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学历教育 >> 自考 >> 正文
2015年自考医学类心理学之心理知识精选题2
发布时间:2011/6/21 20:30:25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      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     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  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其代表人物还有:阿德勒,荣格,艾里克森等。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  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  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1.以下不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学家是(C)
  A弗洛伊德         B荣格
  C柯勒             D阿德勒
  2.(A)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
  A冯特    B华生   C斯金纳   D詹姆斯
  3.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 B )发表了《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A冯特    B华生   C斯金纳   D詹姆斯
  4.下面哪位学者是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 D )
  A.魏太默          B.冯特          C.马斯洛         D.斯金纳
  5.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心理学家是(D)。
  (A) 艾宾浩斯 (B)韦伯 (C) 马斯洛 (D)冯特
  6.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人是(D)
  (A) 弗洛伊德 (B)冯特 (C) 詹姆斯 (D)韦特海默 [NextPage]   3.注意
  一、注意的定义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根据引起注意及维持注意的目的是否明确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二、注意的种类
  根据心理活动的有意性和无意性的规律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一)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
  刺激物的特点
  1) 刺激物的强度
  2)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 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人本身的状态
  1) 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
  2) 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引起与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
  (2)培养间接兴趣
  (3)合理地组织活动
  (4)用坚强意志与干扰作斗争
  (5)丰富的知识经验
  (三) 有意后注意:有明确的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它和目的、任务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是人类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种紧密联系、协同作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1.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当人们对周围的一切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时 (B )
  A .注意的指向范围扩大了  B.注意的指向范围缩小了
  C.意识活动强度减小  D.心理活动强度减小了
  2.只有在(D)状态下,人们才能有效的监控自己的动作和行为,从而达到预定目的,避免失误,顺利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
  A记忆      B思维      C想象      D注意
  3.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这个注意的哪一个特点( B )
  A 指向性    B 集中性  C  分配   D 转移
  4.哪种注意既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 C )
  A 不随意注意    B 随意注意  C  随意后注意   D 不存在
  4.  失眠
  关于睡眠的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认为人经过白天的活动,消耗了精力和体力,需要通过晚间的睡眠来恢复。另一种则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睡眠其着一种保护作用,保护个体也保护种族的发展。由于黑夜危险因素太多,为了避免遭受危险,必须减少活动,在家里睡眠便起到了保护作用。这两种解释都有一定的道理,也就是说,黑夜睡觉一方面是为了恢复机能,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如果睡眠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就会到我们的正常的生理机能和心理活动。睡眠失常有许多种,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失眠。
  失眠表现出很多种形式,有的是入睡困难,有的时睡时醒,无法进入沉睡阶段,还有的是容易惊醒,惊醒后难以在入睡。失眠的现象看似简单,但原因却很复杂,按照失眠的原因,可以把失眠划分成四类:
  1.情境性失眠,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生活情境的改变主要涉及一些造成个体心理压力的事件,如亲人去世、离婚,或者考试到来、面临重大人生抉择等。有的时候,若改变睡眠环境,也会造成失眠,这也属于情境性失眠。情境性失眠是一种暂时性失眠,当危机和压力消失或者逐渐适应新的情境时,个体就会逐渐恢复正常睡眠。
  2. 假性失眠,有些人经常对外宣称自己饱受失眠之哭,但其状态良好,神采奕奕,半点失眠的意思也没有,细问之下,原来他们每天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因此认为自己在“失眠”。这个就叫假性失眠。或者说这种失眠不是真实的,只是当事人在心理上有失眠感而已。是什么原因导致假性失眠的人产生这种失眠感呢?这主要是因为假性失眠的人没有意识到睡眠存在着个体差异,有人每天只睡6个小时即可,有人则非9小时不行。这些人按照睡眠的通常时间标准衡量自己的睡眠时间。由于自己的睡眠时间少于常人而产生了失眠感。同时,睡眠所需时间也随着年龄增长而有变化,中年人不需要像青年人那样多的睡眠,于是有些人因身体衰弱或因年老睡眠减少而产生睡眠不足的感觉,这也会导致假性失眠的出现。
  3.失律性失眠。我们知道人的生物节律,特别是日节律与睡眠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改变生活程序,而习惯性的生物钟又无法在短时间呢作出调节,自然影响睡眠,这种因为生活程序突然改变而形成的暂时性失眠,称为失律性失眠。如工厂里三班倒的工人,经常改变自己的日常活动习惯,也会出现这种失眠。
  4.药物性失眠。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精神幸奋,以致久久无法入睡,这是咖啡因在发挥作用,这种失眠称之为药物性失眠。药物性失眠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的失眠者习惯借助安眠药物来使自己入睡。结果长时间服用安眠药物,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形成了对药物的依赖,导致逐渐加大药量才可以入睡,如果不吃或者减少药量,就无法入睡。这也是药性失眠的一种。
  1.睡觉前喝了咖啡、茶或者可乐之类的饮料,常常导致幸奋,出现失眠现象。这种失眠属于什么失眠?(  D  )
  A.假性失眠B.情境性失眠     C.失率性失眠      D.药物性失眠
  2.以下不利于睡眠的是(D)
  A   睡房较暗  B.定时运动  C.每晚定时上床睡觉  D.临睡前运动
  3.睡眠中,做梦的时间基本上以 (C )为一个周期。
  A 60分钟    B80分钟    C90分钟    D120分钟
  4.梦呓、梦游和尿床等现象多发生在睡眠的哪一个阶段?(C)
  A轻睡期      B沉睡期     C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D过渡阶段
  5.梦属于哪种想象(  B)
  A.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 幻想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