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报检员考点精讲:检疫性真菌病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发布时间:2011/6/9 18:52:58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Wheat karnal bunt
分布: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阿富汗、伊拉克、土耳其、黎巴嫩、叙利亚、原苏联、瑞典、美国、墨西哥、澳大利亚等。
寄主:小麦、硬粒小麦、六倍体小麦
危害及重要性:产量影响不大,对品质影响较大,3%面粉具臭味(三甲胺)。
症状:局部侵染性,部分黑穗病,麦粒的一部分被侵染,小穗顶端麦粒黑斑,颖片张开,主要侵染胚乳,一般不侵染胚,在种子腹面表皮下形成冬孢子堆,背面胚乳部分仍完好。
病原菌:Tilletia indica Mitra
异名:Neovossia indica
Position in classification: Tilletiaceae, Tilletiales, Exobasidiomycetidae, Ustilaginomycetes, Basidiomycota, Fungi
冬孢子:棕褐色,球形,近球形,22~49μm ,外壁棘状突起,1.5~5μm ;未成熟黄色,透明胶质鞘,成熟消失,外壁有尖形尾丝。不孕细胞球形,近球形,泪珠状,半透明,淡黄褐色,附着菌丝体残体,13~33μm 。
冬孢子萌发:4月以上休眠期,萌发产生10~190μm 先菌丝,上产生65~185个担孢子,长镰刀形,可不配对结合,而直接产生芽管,作侵染菌丝用。
初侵染来源:种子带菌,土壤带菌,秸秆和粪肥等带菌。冬孢子可存活5年。
传播:种子;运输工具、包装材料及下脚料;粪肥;雨水;也可气传。
生理分化:异宗配合,印度7个生理小种。
发生规律:
冬孢子萌发的适温15~22 ℃,扬花期先菌丝产生的担孢子随气流传播到麦穗上,产生次生担孢子,上生芽管,从颖片、外稃和内稃开张的气孔侵入。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该病流行与湿度正相关,与温度反相关。因此,扬花期遇多云、寡日照、细雨多雾的高湿天气适宜发病。
检验方法:
1.直接检查:根据病粒的特有症状鉴定
2.洗涤检验
3.发病轻的麦粒可用0.2%NaOH浸24h(18~25 ℃),吸去多余液体,实体显微镜下观察。乌黑发亮的种子有病,淡褐色无病。
4.PCR技术:
扩增引物为5’-CGTGTGAGCCATGCTACGACT-3’和5’-AACTTCCAAGGCGACCGTTT-3’,在743bp处有一特异性扩增带,其他近似种或相关种均未出现该扩增带。
检疫和防治:
1.严格检疫
2.高温灭菌:带菌小麦原粮必须集中在几个规定有条件的口岸加工灭菌处理。采用高温灭菌法,85℃,相对湿度80%,处理3min可以杀死孢子,处理5min可以杀死菌瘿。
3.农业措施:小麦与鹰嘴豆间作,适时早播,病轻。
4.化学防治:三唑类和苯并吡咯类拌种,喷洒药剂(萎锈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