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CDE [NextPage]
五、乳剂的变化
乳剂为热力学不稳定的非均匀相分散体系,其不稳定的表现为:
1.分层:(又称乳析):指乳剂放置后出现分散相粒子上浮或下沉现象。又称乳析,分层的乳剂经振摇可重新分散。主要由内外相密度差引起。
2.絮凝:乳剂中的乳滴(分散相)发生可逆的(可以复原的)聚集称为絮凝。发生絮凝的条件是:乳滴的电荷减少,ζ电位降低,乳滴产生聚集而絮凝。乳剂中电解质及离子型乳化剂的存在是产生絮凝主要原因,同时与乳剂的黏度、相体积比及流变性有密切关系。处于絮凝状态的乳剂,有利于乳剂的稳定。
3.转相:即O/W变为W/O或反之,乳剂由于某些条件的变化而改变乳剂的类型称为转相。转相主要由乳化剂性质的改变或添加了相反类型乳化剂引起,
当两种性质相反的乳化剂的量接近相等时,容易发生转相,转相时两种乳化剂的量比为转相临界点。在转相临界点上乳剂不属于任何类型,处于不稳定状态,随时转向某种乳剂类型。
4.合并与破坏
乳化膜破坏导致乳滴变大,称为合并,进而产生油、水分离的现象,为乳剂的破坏。影响乳剂稳定性的最主要因素是形成乳化膜的乳化剂的性质。受外界因素及微生物的影响使油相或乳化剂变质,引起乳剂的破坏与酸败。通常制备乳剂时应加入抗氧剂与防腐剂。
经典真题
A.Zeta电位降低
B.分散相与连续相存在密度差
C.微生物及光、热、空气等作用
D.乳化剂失去乳化作用
E.乳化剂类型改变
1.分层 B
2.转相 E
3.酸败 C
4.絮凝 A
5.破裂 D
六、乳剂的质量评定
(一)乳剂粒径大小的测定
1.乳剂粒径大小是评价其质量的重要指标,不同用途的乳剂对粒径的要求不同,静脉注射乳剂的粒径应在0.5μm以下。测定方法有:
显微镜测定法(测定粒子不得少于600个);库尔特计数器测定法,激光散射光谱法(PCS法,粒径范围:0.01~2μm);透射电镜法(TEM法,粒径范围:0.01~20μm),可观察形态。
2.稳定性评价用粒径变化作指标
(二)分层现象的观察
分层过程的快慢是衡量乳剂稳定性的重要指标。离心加速分层做法:
(1)半径为10cm的离心机 4000r/min 离15 min,不分层视为稳定
(2)半径为10cm的离心管 3750 r/min 离5小时,相当1年离心效果。
(3)乳剂于5℃、35℃下,12小时改变1次,共12天进行考察。
(三)乳滴合并速度的测定
乳滴合并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lgN = lgN0 –kt/2.303
(四)稳定常数的测定
稳定常数Ke =(A0–A)/A×100%
Ke为稳定常数,Ke越小,乳剂越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