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审计抽样的基本概念
一.掌握审计抽样的涵义
审计抽样是指从某一特定的审计对象(审计总体)中,按一定方式抽取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审查对象(样本)进行审查,并用样本的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的审计方法。
例题:(2005)下列情况中。适用于审计抽样的是:
A.以检查总体完整性为目的
B.单笔业务金额超过重要性水平
C.可接受检查风险过低
D.审计事项总体数量较大
答案:D
二.了解审计抽样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审计目标的变迁使审计抽样成为必然
审计目标从“查错防弊”向“对财务报表的公允性表达审计意见”转变。
2.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和复杂性,导致了审计抽样的必要性
现代审计要求时效性更强、效率性更高的情况下也必须实行既省时又省力的抽样审计。
3.企业内部控制结构的完善为审计抽样的实施创造了现实依据
抽样审计方法的运用创造了较为合理的现实基础,使得审计人员可以在评审内部控制结构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确定抽查的范围,合理地选取被审查的样本。
4.概率和数理统计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为审计抽样提供了理论和技术依据
三.掌握审计抽样风险的类型
1.审计抽样风险
(1)抽样风险
①符合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
过度依赖风险
指在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进行测试时,通过样本的考察,得出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可能并不足以支持这一结论。即在审计人员选取的样本中,内部控制程序较之总体水平得到更好地执行,这样对样本考察的结果将导致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给予过度的依赖。
依赖不足风险
指对内部控制的执行进行测试时,基于对样本的考察得出了不能依赖内部控制的结论,但总体的实际情况却是可以依赖的,即对内部控制应该依赖而未予依赖。
②实质性测试中的抽样风险
误拒风险
指在对财务报表项目或账户余额的正确性进行测试时,实际上某项余额正确,而审计人员通过考察样本却得出该余额不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正确的余额 看成是错误的余额。 [NextPage]
误受风险
指实际上某项余额是错误的,而审计人员考察样本后却 得出该项余额正确的结论,即将事实上错误的余额误作为正确的予以接受。
例题:(2003)改进抽样方法是控制和降低误拒风险的最有效方法。
答案:×
( 2)非抽样风险
非抽样风险是指由于采用抽样审查方法之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风险。
非抽样风险一般难以量化,可以通过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的科学周密设计以及审计工作的适当监督指导将其消除或减少。
2.对抽样风险的控制
①对I类抽样风险的控制
依赖不足风险和误拒风险都是将正确判断为错误的风险,我们称其为I类风险或a风险。此类风险主要与审计效率相关,它将直接导致测试范围扩大,样本容量增加,使审计效率下降。对I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控制方法就是扩大审查的样本规模,因为增大样本容量,可以提高样本对审计总体特征的代表性,从而使抽样结果更为有效。
②对Ⅱ类抽样风险的控制
与I类风险相对应,过度依赖风险和误受风险都是将错误判断为正确的风险,我们称其为Ⅱ类风险或p风险。此类风险主要与审计效果相关,它将直接导致错误的和不可靠的审计结论,使审计工作质量下降。控制Ⅱ类风险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改进抽样方法, 因为所选用的抽样方法越科学,其对抽样过程的精度限度就越高,抽样结果的可靠性程度也越高。
3.审计抽样的质量因素
(1) 掌握影响审计抽样质量的因素
①样本的代表性
由于审计抽样是通过审查样本,以样本特征推断总体特征,因此能否从样本审查结果准确推断总体特征以形成可靠的审计结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从审计总体中抽取的样本是否能够充分有效地代表审计总体,样本的代表性越强,用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特征就越精确,抽样误差也就越小。
②抽样误差
抽样误差是指根据样本特征所推断的审计总体特征与审计总体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审计中采用抽样方法所直接导致的,只要是实施抽样审查法,抽样误差的存在就是无法避免的,而且抽样误差的大小将直接影响审计结论的准确性。
③样本审查结果对总体作出的推断
适量抽取样本,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样本,充分地审查样本,在审计抽样中都是十分重 要的,但这些都只是为推断审计总体特征准备必备条件,由样本审查结果推断审计总体 的特征对审计抽样工作质量更有直接的影响,而且 在这一过程中审计人员还要承担I类和 Ⅱ类抽样风险,使得这一推断过程成为审计抽样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④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抽样只是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方法而已,这些方法本身再科学, 再可靠,方法的选择、方法的执行、对执行的监督检查仍然是由审计人员来进行的,因此审计人员的素质即审计人员能否胜任审计抽样工作,能否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会影响审计抽样的工作质量。
(2) 了解对审计抽样的质量控制
审计抽样的技术控制、审计抽样的实施控制、审计抽样的管理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