泻下通腑是中医历来公认治疗阳黄、急黄行之有效的重要治法,而以大黄为首选。古人治疸诸方中用大黄者约占1/3,常用的茵陈蒿汤堪称为治疗湿热发黄的基础方,方中即以大黄为重要的主药,其性苦寒,能清热泻火、通下退黄、凉血解毒、化瘀止血,可作用于重症肝炎的多个病理环节,故其应用指征不仅在于有无腑实便秘,举凡湿、热、火、瘀诸类邪毒壅盛者皆可用之,即使寒湿瘀结亦可与温化药配伍并用。临床可根据病情斟酌用量,一般多用生大黄,每天10-20g,或从常规量递增,如服药困难,可用30g煎取100ml,保留灌肠,每天2次,以畅利为度。大便滑烂,可用制大黄,每天6-10g,连续数天后,有时大便稀溏反见好转。至于大黄的辨证配伍应用,尤为中医临床之特色,仅就腑实热结与泻下通腑而言,即寓有下积滞、下热毒、下瘀热等多种作用。湿热夹滞治当清热化湿,导滞缓泻,用大黄合枳实、厚朴,轻剂频下;腑实燥结则当大黄与枳实、芒硝并用,苦寒下夺,以泻实热;瘀热里结阳明,又须大黄与芒硝、桃仁、牡丹皮合用,驱逐瘀热,通腑下结。若属肝胆湿热,疏泄失司,腑气传导不利,则应苦寒下夺与疏泄肝胆并施,再配柴胡、黄芩、赤芍。法半夏等。
总之,在急黄的全过程中,大黄应用极为广泛,具有通腑退黄、荡涤热毒,减少肠道有毒物质的吸收,保肝护肝,防止邪毒内陷,扭转危急之功。
4 瘀热相搏,凉血化瘀
重症肝炎在湿热疫毒深入营血的极期,由于热毒化火,火热炽盛,热蕴营血,煎熬熏蒸,热与血搏,而致血液稠浊,血涩不畅,形成瘀血,血瘀又可郁酿化热,而致血热愈炽,血热与血瘀互为因果,表现为瘀热相搏的一系列证候,如瘀热发黄、瘀热血溢、瘀热水结、瘀热阻窍等证。瘀热郁于血分,易促使黄疸迅速进一步加深,持续难退,病程超过10天至2周者,标志病情的恶化、难治,因此瘀热发黄与一般单纯的湿热发黄轻重差异极大。瘀热动血,具有血热与血瘀并见的特点,表现为多个部位的出血,量多势急,血色暗红、深紫,或夹有血块,质浓而稠,或肌肤瘀斑成片。对吐血、黑便的患者要特别提高警惕出现血脱危候。瘀热水结,乃因瘀热壅阻下焦,肾和膀胱气化不利,瘀阻水停,可见尿少赤涩、腹胀尿闭等证候,与现今所说之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肾综合征同义。至于瘀热阻窍,扰乱神明者,则多与瘀热里结阳明,腑热上冲,热毒内陷心包相互有关,可见烦躁、谵妄、嗜睡、神昏、痉厥等危候。
综上所述,血热和血瘀两种病理因素的共同参与,是构成重症肝炎瘀热相搏的病理基础,从而为应用凉血化瘀治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具体言之,就是将凉血与化瘀两类功效或双重作用的药物组合配方,辨证治疗瘀热所致的一系列证候。凉血与化瘀联合应用治疗重症肝炎的主要药效作用如下:①退黄:凉血可以清解血分热毒,毒解黄易除,化瘀可以阻止瘀郁生热,脉通血畅,有利于改善肝胆疏泄功能,加速黄疸的消退。②止血:血得热则行,血凉自可循经,瘀阻则血涩,瘀化则脉道通利,血自畅行,从而控制因瘀热动血所致的出血、发斑。③利尿:清血分之热,可免搏血为瘀,防止瘀热壅阻下焦,影响肾和膀胱的气化;化瘀能使脉络通畅,水津得以布散,不致血瘀水停,从而达到化瘀利水的目的。④醒神:瘀热闭滞窍络,神机失用者,凉血与化瘀合用,可使瘀热分消,营热透而窍络通。
凉血化瘀方,当首推《千金要方》之犀角地黄汤,该方具有凉血止血、散瘀解毒之功,为临床公认之凉血散瘀基础方,并可酌加紫草、栀子、大黄、玄参等。若黄疸深重,可合茵陈蒿汤加鸡骨草、田基黄等;出血量多加大黄、栀子、紫珠草、白茅根;若消化道出血蓄瘀,可用大黄煎汁高位灌肠,凉血祛瘀止血;尿少便秘可仿《温疫论》桃仁承气汤意,配大黄、桃仁、芒硝、枳实、猪苓、白茅根、怀牛膝等下瘀热、利小便;瘀阻神机,配合清心开窍通络之丹参、连翘、郁金、鲜石菖蒲等,同时可用神犀丹凉血解毒。
5 利水逐水,缓急有别
利小便是祛湿退黄的又一重要法门,《金匮要略》云:“诸病黄家,但当利其小便。”亦即所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理,因湿去则热孤,不致郁遏化热。具体治法则当以淡渗利湿为主,方如茵陈四苓汤,并可选加通草、车前草、碧玉散、玉米须、地肤子、半边莲、金钱草、陈葫芦瓢等。淡渗利水一法,不仅适用于黄疸一端,当“黄变肿胀”(《类证治裁》),难于攻补者尤为重要,因攻则伤正,补则壅邪,惟有加大淡渗利水之力,配合宽中化湿行气之品以助水行,如苍术、厚朴、青皮、大腹皮、砂仁、枳实、莱菔子等消胀行水之品,缓图取效,以免大剂攻逐祛水伤正。另一方面,由于急黄所致之臌胀,病起暴急,多因湿热毒瘀互结,肝失疏泄,脾失转输,气滞湿阻,经隧不通,复加肾失开合,三焦壅塞,决读无权,以致水湿潴留,停而为膨,以邪实标急为主,故在必要时,逐水缓急亦须权衡用之。可在淡渗利水的基础上,合入《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并加马鞭草、水红花子活血行水;水气壅实,腹满胀急,二便闭塞者,可加商陆根、煨甘遂,或另用牵牛子1g,沉香、蟋蟀、琥珀各0.6g研粉和匀顿服,每天1-2次,前后分消。总之,淡渗利水是基础,配合攻下逐水虽可缓其急迫,但宜“衰其大半而止”,然后继予淡渗利湿缓图收效,不可孟浪攻伐太过。
6 热毒内陷,开闭防脱
湿热疫毒深入营血,内陷心肝,病势尤为重险,热陷心包,心神失主,可见神昏、谵妄,热动肝风,可见痉厥、抽搐、震颤,甚至变证迭起。但其病理表现总以邪毒内闭、邪正激烈交争为主要特点,且多与腑热上冲、瘀热阻窍等错杂并见。治疗当予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方选清营汤加减。药用水牛角、黄连、生地黄、牡丹皮、丹参、玄参、栀子、茵陈、板蓝根、郁金、石菖蒲等,并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闭醒神,醒脑静、清开灵亦可选用。兼有腑热上冲者,可通下与开窍并进,用牛黄承气汤;瘀热阻窍,应凉血化瘀,加桃仁、大黄、赤芍。如痰浊内闭,神昏、嗜睡、舌苔厚浊,又当化浊开窍,药用远志、石菖蒲、郁金、胆南星、天竺黄之类,并用至宝丹辛香开闭,豁痰醒神。风动抽搐,加钩藤、生石决明,另服羚羊角粉熄风止痉,紫雪丹清热镇痉。若邪实窍闭不苏,既可见厥闭而亡,亦可因热毒化火耗伤阴血,肝肾衰竭,阴气耗损,发展至内闭外脱。为此,既应祛邪以存正,防其脱变,亦须适当扶正固脱,参合生脉散意,药用西洋参、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龙骨、牡蛎,阴虚风动加鳖甲、阿胶、白芍等。
从上可知,祛邪开闭是防脱的主要手段,内闭外脱则当在开闭的基础上固脱,若邪毒不祛,正气溃败,由闭转脱,气阴耗竭,纵投大剂扶正之剂,亦难以逆转。此外,病情获得扭转后,还应加强恢复期的调治,疏肝养肝、运脾健胃,兼清湿热余邪,佐以和血通络,以防复燃和发生后遗症。而生活起居、饮食宜忌、情志调摄尤应重视。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