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报检员考点精讲:检疫性真菌病害-小麦矮腥黑穗病
发布时间:2011/6/9 18:52:26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小麦矮腥黑穗病 Wheat dwarf bunt
分布:是麦类黑穗病中危害最大、防治最难的一种病害,它于1847年及1860年先后发现于捷克和美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蔓延,目前已在欧洲、北美、南美、澳洲、亚洲、非洲等40多个国家发生。
寄主:禾本科5个族,18个属,65个种。主要栽培植物有冬小麦、大麦、黑麦,冰草属为天然发病的主要禾草寄主。
危害性:1962年美国减产68.7%,1972年西部7州,平均减产17%,损失1. 2亿Kg。菌瘿可存活10年以上。
症状:系统侵染性,表现为:病株特矮(1/3~1/2),分孽特多(>1倍),病穗特密,病粒特硬,有鱼腥臭味。
病原菌:Tilletia controversa J.G. Kühn, in Rabenhorst, Hedwigia 13: 188 (1874)
Position in classification: Tilletiaceae, Tilletiales, Exobasidiomycetidae, Ustilaginomycetes, Basidiomycota, Fungi
形态特征:冬孢子 ,冬孢子萌发。
生物学特征:冬孢子萌发-2~15(3~8)℃ ,弱光400~600lx,土壤含水量35~88%,萌发周期长>3个月。冬孢子内含有内源孢子萌发抑制剂。
生理分化:美国15小种,德国8个小种。
初侵染来源:土壤带菌,冬孢子可存活1年,菌瘿可存活3~10年。
传播:种子;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及下脚料;粪肥;雨水。
发病规律:侵染期长,12月~4月,1~2月是盛期,幼嫩分蘖处侵入,细胞间蔓延,50天到生长点,随寄主生长,菌丝进入穗原始体,到各个花器,破坏子房,形成冬孢子堆。长时间3~8 ℃低温利于侵染;冬麦区苗期日平均温度0~10 ℃达45d以上,即使没有雪覆盖也同样利于发病。
TCK的循环:
流行因素:大面积感病品种、足够菌源、冬季日均温0~10 ℃的日数》40d、稳定积雪70d以上,积雪厚度10cm以上。
国内适生区域:西北高原冬麦区和新疆、青藏高原晚播冬麦区极为适宜病害的发生,属高度危险区;江淮流域及华北、东北冬麦区基本适合病害发生,属危险区;西南高海拔地区有时也具备病菌入侵条件,也可能受害;春麦区不发病。
检验与检测:
1.直接检查:放大镜 菌瘿
2.洗涤检查:50g+100ml无菌水,振荡5min,10~15ml离心3min,定容,制片观察。
3.冬孢子鉴定:孢子形态鉴定(网脊高度、胶鞘厚度、网目径、孢子大小、不育细胞等)。
4.冬孢子自发荧光实验:TCK孢子于荧光显微镜下有自发荧光现象,而TCT孢子则无。
5.冬孢子萌发试验:5 ℃、17 ℃下,光照。矮腥孢子5 ℃下21d开始萌发, 17 ℃不萌发。
6.PCR技术:引物5`-TGACAACGGATCTCTTGGTT-3`、 5`- TCACCAACTCCAAGCAATCT-3 `,206bp处有特异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1.进口小麦和原粮必须进行检疫,病麦需除害处理
2.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130℃30min或120 ℃1h。
3.病区用40%五氯硝基苯,种子重量0.5%的药量拌种,并在播种沟内施药处理。或单用1%的药量拌种
4.重病地应轮作倒茬或改种春小麦。冬小麦晚播可减轻发病。
5.种植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