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财会金融 >> 经济师 >> 正文
2015年中级经济师《金融》考试:理论分析
发布时间:2011/11/3 21:17:58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中级经济师考试通货膨胀的成因:理论分析
  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主要是来自需求方面和供给方面。
  (一)需求拉上
  当经济中需求的扩张超出总供给的增长时,过度需求就会拉动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太多的货币追求太少的商品”。
  (二)成本推进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高失业和高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该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并非总需求过度,而是由于总供给方面生产成本上升所引起。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商品的价格是以生产成本为基础加上一定的利润而构成的。因此,生产成本的上升必然导致物价水平的上升。
  经济学家们还进一步分析了促使产品成本上升的原因;(1)在现代经济中有组织的工会对工资成本具有操纵能力。 “工资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2)垄断性大公司也具有对价格的操纵能力,是提高价格水平的重要力量。 “利润推进型通货膨胀”。(3)汇率变动引起进出口产品和原材料成本上升,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原因。
  (三)供求混合作用
  (四)经济结构变化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部门结构的因素发生变化,也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上涨。这种通货膨胀被称为结构型通货膨胀。其基本观点是,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部门结构的某些特点,当一些产业和部门在需求方面或成本方面发生变动时,往往会通过部门之间的相互看齐过程而影响到其它部门,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需求转移
  一部分需求转移到其它部门,而劳动力和生产要素却不能及时转移。这样,原先处于均衡状态的经济结构可能因需求的移动而出现新的失衡。那些需求增加的行业,价格和工资将上升;另一些需求减少的行业,由于价格和工资刚性的存在,却未必会发生价格和工资的下降,最终结果导致物价的总体上升。
  2.部门差异
  部门差异型通货膨胀是指经济部门(如产业部门和服务部门)之间由于劳动生产率、价格弹性、收入弹性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货币工资增长率却趋于一致,加上价格和工资的向上刚性,从而引起总体物价上涨。
  还有一种情况是由“瓶颈”制约而引起的部门间差异。
  3.国际因素
  由国际因素引起的通货膨胀也叫北欧型通货膨胀,
  (一)需求拉上
  (二)成本推进
  (三)供求混合作用
  1.需求转移
  (四)经济结构变化 2.部门差异
  3.国际因素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