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阴阳偏衰
指人体阴或阳亏虚不足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实际上包括了精气血津液的不足和功能的减退。同时亦包括了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减退和失调。其病机表现特点是“阳虚则阴盛”,“阳虚则寒”;“阴虚则阳亢”,“阴虚则热”。可见虚寒、虚热病证。
1-阳偏衰
概念:即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减缓,产热不足的病理状态。
特点:阳虚病机特点,多表现为机体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气相对亢盛的虚寒证。
形成: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
表现:一般以脾肾阳虚为主,尤以肾阳虚衰(命火不足)最为重要。阳虚则寒,可见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huang白,舌淡脉迟等寒象;亦可见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脉微细等虚象。同时,由于阳虚气化无力,阳不化阴,津液代谢障碍或减退,可形成水液贮留等水肿病证
表现:气逆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脏腑。在肺,则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气喘;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呃逆,嗳气;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而胀,面红目赤而易怒;若肝气暴张,肝气上逆,血随气逆,则可发作咯血、吐血,甚则壅遏清窍而发作昏厥。因虚而气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虚而不纳气,均可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亦可导致胃气上逆。
4.气陷
概念:指在气虚病变基础上发生的,以气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过,气的升举无力而下陷为特征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气虚病变发展而来,尤与脾气虚关系最为密切。若素体虚弱,或病久耗伤,以致脾气虚损,清阳不升,或中气下陷所致。
表现:主要表现为“上气不足”与“中气下陷”两方面。上气不足,指脾气虚损,升清无力,水谷精微不能上输头目,头目失养,则可见头晕眼花,耳鸣,疲倦乏力等症。中气下陷,则指脾气虚损,升举无力,气机趋下,降多升少,脏腑组织维系无力,位置下移,可形成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病证。脾气虚陷,运化失职,清浊升降失调,则可并见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等症。
5.气闭
概念:指气机闭阻,外出严重障碍,以致清窍闭塞,出现昏厥等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情志刺激,或外邪、痰浊等闭塞气道,使气不得外出,以致清窍被蒙所致。
表现:临床所见有闭厥、气厥、痛厥、痰厥等分别。其发病急骤,以突然昏厥、不省人事为特点。并伴有其他相应症状。
6.气脱
概念:即气不内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机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形成:多由正不敌邪,或久病消耗而衰竭,以致气不内守而脱失;或大出血、大汗出等气随血脱或气随津泄等所致。
表现:可见面色苍白,汗出不止,目闭口开,全身瘫软,手撒,二便失禁,脉微欲绝重虚大无根等症。
|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