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药物的化学结构与药效的关系
影响药物药效的因素和药效团
1影响药物产生药效的因素
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浓度;药物与受体的作用方式
2影响药产生物药效的主要因素
药物到达作用部位的浓度
药物与受体的作用
3药物的作用方式
结构非特异性药物:药效受药物理化性质影响
结构特异性药物:化学结构变化直接影响药效
4药效团:能被受体识别和结合的三维结构要素的组合
第一节 药物理化性质和药效的关系
影响结构非特异性药物的药效有三个因素:
①溶解度;②分配系数;③解离度
一、药物的溶解度和分配系数对药效的影响
1、脂水分配系数的定义lgP
药物在非水相中物质的量浓度与在水相中的量浓度之比
2、有适当的脂水分配系数活性强,作用不同要求不同,中枢神经系统应具较大脂溶性
3、分子中官能团形成氢键和离子化程度大时可增加水溶性(羟基、氨基、磺酸基、羧基)
4、结构中有烃基、卤素原子、脂环等导致脂溶性增大
二、药物的解离度对药效的影响
1通常药物以非解离的形式被吸收
2在不同部位,pH的情况不同,影响药物的解离程度,药物解离常数(pKa)和体液介质的pH有关
3弱酸性药物(如水杨酸、巴比妥类),在胃中难解离,在胃中易吸收
4弱碱性药物(如奎宁、麻黄碱),在肠道易吸收
5完全离子化的季铵盐,吸收差药物结构的官能团对药物理化性质的影响
6在生理PH时,苯巴比妥约有50%以分子形式存在
三、官能团对理化性质及药效的影响
1、烃基:如CH3C2H5
可改变药物的溶解度、解离度、分配系数、增加位阻、增加稳定性
2、卤素:如FClBrI
影响电荷分布、脂溶性、作用时间
3、羟基、巯基:OH、SH
增加水溶性,改变活性
4、醚和硫醚:C-O-C,C-S-C
易于通过生物膜
5、磺酸:SO3H
水溶性及解离度增加活性减弱毒性降低
羧基:COOH
成盐增加水溶性,有利于增加活性
成酯:RCOOR’
增大脂溶性,易于吸收,做成前药,降低刺激
6、酰胺:RCONHR’
增加与受体以氢键结合的结合力
7、胺类:R-NH2,R-NHR’, 可与多种受体结合,表现为多样的生物活性;生物活性伯胺>仲胺>叔胺
季铵:
季铵化合物的水溶性增大,更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无中枢作用[NextPage]
第二节 药物的电子云密度与立体结构和药效的关系
一、药物的电子云密度和药效的关系
1. 受体和酶电子云分布的不均衡性
在受体和酶都是以蛋白质为主要成分的生物大分子,含各种极性官能团,导致电子云密度分布的不均衡,有的区域或官能团电子云密度偏高,带有负电荷或部分负电荷,有的则偏低,带有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
2.电子云密度分布对药效的影响
药物电荷分布正好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药物--受体或药物--酶的复合物,则会产生最大的生物活性。
3.举例:如苯甲酸酯类局部麻醉药酯羰基的极化有利于与受体的结合,使局麻活性增加。普鲁卡因对位氨基增加了酯羰基的极性,作用时间延长;对硝基苯甲酸乙酯,引入吸电子的硝基减弱了酯羰基的极化程度,极性降低,麻醉作用降低。
二、药物立体结构和药效的关系
1. 药物分子的手性和手性药物
有手性中心的药物,具有对映异构体,旋光性有差别
不同异构体的活性、代谢和毒性都有一定差异,含手性中心的药物称手性药物
手性药物的对映体之间药物活性的差异主要有 :
(1) 对映异构体之间具有等同的药理活性和强度。如抗组胺药异丙嗪和局部麻醉药丙胺卡因。
(2) 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同的药理活性 , 但强弱不同。如组胺类抗过敏药氯苯那敏,其右旋体的活性高于左旋体。
(3) 对映异构体中一个有活性 , 一个没有活性。如氯霉素,仅1R,2R-(-)苏阿糖型化合物有抗菌活性。
(4) 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相反的活性。如利尿药依托唑琳的左旋体具有利尿作用,而右旋体则有抗利尿作用。
(5) 对映异构体之间产生不同类型的药理活性。如镇痛药丙氧芬,其右旋体产生镇痛活性,而左旋体则产生镇咳作用。
2. 药物的几何异构与官能团空间距离
双键、环等刚性结构可产生几何异构体
如己烯雌酚,其反式异构体表现出与雌二醇相同的生理活性,而顺式异构体不具雌激素活性。

1. 药物的构象与生物活性
1、构象:分子内各原子不同的空间排列状态
2、药效构象:药物与受体相互作用时,产生互补性的构象
3、药效构象不一定是药物的最低能量构象[NextPage]
第三节 键合特性和药效的关系
1药物与受体作用的键合形式分共价键和非共价键
2共价键是不可逆的,发生在化学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上,如烷化剂,产生细胞毒性
3非共价键是可逆性的,有范德华力、氢键、疏水键、静电引力、电荷转移复合物、偶极相互作用,增加复合物的稳定性,发挥药理活性作用
4盐酸普鲁卡因是可逆结合,产生四种作用:范德华力、偶极-偶极作用、静电引力、疏水性作用
第二章药物化学结构与体内生物转化的关系
概述
药物代谢的含义:在酶的作用下,将药物转变成极性分子,再排出体外的过程,称为药物代谢
药物代谢反应的分类:第I相生物转化;第II相生物结合
第I相生物转化:生物转化(官能团的反应)
药物分子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羟基化,引入或使分子暴露除极性基团(羟基、羧基、巯基、氨基等)。
第II相生物结合:I相的产物与体内内源性分子(葡萄糖醛酸、硫酸、甘氨酸、谷胱甘肽)共价键结合生成水溶性的物质,排出体外。
第一节药物的官能团化反应(第I相生物转化)
1. 含芳环药物的代谢:氧化
主要发生氧化代谢,芳环的氧化,生成酚类化合物。一般在立体位阻小的位置
例:苯妥英
一个苯环羟基化,失去活性
[NextPage]
保泰松:羟布宗,作用增强,毒性降低
1. 含烯烃和炔烃药物的代谢 :主要是氧化
氧化为环氧化物,再转化为二羟基化合物
例:卡马西平
经环氧化反应(活性成分),再进一步转化为二羟基化合物

1. 药物分子中饱和碳原子的代谢 (氧化)
氧化成羟基
长碳链端基的甲基进行ω氧化生成羧基,ω—1氧化为羟基化合物
羰基α碳:易氧化为羟基化合物
例:地西泮羰基α碳的羟基化反应

甲苯磺丁脲:代谢失去活性
4.含卤素药物的代谢 (氧化脱卤)
一部分卤代烃与谷胱甘肽结合排出,其余的氧化脱卤,生成活性中间体,产生毒性。
例:氯霉素二氯乙酰基氧化为酰氯,产生毒性
[NextPage]
5.胺类药物的代谢
N—脱烷基,α-C氧化(脱胺),N—氧化
例:普萘洛尔

叔胺和含氮芳杂环类:N—氧化反应
利多卡因

6. 含氧药物的代谢
主要发生O—脱烷基,另外还有醇的氧化,酮的还原
①醚类药物的代谢 氧化O-脱烷基化反应,生成醇或酚,以及羰基化合物。
可待因

②醇类和羧酸类药物的代谢 含醇羟基的药物在体内醇脱氢酶的催化下,脱氢氧化得到相应的羰基化合物。
③酮类药物的代谢 酮类药物在酶的催化下经代谢生成相应的仲醇
例:美沙酮被还原为美沙醇,引入手性碳
7.含硫药物的代谢
①硫醚的S-脱烷基 芳香或脂肪族的硫醚通常在酶的作用下,经氧化S-脱烷基生成硫醇(酚)和羰基化合物。
②硫醚的S-氧化反应 硫醚类药物氧化生成亚砜,亚砜进一步氧化生成砜
③含硫羰基化合物的氧化脱硫代谢 主要是指C=S和P=S双键代谢为C=O和P=O
④亚砜类药物的代谢 可能氧化成砜或还原成硫醚如舒林酸,硫醚活性代谢物,砜无活性代谢物
例:舒林酸是前体药物,在体内还原生成硫醚化合物,具有活性。

|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