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2015执业中药师辅导:解表药
发布时间:2011/11/22 19:14:59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1、解表药的性能特点、功效、适应范围:
  解表药的性能特点:解表药味辛质轻,以入肺与膀胱二经为主,具有发散表邪、解除表证的主要作用,因辛能发散,质轻轻扬升浮,肺合皮毛,膀胱主一身之表。故解表药善走肌表,有透发毛窍、发汗解表的作用,使表邪由汗而解。
  解表药的功效、适应范围: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主要具有发汗解表作用,故主要适应范围为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或有汗不畅、脉浮之外感表证。
  (2)部分解表药通过发汗宣肺可利尿退肿,可用于水肿兼有表证者。
  (3)部分解表药能够开宣肺气,而兼有止咳平喘作用,可用于表邪犯肺,肺气不宣的喘咳。
  (4)部分解表药通过发表能够透疹,可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者。
  (5)部分解表药有祛除风寒湿邪而有行痹止痛之功,可用于风湿痹证,肢节疼痛者。
  (6)部分药物散风解表,兼有消疮之功,可用于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
  2、解表药的配伍方法:因解表药药性有温、凉的区别,所治的表证也有风寒、风热的不同,外感风寒者,首先应选择发散风寒药;外感风热者,选发散风热药。若兼感暑湿者,应配伍祛暑化湿药;若兼有燥邪者,则应与润燥药同用。若虚人外感,正虚邪实者,应与补益药同用,以扶正祛邪。如素体气虚,外感表邪者,解表药应与补气药同用,以益气解表;素体血虚或失血之后,复感表邪,解表药应与补血药同用,以养血解表;素体阳虚,外感风寒者,宜发散风寒药与助阳药并用,以助阳解表;素体阴虚、感受外邪者,则应当解表药与滋阴药同用,以滋阴解表;此外,温病初起,邪在卫分,除选用发散风热药物外,还应与清热解毒药配伍。
  3、解表药的使用注意事项:使用解表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发汗作用较强的解表药时,应控制用量,做到中病即止,若使用过量而发汗太多,则容易耗伤阳气,损及津液,甚者导致亡阴或亡阳。
  (2)汗为津液,血汗同源,因而对表虚自汗、阴虚盗汗,以及疮疡日久、淋证、失血患者,虽有表证,均当忌用或慎用,以免更加耗伤阴血津液。
  (3)使用解表药还应注意因时、因地制宜,如春夏季节、南方炎热地区,腠理疏松,容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轻;冬天,北方严寒地区,腠理致密.不易出汗,解表药用量宜重一些。
  (4)解表药多为辛散轻扬之品,所含有效成分易于挥发,若作为汤剂使用则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
  辛温解表药
  要点
  1、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的性能、功效与应用:
  麻黄:味辛、微苦性温。主入肺、膀胱经。本品辛开苦泄,性温散寒,为辛温解表之峻品。功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作用重点在于开宣肺气,外以开凑理、透毛窍、发汗解表以散风寒。主治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内以宣肺气而平喘。适用于肺气壅遏不宣的咳嗽气喘,并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利水消肿,为宣肺利水消肿之要药,对水肿、小便不利兼有表证的风水证(即风水水肿)较为适用。
  桂枝:味辛、甘,性温。主归心、肺、膀胱经。本品辛温发散,甘温助阳,
  可行里达表,能温通一身之阳气,有流畅血脉之功。功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作用重点在于温通阳气,向上向外,通阳扶卫,发汗解肌而散风寒,用治外感风寒,无论有汗无汗的表虚、表实证,均可适用。本品入里能温通胸阳而治胸痹,用治胸阳不振、心脉瘀阻、胸痹心痛;又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用治血寒瘀阻、经闭腹痛,以及风寒湿痹、肩臂疼痛,尤其善治寒痛、冷痛,能温中散寒,以治中焦虚寒、脘腹冷痛;本品又可温通脾阳、肾阳以助阳化气,化气行水,以消除水湿痰饮,常用治痰饮、蓄水证;本品还能温心阳、通血脉、止悸动。用于心阳不振不能宣通血脉而见心动悸、脉结代者。
  紫苏:味辛性温,主归肺、脾经。功能发汗解表、行气宽中,兼能安胎、解鱼蟹毒。本品外能发汗解表,内能行气宽中,其发汗之力不如麻黄、桂枝,适用于风寒感冒的轻症,咳嗽痰多,但对风寒感冒兼气滞胸闷者尤为适宜。因其内能行气宽中又常用于脾胃气滞、胸闷呕吐的患者。也常取其行气安胎之功,用于胎气上逆、胸闷呕吐、胎动不安者。此外,还可用于鱼蟹中毒、腹痛吐泻。(苏叶、苏梗功用相似,但苏叶偏于发散风寒,而苏梗则偏于宽胸利膈,顺气安胎。)
  荆芥:味辛、性微温,主归肺、肝经。本品辛而不烈,微温不燥,药性平和,长于发表散风。功能发表散风,透疹消疮,炒炭止血。本品既散风寒,又疏风热,故外感风寒或风热引起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目赤等症均为常用之品。而且荆芥又能散血中之风热,透邪外出能透疹消疮,可用于麻疹初起、透发不畅,风疹 [NextPage]

  瘙痒及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荆芥炒炭则长于理血止血,可用治吐衄便血、崩漏下血及多种出血症。

  防风:味辛、甘,微温,主归膀胱、肝、脾经。本品辛散祛风,甘缓不峻,微温不燥,为风药中之润剂,治风之通用药,祛风力强。功能发表散风,胜湿止痛,止痉止泻。无论外风、内风所致的病证以及感冒头痛,无论是外感风寒、外感风热、外感风湿所致者均可使用。本品还常用于风湿痹痛、风疹瘙痒。也可用治风毒内侵的破伤风证。本品炒炭,又能止泻,尚可用治肝郁侮脾,腹痛泄泻。

  羌活:味辛、苦性温,主归膀胱、肾经。本品辛散祛风,味苦燥湿,性温散寒,药力上达,发表力强,其作用部位偏上偏表。功能散寒祛风,胜湿止痛。本品善散太阳经风寒湿邪,通利关节而止痛,故善治风寒湿邪袭表,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痛者,善治腰以上风寒湿痹,尤以肩背肢节疼痛者为最佳。

  白芷:味辛、性温,主归肺、胃经。本品芳香走窜、辛温发散、性质温燥,其性上达。功能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能外散风寒,上通鼻窍,且止痛力强,常用治外感风寒、头痛鼻塞、鼻渊头痛、鼻塞流涕。尤以善散阳明经风湿之邪而止前额疼痛为优,常用治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齿痛,以及风湿痹痛,为治阳明头痛的要药。若湿浊下注,带下过多,白芷又善燥湿止带。本品辛香走窜,又能消肿排脓,可用治疮痈肿毒,为外科常用要药。

  2、生姜、香薷、辛夷、藁本、苍耳子的功效、主治病证:

  生姜:味辛、性温,主归肺、脾、胃经。功效: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又能解半夏、天南星及鱼蟹毒。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及风寒咳嗽;胃寒呕吐。(本品善于温中止呕,故有“呕家圣药”之称,适当配伍用治呕吐,无论寒热虚实均宜。)

  香薷:味辛、性微温,主归肺、脾、胃经。功效:发汗解表、化湿和中、利水消肿。主治病证:用于阴暑证(本品辛温发散,人肺经能发汗解表而散寒,又能入脾胃化湿祛暑而和中。善治夏月乘凉饮冷,外感风寒,内伤暑湿,阳气为阴邪所遏而致的恶寒发热、头痛无汗、呕吐腹泻的阴暑证。);水肿脚气。

  辛夷:味辛、性温,主归肺、胃经。功效:发散风寒,宣通鼻窍。主治病证:风寒头痛;鼻渊头痛。(本品辛温发散,芳香通窍,气味俱薄,其性上达。其发汗解表之力较弱,然可入肺经善散肺部风邪而宣通鼻窍,入胃经能引胃中清阳之气上达头脑以止头痛,为治鼻渊头痛之要药。)

  藁本:味辛、性温,主归膀胱、肝经。功效:祛风散寒,胜湿止痛。主治病证:风寒感冒,巅顶头痛;风寒湿痹。(本品辛温香燥,气味俱升,善达巅顶,以发散太阳经风寒湿邪见长,尤宜于巅顶疼痛者,其作用是直达病所。本品又能除肌肤经络间风寒湿邪而止痛,故可用治风寒湿痹。另外,取其散寒止痛之功,还可用治寒滞肝脉、脘腹疼痛。)

  苍耳子:味辛、苦,性温,有小毒。主归肺经。功效:散风除湿,通窍止痛。主治病证:鼻渊头痛,风寒头痛;风湿痹痛;风疹瘙痒,疥癣麻风。(本品辛以发散,苦能燥湿,性缓不烈,能上通于脑,下行足膝,外达肌肤。)

  3、麻黄、香薷、荆芥、辛夷的用法:

  麻黄发汗解表宜生用,止咳平喘多炙用;

  香薷利水退肿须浓煎;

  荆芥发表透疹消疮宜生用,止血宜炒用;

  辛夷有毛,刺激咽喉,内服时宜用纱布包煎。

  4、麻黄、桂枝、香薷、苍耳子的使用注意事项:

  麻黄发散力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均当慎用, 以免耗散肺气;桂枝辛温助热,容易伤阴动血,凡外感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妄行等证,均当忌用, 桂枝又能温通经脉,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当慎用。香薷辛温发汗之力较强,表虚有汗及阳暑证当忌用;苍耳子血虚头痛者不宜服用,过量服用容易中毒。

  5、麻黄与桂枝、荆芥与防风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麻黄与桂枝均能发散风寒、发汗解表,用治外感风寒、恶寒无汗、发热头痛、脉浮而紧的风寒感冒,两者常相须为用。但麻黄善于开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其发汗解表,发汗力较强,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无汗的表实证;并能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又常用治肺气壅遏不宣的咳嗽气喘及风水水肿证。而桂枝则善于温通阳气,发汗之力较麻黄为缓,无论有汗无汗的表虚、表实证均为适宜;并能温通经脉、散寒止痛、助阳化气,化气行水,又常用治寒凝血滞的多种痛证,痰饮、蓄水证,以及心悸奔豚等证。

  荆芥与防风为祛风常用要药,均能发表散风,对于外感表证,无论风寒、风热表证均为适宜,并均可用治风疹瘙痒等风邪为患的病证。但荆芥发汗之力较大,透散之力较强,并能透疹消疮,常用治麻疹不透、疮疡初起兼有表证者;炒炭又能止血,用治吐衄下血;而防风则祛风之力较强,为“风药之润剂”,长于祛风,为风病之通用药,外风、内风均可使用,并能胜湿止痛、止痉、止泻,用治风湿痹痛、破伤风,以及肝郁侮脾、腹泄腹泻肠鸣等证。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