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2015执业药师考试之药学专业知识(二)复习要点47
发布时间:2010/9/7 17:06:14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广谱的β一内酰胺类抗生素有 ABCDE

  A.克拉维酸钾

  B.氨苄西林

  C.阿莫西林

  D.头孢羟氨苄

  E.头孢克洛

  在水溶液中不稳定,放置后可发生β一内酰胺开环,生成无抗菌活性产物的药物有 AC

  A.氨苄西林

  B.头孢噻肟钠

  C.阿莫西林

  D.哌拉西林

  E.头孢哌酮钠

  A.头孢曲松

  B.头孢噻吩钠

  C.头孢克肟

  D.头孢克洛

  E.头孢羟氨苄

  A.红霉素

  B.琥乙红霉素

  C.克拉霉素

  D.阿齐霉素

  E.罗红霉素

  1 .在胃酸中稳定且无味的抗生素是【B】

  2 .在胃酸中不稳定,易被破坏的抗生素是【A】

  3 .在肺组织中浓度较高的抗生素是【E】

  4 .在组织中浓度较高,半衰期较长的抗生素是【D】

  杂环化合物基本知识

  概念:杂环化合物:具有环状结构,且构成环的原子除碳原子外还包括含有其它原子的化合物。

  命名法

  音译法

  环上有取代基的杂环化合物命名时,以杂环为母体,将杂环上的原子编号以注明取代基所在的位次。编号的原则除个别稠杂环外,一般从杂原子开始,顺着环编号。当环上含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相同的杂原子时,使杂原子所位次的数字和最小。环上有不相同的杂原子时,按氧、硫、氮顺序编号。

  第五章 合成抗菌药

  第一节 喹诺酮类抗菌药

  一、 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发展概况

  喹诺酮类抗菌药是一类以原核生物DNA回旋酶为作用靶点的合成抗菌药。

  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主要以萘啶酸为代表。特点:抗革兰阴性菌,对革兰阳性菌几乎无作用,易产生耐药性。

  第二阶段 引入了对DAN促旋酶有亲和作用的哌嗪基团,使其抗菌活性大大增加。抗菌谱也从革兰阴性菌扩大到阳性菌,并对绿脓杆菌也有活性。代表药物为吡哌酸。

  第三阶段 引入氟原子,除抗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外,对支原体和衣原体及分支杆菌也有作用。主要代表药有诺氟沙星等。[NextPage]

  二、喹诺酮类抗菌药的分类

  1. 萘啶羧酸类

  依诺沙星

  第三阶段

  三、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理化性质和代谢特点

  1.喹诺酮类抗菌药的构效关系

  ⑴ 吡啶酮酸的A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药效基团,变化较小。

  ⑵ B环可作较大改变,可以是并合的苯环、吡啶环、嘧啶环等。

  ⑶ 3位COOH和4位C=O为抗菌活性不可缺少的药效基团。

  ⑷1位取代基为烃基或环烃基活性较佳,其中以乙基或与乙基体积相近的氟乙基或体积较大的环丙基取代活性较好。此部分结构与抗菌强度相关。

  ⑸5位可以引入氨基,虽对活性影响不大,但可提高吸收能力或组织分布选择性。

  ⑹6位引入氟原子可使抗菌活性增大,增加了对DAN促旋酶的亲和性,改善了对细胞的通透性。

  ⑺7位引入五元或六元杂环,抗菌活性增加,以哌嗪基最好。但也增加了对中枢的作用。

  ⑻8位以氟、甲氧基取代或与1位以氧烷基成环,可使活性增加。

  2.理化性质

  ⑴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中3、4位为羧基和酮羰基,极易和金属离子如钙、镁、铁、锌等形成螯合物

  ⑵ 喹诺酮类药物在室温下相对稳定,但在光照下可分解。在酸性下回流可进行脱羧。

  ⑶ 喹诺酮类药物7位的含氮杂环在酸性条件下,水溶液光照可见分解反应。

  3.代谢特点

  口服吸收迅速,体内分布较广,大多数的代谢物为3位羧基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物。另一个代谢反应发生在哌嗪环上,如环丙沙星和伊诺沙星在哌嗪环上的3′碳原子上可发生羟基化,再进一步氧化成酮。

  4. 喹诺酮类药物毒性

  喹诺酮类药物结构中3、4位为羧基和酮羰基,极易和金属离子如钙、镁、铁、锌等形成螯合物,不仅降低了药物的抗菌活性,同时也使体内的金属离子流失,尤其对妇女、老人和儿童引起缺钙、贫血、缺锌等副作用。因此,这类药物不宜和牛奶等含钙、铁等食品和药品同时服用,同时老人和儿童也不宜多用。

  8位氟原子,光度性

  中枢毒性、胃肠道反应、心脏毒性

  例题:

  对喹诺酮类药物描述正确的有

  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引起体内金属离子流失,产生副作用

  B.喹诺酮结构的8位若有氟原子存在,会产生光毒性

  C.对P450酶有抑制作用,与某些药物合用时会产生相互作用

  D.可产生不可逆耳聋

  E.具有骨髓抑制毒性反应

  ABC

  重点药物

  诺氟沙星

[NextPage]

  又名氟哌酸。

  结构特点:属于喹啉羧酸类,在1位连有乙基,6位和7位取代基与环丙沙星相同。

  理化性质:在空气中能吸收水分,遇光色渐变深;室温下稳定,光照下可分解,生成哌嗪开环物;在酸性下加热回流可发生脱羧反应。

  用途:为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泌尿道、肠道及耳道感染。不易产生耐药性, 使用较安全。

  盐酸环丙沙星

  结构特点:属于喹啉羧酸类,在1位连有环丙基,在6位连有氟,在7位连有1-哌嗪基。

  化学名: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代-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以喹啉羧酸为母体,在1位连有环丙基,在3位连有羧基,在4位为氧代,6位连有氟,7位连有1-哌嗪基,在连入取代基前1,4位有二氢。

  性质:

  稳定性好;在0.05mol/l盐酸中,90℃加热,或本品1%水溶液经50000lux光照12小时,可检出哌嗪开环产物和脱羧物。

  临床用途:广谱抗菌药,为第三代的代表性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用于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软组织、耳鼻喉等部位感染,可口服。

  左氧氟沙星

  结构特点:属于喹啉羧酸类,6位连有氟,7位连有4-甲基-1-哌嗪基,1,8位间形成含氧的六元环。

  化学名:(S)-(—)9-氟-2,3-二氢-3-甲基-10-(4-甲基-1-哌嗪基)-7-氧代-7H-吡啶并[1,2,3-de] [1,4] 苯并噁嗪-6-羧酸

  临床上主要用于革兰阴性菌所致的感染。左氧氟沙星与氧氟沙星相比其特点主要有三个:①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②水溶性好,是氧氟沙星的8倍③毒副作用小,是喹诺酮类已上市药物中毒副作用最小者。

  第二节 磺胺类药物及抗菌增效剂

  一、 磺胺类药物的发展(了解)

  1932年发现含有磺酰胺基的偶氮染料百浪多息

  二、磺胺类药物的构效关系(了解)

  对氨基苯磺酰胺为必须结构

  苯环改变或引入其他基团活性降低

  N1单取代活性增强,以杂环取代更明显

  N4氨基被取代时,体内可分解为游离氨基仍有活性

  三、磺胺类药物的作用机制

  抑制细菌二氢叶酸合成酶

  与磺胺类药物结构相似的拮抗物是对氨基苯甲酸

  四、抗菌增效剂

  作用机制:甲氧苄啶阻断二氢叶酸还原成四氢叶酸

  甲氧苄啶又被称为磺胺增效剂。

  磺胺甲恶唑Sulfamethoxazole

  又名磺胺甲基异恶唑、新诺明(SMZ)。

  结构特点:对氨基苯磺酰胺为母体,在磺酰胺的氮原子上连有5-甲基-3-异恶唑基。

  作用机制:抑制二氢蝶酸合成酶

  性质:酸碱两性(溶于酸碱)

  现多与抗菌增效剂甲氧苄啶合用 , 这种复方制剂被称为复方新诺明 , 即将磺胺甲恶唑和甲氧苄啶按 5:1 比例配伍。临床用于泌尿道和呼吸道感染及伤寒、布氏杆菌病等。[NextPage]

  甲氧苄啶 Trimethoprim

  化学名:5-[(3,4,5- 三甲氧基苯基)甲基]-2,4-嘧啶二胺

  作用机制:抑制二氢叶酸还原酶

  抗菌增效剂,还可增强多种抗生素的抗菌作用

  下列哪个化学结构是左氧氟沙星

  答案E

  A磺胺甲噁唑 B诺氟沙星 C环丙沙星 D芦氟沙星

  下列有关喹诺酮抗菌药构效关系描述错误的是

  A 吡啶酮酸环是抗菌作用必需的基本药效基团

  B 3位羧基和4位C=O为抗菌活性不可缺少的部分

  C 8位与1位以氧烷基成环,使活性下降

  D 6位引入氟原子可使抗菌活性增大

  E 7位引入五元或六元杂环抗菌活性均增加

  C

  甲氧苄啶与下列哪些药物合用时,可以提高这些药物的药效

  A四环素 B青霉素 C磺胺甲噁唑 D庆大霉素 E磺胺嘧啶

  ACDE

  某8岁男孩患有上呼吸道感染,宜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A哌拉西林 B罗红霉素 C环丙沙星 D盐酸多西环素 E左氧氟沙星

  AB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