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执业药师 >> 正文
执业中药师考试辅导:茯苓的鉴别
发布时间:2011/9/24 20:45:42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admin
  【性状鉴别】
  茯 苓
  ① 茯苓个呈类球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
  ② 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隆起的皱纹。
  ③ 体重,质坚实,不易破裂,断面不平,呈颗粒状,现棱角,有的具裂隙或中间抱有松根。
  ④ 断面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
  ⑤ 无臭,味淡,嚼之粘牙。
  以体重坚实、外皮色棕褐、皮纹细、无裂隙、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者为佳。
  茯苓皮
  为削下的茯苓外皮,多为长条形,形状大小不一。外面棕褐色至黑褐色,内面白色或淡棕色,体软质松,略具弹性。
  茯苓块
  为去皮后切制的茯苓,呈方形或长方形块片状,白色,淡红色或淡棕色。
  茯 神
  呈方块状,附有切断的一块茯神木,质坚实,色白。
  【显微鉴别】
  粉末:灰白色。
  ① 用水装片,可见无色不规则颗粒状团块或末端钝圆的分枝状团块。
  ② 用5%氢氧化钾液装片,团块溶化露出菌丝。菌丝细长,稍弯曲,有分枝,无色或带棕色(外层菌丝),直径3μm~8μm,稀至16μm,横壁偶可察见。
  ③ 粉末加α-萘酚及浓硫酸,团块物即溶解,可显橙红色至深红色。
  ④ 本品不含淀粉粒及草酸钙晶体。
  【成分】
  菌核含β-茯苓聚糖(β-pachyman),含量最高可达75%。并含多种四环三萜酸类化合物:茯苓酸(pachymic acid)、齿孔酸(ebricoic acid)、块苓酸(tumulosic acid)、松苓酸(pinicolic acid)等。此外,尚含有麦角甾醇、胆碱、腺嘌呤、卵磷脂、蛋白质、脂肪、组氨酸、β-茯苓聚糖分解酶、蛋白酶等。
  茯苓聚糖对抗肿瘤无活性;若切断其支链,成为单纯的β-(1→3)葡萄糖聚糖,称为茯苓次聚糖(pachymaran),对抗肿瘤则显活性。
  最近报道,从茯苓菌核中分离出两种羊毛甾烷三萜类化合物:去氢茯苓酸等。
  【理化鉴别】
  ① 取粉末1g,加丙酮10ml,水浴上边加热边振摇,10分钟后,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1ml冰醋酸溶解,再加硫酸1滴,显淡红色,后变淡褐色。(检查麦角甾醇)
  ② 取茯苓片或粉末少许,加碘化钾碘试液数滴,显深红色。(检查多糖)
  ③ 取茯苓粉末0.1g于试管中,加水5ml,煮沸,加碘试液3滴,得黄色溶液,应不显蓝色或紫红色。(检查淀粉及糊精)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