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综合辅导:中药制剂稳定性试验方法
发布时间:2011/8/13 19:47:07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留样观察法
将药剂样品贮存在室温中,定期检测,观察其外观(包括:色泽变化、澄明度变化等),进行质量检查(包括:定性鉴别、含量测定、pH检测、杂质检查、卫生检测等),了解贮存过程中的变化。如果将药剂分别贮存在3℃~5℃、20℃~25℃和33℃~37℃的恒温条件下,又分为光照组和避光两组,进行对比观察和检测,则结果更有说服力。将所得结果逐项记录、比较、分析和总结,就可确定该药剂的有效期。此法的优点:①其结果符合生产与贮存的实际,真实可靠。②简便易行。而缺点是:①观察时间太长,效率低。②不易找出影响稳定性的因素,不利及时改进产品质量。
比较试验法
按不同处方和制备工艺,制成同一剂型,在同一贮存条件下,进行留样观察,并比较其疗效、毒副作用和稳定性,最终选出最佳处方和工艺,确保质量及稳定性。
经验法
美国FDA曾提出:“药品可在温度37℃~40℃和相对湿度75%条件下,保存3个月,效价仍在所要求的范围内,则有效期暂时定为2年。”国内也有厂家将青霉素G规定在37℃,相对湿度100%情况下,保存3个月,效价仍在所要求范围内,则有效期定为3年。
化学动力法
采用化学动力学法研究药物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反应速度常数,推测出药物在常温贮存(一般指15℃~25℃)的有效期。此法可较快地预测药物有效期,并能掌握某些药物分解反应的一些规律。
药物的化学反应常分为:零级、一级、二级反应。其中以一级反应较为常见。所谓一级反应系指反应速度与反应物浓度一次方成正比的反应。求药物常温下有效期通常按一级反应来测算。
1 药物半衰期的意义和求法
药物半衰期系指药物在特定温度下其效价(或有效含量)下降一半所需时间,符号t1/2。
求t1/2的基本公式:t1/2=0.693/K
式中:K为特定温度下的反应速度常数。如特定温度为25℃,则可视为25℃时的反应速度常数。K值愈小,t1/2愈大,药物稳定性愈好。这里是指药物降解反应,药物含量随时间推移而愈来愈少,故K的单位往往以负值表示,如K=0.0958小时-1
举例:已知某药物是一级反应分解,其在25℃下的K值为0.00077,求该药物在25℃时的t1/2是多少?
答:公式:t1/2=0.693/K=0.693/0.00077天-1=900天。
该药物的半衰期为900天。 [NextPage] 2 如何求算常温下(25℃)的药物有效期
药剂成品往往写明“本品主药含量为标示量的±10%为合格”,也就是说,把主药含量的标示量作为100%,凡主药含量在110%~90%之间均视为合格。高于110%或低于90%均为不合格;通常,只有配制操作失误情况下才会出现超过高限的可能性;而药剂制成后在贮存过程中,只会逐步降解或失活,主药含量随时间的推移而慢慢降低的,当主药含量降至原标示量的90%以下,就视为不合格了,因此,所谓有效期就是指在25℃对主药含量从原标示量100%降至90%所经历的时间,常用符号为t0.9。
求t0.9的公式:t0.9=0.105/K
式中:K的意义同上。只要知道药物K值,就可求出t0.9。K值愈小,即药物降解速度愈慢,t0.9值就愈大,即药物有效期愈长,说明药物愈稳定。
举例:已知某药物为一级分解反应,其K值为0.000144,求算出该药物的有效期。
答:可代入公式:t0.9=0.105/K=0.105/0.000144天-1=722.2天。
可把该药物的有效期定2年。
3 一级分解速度常数K值的查找和求算方法
任何一种药物在特定温度条件下,如在室温25℃下,其一级分解速度K值是不变的。可从参考书或有关资料中查找到,直接代入求算t1/2或t0.9的公式中。
另外,也可采用下列公式求算:
K=(2.303×logC0/C)/t
式中:K为药物一级分解速度常数。
t为在25℃下贮存的时间,也就是药剂制成后放在25℃条件下,直到再次检测主药含量时止,所经历的时间。
C0为药剂制备时主药的原含量。
C为药剂经t时间贮存后,再次检测所得主药实际含量。
举例:某药剂属一级分解反应,制备主药的原含量为40mg/mL,在25℃条件、贮存30天后,再次检测所得的主药实际含量为30mg/mL,试求其K值、t1/2值和t0.9值。
答:从题中已知:C0=40mg/mL,C=30mg/mL,t=30天。
(1)求K值,用公式K=(2.303×logC0/C)/t
代入:K=(2.303×log40/30)/30=0.0096天-1
(2)求t1/2值,用公式t1/2=0.693/K
代入:t1/2=0.693/0.0096天-1=72.1375天
(3)求t0.9值用公式t0.9=0.105/K
t0.9=0.105/0.0096天-1=10.937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