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学历教育 >> 成人高考 >> 正文
2015年成考专升本政治“三个代表”复习(5)
发布时间:2011/10/27 16:38:28 来源:www.xue.net 编辑:城市总裁吧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1. 社会主义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比较科学的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是在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

  2.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的命题。

  3. 1986年9月,党的十二界六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5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

  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不发达

  6.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水平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两层涵义:

  (1)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8.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GCD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排除错误干扰,取得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的思想武器。

  9. 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明确的概括。

  10. 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马列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段专政;坚持GCD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11. 经济建设是全党和全国一切工作的中心:

  (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

  12. 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1)保证有一个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2)保证有一个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3)保证全国人民有统一的意志和统一的行动。

  13.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

  1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种矛盾的性质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所以说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 第一次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把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中国

  第二次革命: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强国

  16.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发展是目的——中国解决自身一切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

  (2)改革是动力——只有改革才能克服旧体制,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

  (3)稳定是前提——中国发展的条件,关键是社会稳定,在稳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改革促进发展。稳定的社会环境也离不开改革和发展,改革和发展是形成稳定的社会环境的物质基础。

  总之,三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