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2015执业医师诊断学辅导:发热
发布时间:2011/6/7 18:42:46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发热临床过程与特点
  在临床上,发热的过程大致可分为3期,各期的临床症状有所差异。
  体温上升期:此期主要表现为皮肤苍白、干燥,畏寒或寒战,口唇发绀,自觉外界非常寒冷。
  高温持续期:是体温达高峰并保持于一定水平的时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速加强,头痛,烦躁和口渴等。此时可有小量出汗。
  体温下降期:由于机体的自卫作用,致热原已被清除,或因病人接受了解热药物治疗,体温调节中枢会使机体产热减少、散热增多,从而导致体温逐渐下降,达到正常水平。此期多有大量汗出。
  发热常见原因简介
  发热常见原因:感染性、非感染性,以感染性发热多见。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感染,均可引起发热。
  (2)非感染性发热:
  1)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大出血,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
  2)抗原-抗体反应:如风湿热、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等。
  3)内分泌与代谢障碍: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严重脱水等。
  4)皮肤散热减少:如慢性心力衰竭,广泛性皮炎,鱼鳞癣等。
  5)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也称中枢性发热,如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颅内压增高等。
  6)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感染后低热,夏季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发热发病机制
  发热的原因很多,发生机制比较复杂,但基本发病环节已比较清楚如下图。
  (1)致热源所致:致热源分为外源性致热源和内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如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真菌等微生物)及其产物,炎性渗出物,无菌性坏死组织,抗原抗体复合物等,其特点为不能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需通过内源性致热源发挥作用。能激活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内热源(EP)。
  内源性致热源:简称内热源(EP):由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所释放又称为白细胞致热源,如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等细胞因子,这是目前已明确的四种主要EP,其特点为可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定点上升,导致产热增加,散热减少,体温上升。
  (2)非致热源所致:见于①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②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③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