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归因——知觉社会行为的原因
一、归因的概念与模式
1 归因的概念
归因是指观察者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解释、预测和判断,并理解自己和他人行为成败原因的方式与过程。归因是分析说明和推测人的行为活动的因果关系的过程。
2 归因的内容
(1)社会行为成败归因研究——关于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因果关系的分析,找出人社会行为成功与失败的内部与外部原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等;
(2)社会推论问题研究——即根据人的行为及其结果对行为者稳定的心理特性、心理素质、个性差异做出正确的推论;
(3)期望和预测行为的研究——即根据过去已发生的行为及其结果,预测在某种情况下将会产生什么行为。
3 归因的理论模式
(1)海德归因理论:1958年海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他将行为原因归为个人因素(内因)和环境因素(外因)两种。注意共变原则、排除原则
(2)维纳归因理论
维纳按照内因与外因、稳定与不稳定原因、可控与不可控原因,一般人对行为的成功或失败常做如下4种归因:归因努力或不努力的程度,归因能力的大小,归因工作任务难易程度,归因个人运气与机会的好坏程度。
维纳的自我归因表
不稳定 |
稳定 | |
内因 |
努力、情绪、疲劳 |
能力、聪明、身体特征 |
外因 |
运气、机遇 |
任务难度、环境障碍 |
【例题】下列属于不稳定的内因的是()
A.运气 B.能力 C.任务难度 D.情绪
答案:D
(3)凯利归因理论:他将归因依据的外界信息分为3种:①区别性(特异性)资料,和自己的其他行为是否有所不同;②一致性资料,与周围其他人的这种行为是否一致;③一贯性资料,行为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
凯利的三维归因表
一致性 |
一贯性 |
特异性 |
归因于 |
低 |
高 |
低 |
自己 |
高 |
低 |
高 |
他人 |
低 |
低 |
高 |
环境 |
【例题】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
A.社会心理学家凯利 B.心理学家维纳
C.社会心理学家海德 D.社会心理学家阿希
答案:C
二、归因偏差与归因偏差的克服
1 常见的归因偏差
1.1基本归因错误:人们倾向于低估情境性因素,高估倾向性因素
1.2 认识性归因偏差:旁观者与行为者的认知归因偏差的影响。行为者倾向将自己行为失败归因于情境因素,将成功归因于个人内部因素,旁观者的归因倾向则正好相反。
1.3 动机性归因偏差
(1)自利性偏差:人们常常把成功的、积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原因,把消极与失败的结果归因于情境因素。也叫自我服务倾向、自我标榜与利己性归因倾向。
(2)涉及个人利益的归因偏差:他人的行为涉及自己个人利益与否,也会导致不同归因。某人失败的行为影响大家的利益,大家会认为他能力差;如果失败行为无损大家的利益,他人较少做出个人倾向的归因。
1.4 其他归因偏差
(1)性别的归因偏差
(2)文化差异的归因偏差
(3)人格差异的归因偏差
2 归因偏差的克服
(1)通过归因训练,掌握归因技能,形成积极归因风格
(2)引导成员多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外部归因的偏差
(3)引导成员多从内在的、不稳定与可以控制的因素来归因,少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来归因
(4)通过观察学习的方法,学习与观察其他成员的正确归因,效仿和学习正确有效的归因方式与行为。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