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2015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笔记(26)
发布时间:2011/7/12 19:24:53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提插捻转的补泻:
  1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2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双手进针的种类:指切进针法,挟持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
  晕针表现及定义:是指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精神萎倦、四肢厥冷。
  拔罐方法几种:火罐法(闪火法、投火法、贴棉法、架火法、滴酒法),水罐法,抽气罐法
  灸法几类:直接灸、间接灸。
  瘢痕灸定义:又称化脓灸,施灸前先在施术部位上涂少量凡士林或大蒜溶液,增加黏附性和刺激作用,后放置艾炷,从上端点燃,烧近皮肤时患者有疼痛感,可用手在穴位四周拍打以减轻疼痛
  三棱针又称锋针;刺法4种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豹纹刺:(散刺法)是对病变局部周围进行点刺的一种方法
  隔蒜灸作用(不治呕):治疗肺结核、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疡等
  太乙神针,雷火神针属实按灸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背部:足太阳膀胱经距正中督脉线1、5寸,3寸。相互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八会穴: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四海;髓海、脑;气海、膻中;水谷之海、胃;十二经之海、冲脉;第一单元 经络系统的组成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手三阴经:太厥少。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
  奇经八脉: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
  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
  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
  阴阳蹻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

  十五络脉: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督脉的别络名长强,从长强分出,经背部向上散布于头部,左右别走足太阳经。
  脾之大络名大包,从大包分出后散布于胸胁部。
  十二经筋
  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足三阳经筋走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贲(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