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2015执业中药师辅导: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发布时间:2011/11/22 19:08:10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1.用量的含义
  中药的用药剂量:
  用量的含义:用量,称为剂量,一般是指每一味药的成人一日量,也有的是指在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即相对剂量。
  用量是否得当,是能否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应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2.确定用量的依据
  确定用量的依据: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即药物方面、应用方面与患者方面。
  具体内容如下:
  一、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药材品质优良者药力充足,许多“道地药材” 如川黄连、广木香、东北细辛、云南三七等,用量勿须过大;品质次者药力往往不足,用量可加大一些。如果是伪品,加大剂量不仅无效,可能还有害。
  药材质地:一般来说,质地较轻的花、叶类药材如番泻叶、月季花等,用量宜轻(无毒类药材一般用量为3~l0g); 质地较重的金石、贝壳类药材如石膏、石决明等,用量宜重(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10~30g);鲜品药材,如鲜地黄、鲜石斛等一般用量也较大(无毒药材一般用量为30~60g)。
  药物性味: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如茯苓、白茅根等,用量可稍重,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如干姜、肉桂等,用量则宜轻。
  有毒无毒:无毒药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有毒药应将剂量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二、应用方面
  方药配伍:一般无毒药物单味应用时,用量可较大,入复方应用时,用量可减少。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一般较之作辅药时用量较重。
  剂型:多数药物作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特别是一些非水溶性成分含量较高的药材,故用量一般较之作丸、散剂时的服用量为重。
  用药目的: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如厚朴在大承气汤与小承气汤中的用就不一样,前者用15g,后者用6g,又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而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再如洋金花,如用以止咳平喘或止痛,一般只用0.3~0.6g,每日量不超过1.5g,但若用作麻醉药时可用到20g。即使是利用药物的同一功效,也可能因为用药目的不同而使用不同剂量。如泻下药牵牛子,同是用以泻下,用以通便导滞,用量宜轻,若用以峻下逐水,则用量宜重。
  三、患者方面
  年龄大小:由于小儿身体发育尚未健全,老年人气血渐衰,对药物的耐受力均较弱。特别是作用峻猛,容易损伤正气的药物,用量应低于青壮年的用药量,即使是使用补益药亦应如此。小儿五岁以下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六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但对有毒的药物应按体重计算。
  性别:对于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体质强弱: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一般来说,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久病多虚,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一般来说,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如急腹症患者,一日可以2~3剂;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如许多慢性病只能缓缓取效,不能急于求成。如病重药轻,药不能控制病势,若病轻药重,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在确定药物剂量时,除应注意上述因素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3、有毒药、峻猛药及某些名贵药的用量:
  马钱子:内服剂量,0.3-0.9g。
  樟脑:内服剂量,0.1-0.2g。
  蜂房:内服剂量,1.5-3g。(散剂)
  蟾酥:内服剂量,0.015-0.03g。
  轻粉:内服剂量,0.1-0.2g。
  砒石:内服剂量,0.002-0.004g。
  雄黄:内服剂量,0.3-0.9g。
  硫黄:内服剂量,1-3g。
  胆矾:内服剂量,0.3-0.6g。
  瓜蒂:内服剂量,0.3-1g。
  甘遂:内服剂量,0.5-1g。
  大戟:内服剂量,0.5-1g。(散剂)
  芫花:内服剂量,0.3-0.6g。
  巴豆:内服剂量,0.1-0.3g。
  牵牛子:内服剂量,1.5-3g。(散剂)
  乌头:内服剂量,1-2g。
  麝香:内服剂量,0.06-0.1g。
  牛黄:内服剂量,0.2-0.5g。
  珍珠:内服剂量,0.3-1g。[NextPage]

  用法

  要点:

  1.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

  用法,是指中药的应用方法,内容十分广泛。例如中药的给药途径、应用形式、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及服药方法(服药的时间)等

  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亦是影响药物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为机体的不同组织对于药物的吸收性能不完全一样,有的差别还很大。机体不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亦有差别,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分解、消除情况也不一样。所以,给药途径不同,会影响药物吸收的速度、数量以及作用强度。有的药甚至必须以某种特定途径给药,才能发挥某种特定作用。

  不同的给药途径各有其特点。临床应用时,如何具体选择那种给药途径,除考虑各种给药途径的特点外,还应注意患者病证与所用药物双方对给药途径的选择。因而剂型的选择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因为病证与药物对给药途径的选择,主要是通过对剂型的选择来实现的。

  应用形式:无论从什么途径给药,都需要将药物加工制成适合医疗、预防应用的一定剂型。传统的中药剂型,有供口服的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滋膏剂、露剂;供皮肤用的软膏剂、硬膏剂、散剂、丹剂、涂擦剂、浸洗剂、熏剂;还有供体腔使用的栓剂、药条、钉剂等等。现代还有注射剂、胶囊剂、软胶囊剂、冲剂、气雾剂、膜剂、缓释剂等新剂型。

  煎煮方法:汤剂是中医十分常用的剂型,汤剂的正确煎煮方法非常重要,它对临床疗效影响很大。首先要考虑煎药器皿,煎药器皿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因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易与药物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并且导热均匀,保暖性能好。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特别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对疗效产生影响,甚至产生毒副作用。另外煎药用水也很重要,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矿物质及杂质含量要少。加水量也要考虑,加水量应为饮片吸水量、煎煮过程中

  蒸发量及煎煮后所需药液量的总和。再有,中药饮片煎前浸泡既有利于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又可缩短煎煮时间,避免因煎煮时间过长,导致部分有效成分耗损、破坏过多。煎煮中药还应注意火候与煎煮时间适宜。煎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迅速煮沸,改用文火维持10-15分钟左右即可。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溶出。

  入药方法(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另煎、烊化、冲服)很重要,一般药物可以同时入煎,但部分药物因其性质、性能及临床用途不同,所需煎煮时间不同。有的还需作特殊处理,甚至同一药物因煎煮时间不同,其性能与临床应用也存在差异。所以,煎制汤剂还应特别讲究入药方法。

  1.先煎:如磁石、牡蛎等矿物、贝壳类药物,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入煎30分钟左右再纳入其它药同煎,川乌、附子等药无论生用或制用,因经久煎可以降低其毒性、烈性,宜先煎。如制川乌、制附片也应先煎半小时再入它药同煎,生用煎煮时间应加长,以确保用药安全。

  2.后下:如薄荷、白豆蔻、大黄、番泻叶等药因其有效成分煎煮时容易挥散或分解破坏而不耐长时间煎煮者,入药宜后下,待他药煎煮将成时投入,煎沸几分钟即可。大黄、番泻叶等药甚至可以直接用开水泡服,其攻下作用更强。

  3.包煎:如蒲黄、海金沙等因药材质地过轻,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车前子、葶苈子等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焦化,辛夷、旋覆花等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这几类药入药时宜用纱布包裹入煎。

  4. 另煎: 如人参、西洋参等贵重药物宜另煎,以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

  5.烊化: 如阿胶、鹿角胶、龟胶等胶类药,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再与其它药汁兑服。

  6.冲服: 如芒硝等入水即化的药及竹沥等汁液性药材,或三七、川贝母等需研末服用的药物,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

  2.服药的时间

  适时服药也是合理用药的重要方面,具体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需要、胃肠道的状况及所服药物的特性来确定。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饭前,胃中亦空虚。驱虫药、攻下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宜饭前服用。因饭前服用,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饭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和,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但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可在饭前半小时服用。

  此外,为了使药物能充分发挥作用,有的药还应在特定的时间服用:如安神药用于治失眠,宜在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缓下剂亦宜睡前服用,以便翌日清晨排便,涩精止遗药也应睡前服一次药,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急性病则不拘时服。例如急腹症,一日可以数剂,3-4小时服一次。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