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药物动力学模型识别
1.根据图形判断:以lgC对t作图为直线者是单室模型。
2.残差平方和判断法:残差平方和是实测值与所拟合方程的理论值之差的平方和。
即 为按方程拟合的各时间点的理论值,残差平方和小的拟合的隔室模型更为合理。
3.拟合度判别法
拟合度r2 越大说明选择的房室模型越合理。
4.AIC判断法
AIC是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用于判断线性动力学模型的较好方法
定义式:AIC=N×ln(Re)+2P
式中N:为试验点数 P:参数的数目; Re:权重残差平3方和,P和Re的计算公式:
式中Wi为权重因子(或权重系数);静注给药P=2n(n是隔室数);血管外给药P=2n+2;权重因子Wi通常取实测浓度的倒数或其平方的倒数,若高浓度时准确性高,Wi则取1。权重系数相同时,AIC越小,说明拟合越好。
5.F检验
目前我国用于药物动力学参数计算程序为3P87~3P97。
在线作业
关于半衰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缩短
B. 随血药浓度的下降而延长
C. 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 , 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
D. 在任何剂量下固定不变
E. 与病理状况无关
答案:C
解析:半衰期是指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药物半衰期与消除速度常数之间的关系为t1/2=0.693/K,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固定不变,与血药浓度高低无关。一般正常人的半衰期基本相似,如果有改变,表明该个体的消除器官功能有变化。
AC=Coe –Kt
B lg(X u∞-Xu)=(-K/2.303)t+lgX u∞
CC=K0(1-e-Kt)/VK
DlgC'=(-K/2.303)t'+lg[K0(1- e-Kt )/VK]
EC=KaFX0 (e-Kt-e-Kat)/ [V(Ka-K)]
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 A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达稳态前停止滴注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D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E
单室模型静脉滴注给药血药浓度时间关系式是C
1.某药静脉滴注4个半衰期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
A 50%
B 75%
C 88%
D 94%
E 97%
答案:D
解析:静脉滴注给药方式中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分数fss为t时间内血药浓度与稳态血药浓度的比值。fss=C/ Css=1- e-Kt。式中的K和t分别用0.693/t1/2和nt1/2代替得fss=1-e-0.693n当t为3个半衰期时,即n=3,代入上式得fss=88%。或如此记忆:静脉滴注一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稳态血药浓度的1-(1/2)1;2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稳态血药浓度的1-(1/2)2;3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稳态血药浓度的1-(1/2)3……;8个半衰期,血药浓度达稳态血药浓度的1-(1/2)8。 [NextPage]
2.欲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稳定,可采取的给药方式是
A单次静脉注射给药
B单次口服给药
C 多次静脉注射给药
D 多次口服给药
E 首先静脉注射一个负荷剂量,然后恒速静脉滴注
答案:E
解析:欲使血药浓度达到稳态的90%~99%需要3.32~6.64个半衰期,对于半衰期长的药物单独静脉滴注给药时其效可能过慢。为了克服此缺点,通常是先静脉注射一个较大的剂量,使血药浓度立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然后再恒速静脉滴注,维持稳态血药浓度。
4.生物利用度试验中受试者例数为
A 6~8
B 8~12
C 12~18
D 18~24
E 24~30
答案:D
解析:为了保证结果具有统计意义,受试者必须有足够的例数,要求至少18~24例。
5.平均滞留时间是
A.FRel= AUC试验/Xo(试验)
————————×100%
AUC参比/Xo(参比)
B.FAb= AUCpo/Xo(po)
—————×100%
AUCiv/Xo(iv)
C.Lg100[1-(Xa)t/(Xa)∞]=-Kat/2.303+lg100
D.MRT=AUMC/AUC
E.CL=FX0/AUC
答案:D
解析:平均滞留时间是药物通过机体所需要的时间,为一阶矩,用MRT表示,其计算公式是D。Wanger-Nelson法(待吸收百分数对时间作图法)可以来计算吸收速度常数,其计算公式是C。生物利用度是指制剂中的药物进入体循环的相对数量和相对速度,包括相对生物利用度,公式是A;绝对生物利用度,公式是B。CL是指清除率,即机体在单位时间内清除掉相当于多少体积的流经血液中的药物,其表达公式为CL=(-dX/dt)/C=KV或用CL=FX0/AUC表示。
6.尿药数据处理方法有
A. 速度法
B.Michaelis-Menten法
C.亏量法
D.残数法
E.Wagner-Nelson 法
答案:AC
解析:残数法是药动学中求算参数的重要方法,可以用来计算吸收速度常数等。Michaelis-Menten法是描述非线性药物动力学的方程。Wagner-Nelson 法也可以用来计算吸收速度常数,该方法与药物吸收的模型无关。 [NextPage]
1.生物利用度试验中 , 一个完整的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应包括
A. 吸收相
B. 平衡相
c.代谢相
D. 排泄相
E. 消除相
答案:ABE
3.静脉滴注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速度与下列何因素有关
A.Ka
B.K
C.Cl
D.tl/2
E.ko
答案:BD
解析:从静脉滴注开始至达稳态血药浓度所需的时间长短决定于药物消除速度常数
K值大小或生物半衰期的长短。
A. C=VKT(X0)
B. C=VKT(FX0)
C. X*0=X0/(1-e-kr)
D.X*0=CssV
E.X=X0e-k
1.单室模型静脉注射给药,体内药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式【E】
2.单室模型多剂量静脉注射给药,首剂量与维持量的关系式【C】
3.单室模型静脉滴注和静脉注射联合用药,首剂量(负荷剂量)的计算公式【D】
缓释、控释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试验方案设计叙述正确的有
A. 须进行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
B. 无须进行单剂量、双周期交叉试验
C. 须进行多剂量、双周期稳态研究
D. 无须进行多剂量、双周期稳态研究
E. 至少要测量连续 3 天的血浓度
答案:ACE
A Xc
B Xp
C κ10
D κ12
E Κ21
1 从中央室消除的速度常数
2 由周边室向中央室的室间转运速度常数
3 中央室向周边室的室间转运速度常数
4 中央室的药物量
正确答案:CEDA [NextPage]
在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中与给药剂量无关的参数有
A Xu
B Κa
C t1/2
D Cmax
E tmax
正确答案:BCE
Xu原型药物从尿中排泄量与给药剂量有关;Κa为单室模型单剂量血管外给药一级吸收速度常数,t1/2是半衰期,通常情况药物有固定的半衰期,tmax是达峰时间,由Κa,K决定,与给药剂量无关。Cmax是血药峰浓度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拟定给药方案的设计时,要调整剂量主要调节以下哪一项
A (C∞)max和(C∞)min
B t1/2和K
C V和C1
D X0和τ
E 以上都可以
正确答案:D
K是消除速度常数,t1/2通常药物有固定值,即是常数。V是表观分布容积,C1是清除率,是消除速度常数与分布容积的乘积。
在多剂量给药时每次剂量X0,给药间隔时间τ,要调整剂量主要调节这两个参数
非线性药物动力学中两个最基本而重要的参数是哪一项
A t1/2和K
B V和C1
C Tm和Cm
D Km和Vm
E K12和K21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