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医师 >> 正文
2015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精华笔记(40)
发布时间:2011/7/12 19:48:54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按腹部:
  1)辨凉热①腹壁冷,喜暖,手按之抚者-虚寒证
  ②腹壁灼热,喜冷,勿按放者-实热证。
  2)辨疼痛①腹痛喜按者-虚证
  ②腹痛拒按者-实证
  ③按之局部灼热,痛不可思-内痈。
  3)辨腹胀①腹胀满,按充实,有压痛,叩之重浊-实满。
  ②腹膨满,按之不实,无压痛,叩之作空声-气胀,属虚满。
  ③腹部高度胀大,如鼓之状-膨胀。
  4)辨痞满:(自觉心下或胃脘部痞寒不适,胀满症状)
  ①按之柔软,无压痛-虚证
  ②按之较硬,抵抗感、压痛-实证
  ③脘部按之有形胀痛,推之漉漉有声-冒中有水饮。
  5)辨积聚(腹内结块)
  ①痛有定处,按之有形而不移者-积、属血分
  ②痛无定处,按之无形而聚散不定-聚,属气分。
  6)辨结胸①胃脘胀闷,按之则痛-小结胸
  ②胸骨腹硬满疼痛且拒按者-大结胸。
  7)①左少腹作痛,按之累累有硬块者-肠中有宿类
  ②右少腹作痛,按之疼痛,有包块应手者-肠痈。
  3、按手足
  1)①手足俱冷-阳虚阴盛,属寒;手足俱热-阳盛或阴虚,属热
  (注意:内热炽盛,而阳郁于里不能外达的四肢厥冷,却是寒热实证)。
  ②手足的背部较热-外感发热;手足较热-内伤发热
  ③额上热手心热-表热;手心热额上热-里热。
  2)儿科:①小儿指尖冷-惊厥
  ②中指独热-外感风寒
  ③中指指尖独冷-麻痘将发之象。
  3)阳虚之证,四肢犹温-阳气尚存,尚可治疗,若四肢厥冷-亡阳之证。
  四、望小儿指纹(3岁以内小儿,代替脉诊一种辅助诊断方法)
  1、指纹:即食指内侧络脉-手太阴之脉分支而来。
  2、诊察:医生以食中两指夹住小儿指端从命关向风关轻轻推按,指纹容易显露。
  3、风关:食指第一节。
  气关:食指第二节。
  命关:食指第三节。
  4、正常:色泽浅红,红黄粗兼,隐隐可见。
  5、病理:①浮沉分表里②红紫辨寒热③淡滞定虚实④三关测轻重。
  舌诊总结
  色:淡红常表白虚寒,红绛热证青紫瘀。
  形:舌形荣枯吉凶辨,老嫩虚实胖瘦证。点剌热证脏腑候,裂纹血虚与伤津。
  态:痿软阴虚气血虚,强硬热盛痰动风,歪斜肝风颤动风,吐弄内风短缩危。
  质:厚薄进退润燥津,腐腻湿积剥脱虚。真假胃气偏全证。
  小儿舌:白主表证黄里实,灰黑里实危重候。
  脉诊:
  指力:轻举重按委求寻,动静结合候五十,
  正常脉:三部缓浮大疾除,不长不短应中各和,
  鉴别:一比类脉:1、脉位相似:1)脉位浅:洪、浮、濡、散、芤、革
  2)脉位浮:沉、伏、牢、弱。
  2、脉数相似:1)脉率快:数、疾2)脉率慢:迟、缓
  3)律不齐:促、结、代、涩。
  3、脉形相似:1)脉宽大:大、洪、芤。2)脉细小:细、微、濡、弱3)脉体长:长、弦
  4)脉体短:短、动。5)脉紧张:弦、革、紧、牢。
  4、脉势相似:1)脉动:濡、弱、软。2)脉有力:实、洪。
  二、对举脉:1、脉位:浮、沉。2、脉数:迟、数。3、脉形:滑涩、洪细、紧缓、长短。
  4、脉势对举:虚实、微伏。
  脉象主病:浮主表证洪热盛,濡虚湿证散脏绝。芤主失血与伤阴,革为亡血失精漏。沉里伏厥邪痛闭,弱虚牢疝寒积症。迟寒缓脉脾虚湿。涩瘀气滞结痰淤。数热疾竭元气脱,促热淤积动痛惊,虚虚细湿劳损虚,微主暴脱阴阳虚,代痛损伤脏气衰,短与气郁与气损,实实滑实痰实热,弦痛痰饮肝胆病,紧寒痛证与宿食,长主热证阳有余,大脉健康与病进。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