菌病、曲霉菌病、隐球菌脑膜炎、组织胞浆菌病、芽生菌病、球孢子菌病等。

  灰黄霉素:抗浅表真菌药

  咪康唑:广谱,对深部真菌、部分浅表真菌具有良好抗菌作用:

  制霉菌素:口服难吸收,对全身真菌感染无治疗作用。但可用于肠道念珠菌病,预防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所引起的真菌性二重感染。

  2.临床治疗敏感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宜选用的药物是D

  A.阿奇霉素

  B.阿莫西林

  C.头孢拉定(1代)

  D.克林霉素

  E.左氧氟沙星

  克林霉素:敏感厌氧菌引起的严重感染:

  左氧氟沙星:对革兰阳性、革兰阴性

  3.氯霉素的抗菌作用机制是B

  A.抑制细菌的DNA合成

  B.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

  C.干扰细菌的RNA转录

  D.干扰细菌的细胞壁合成

  E.增加细菌的细胞膜通透性

  4.抑制二氢叶酸合成的药物是D

  A.克拉霉素

  B.庆大霉素

  C.四环素

  D.磺胺嘧啶

  E.氧氟沙星

  5.异烟肼治疗结核病,同服维生素B6,目的是A

  A.防治外周神经炎

  B.防止耐药性的产生

  C.促进异烟肼的吸收

  D.减轻对肝脏的毒性

  E.发挥协同抗结核病的作用

  异烟肼:外周神经炎和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机制:与维生素B6缺乏有关。

  (1)异烟肼与维生素B6结构相似,降低了维生素B6的利用,引起氨基酸代谢障碍,而产生周围神经炎。

  (2)维生素B6缺乏时,谷氨酸生成GABA出现障碍,中枢抑制性递质GABA减少,产生中枢兴奋、失眠、烦躁不安,甚至惊厥、诱发精神分裂症和癫痫发作。

  6.治疗血吸虫病的常用药物是E

  A.甲硝唑

  B.甲苯咪唑

  C.阿苯达唑

  D.氯硝柳胺

  E.吡喹酮

  抗血吸虫病药:酒石酸锑钾;吡喹酮,是血吸虫病治疗的首选药,广谱驱虫药,高效,低毒,疗程短,可口服。是治疗绦虫病的首选药物之一;硝硫氰胺。

  7.下列药物中,具有严重的心脏毒性的药物是C

  A.氟尿嘧啶

  B.甲氨蝶呤

  C.多柔比星

  D.丝裂霉素

  E.放线菌素

  氟尿嘧啶: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指甲变化、皮炎、皮肤色素沉着和萎缩、急性和慢性结合膜炎、心肌缺血、肝损害等。

  甲氨蝶呤: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其他有脱发、皮炎、间质性肺炎、肾毒性、流产、畸胎等。

  多柔比星:(阿霉素)毒性大,对骨髓有明显的抑制,引起白细胞减少。

  心脏毒性:是此类药物独特的不良反应。心脏毒性与总累计剂量密切相关,因此应限制总剂量。

  丝裂霉素:直接破坏DNA并阻止其复制的药物,抗肿瘤抗生素。持久的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胃炎、皮炎、发热和不适等亦有发生。

  最危险的毒性表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当总剂量高于70mg/m2时,肾衰的发生率高达28%。

  放线菌素:干扰RNA转录的药物。 抑制骨髓,使血小板、粒细胞减少。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