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建筑 >> 造价工程师 >> 正文
2015年造价工程师考试(土建)知识点精选(8)
发布时间:2011/9/9 9:35:17 来源:城市学习网 编辑:ziteng

  地基与基础

  (一)地基与基础的关系

  基础是建筑物的地下部分,是墙、柱等上部结构的地下的延伸,是建筑物的一个组成部分,承受建筑物的全部荷载,并将其传给地基。地基是指基础以下的土层,承受由基础传来的建筑物的荷载,地基不是建筑物的组成部分。

  (二)地基分类

  地基分为天然地基和人工地基两大类。天然地基是指天然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不需经过人工加固便可作为建筑的承载层,如岩土、砂土、黏土等。人丁地基是指天然土层的承载力不能满足荷载要求,经过人工处理的土层。

  人工地基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压实法、换土法、化学处理法、打桩法等。天然地基施工简单、造价较低,而人工地基比天然地基施工复杂,造价也高。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天然地基。

  (1)压实法:地基土是由土壤颗粒、水、空气三部分组成。当土壤中水及空气含量过大时,土壤的承载力就低,且压缩变形量也大。含水量大、密实性差的地基土,可预先人工加压,排出一定量的空气和水,使土壤板结,提高地基土的承载力。这种方法不消耗建筑材料,较为经济,但作业效率低。

  (2)换土法:当地基的上表层部分为承载能力低的软弱土(如淤泥、杂土)时,可将软弱土层全部挖走,换成坚硬土(或垫上砂、碎石,或垫上按一定比较配制的砂石混合体),这种方法称为换土法。这种方法处理的地基强度高,见效快,但成本较大。

  (3)化学处理法:对局部地基强度不足的在建建筑物或已建建筑物,可以采用注入化学物质,促使土壤板结,提高地基承载力。

  (4)打桩法,是将钢筋混凝土桩打入或灌注入土中,由桩和桩问土层一起组成复合地基,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常见的桩基有:钻孔桩、振动桩、爆扩桩等。

  (三)基础类型

  基础的类型与建筑物上部结构形式、荷载大小、地基的承载能力、地基上的地质、水文情况、材料性能等因素有关。

  基础按受力特点及材料性能可分为刚性基础和柔性基础;按构造的方式可分为条形基础、独立基础、片筏基础、箱形基础等。

  1.按材料及受力特点分类

  (1)刚性基础。刚性基础所用的材料如砖、石、混凝土等,它们的抗压强度较高,但抗拉及抗剪强度偏低。用此类材料建造的基础,应保证其基底只受压,不受拉。由于受地耐力的影响,基底应比基顶墙(柱)宽些。根据材料受力的特点,不同材料构成的基础,其传递压力的角度也不相同。刚性基础上压力分角。称为刚性角。在设计中,应尽力使基础大放脚与基础材料的刚性角相一致,以确保基础底面不产生拉应力,最大限度地节约基础材料。受刚性角限制的基础称为刚性基础。构造上通过限制刚性基础宽高比来满足刚性角的要求。

  ①砖基础。砖基础具有就地取材、价格较低、设施简便的特点,在干燥和温暖的地区应用很广。砖基础的削面为阶梯形,称为放脚。每一阶梯挑出的长度为砖长的1/4(即60mm)为保证基础外挑部分在基底反力作用下不至发牛破坏,大放脚的砌法有两皮一收和二一间隔收两种。两皮一收是每砌两皮砖,收进1/4砖长;二一间隔收是砌两皮砖,收进1/4砖长,冉砌一皮砖,收进1/4砖长,如此反复。在相同底宽的情况下,二一间隔收可减少基础高度,但为了保证基础的强度,底层需要用两皮一收砌筑。由于砖基础的强度及抗冻性较差,因此对砂浆与砖的强度等级,根据地区的潮湿程度和寒冷程度有不同的要求。

  ②灰土基础。灰土基础即灰土垫层,是由石灰或粉煤灰与黏土加适量的水拌和经夯实而成的。灰土与土的体积比为2:8或3:7.灰土每层需铺22~25cm,夯层15cm为一步。三层以下建筑灰土可做二步,三层以上建筑呵做三步。由于灰土基础抗冻、耐水性能差,所以灰土基础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并与其他材料基础共用,充当基础垫层。

  ③三合土基础。三合土基础是由石灰、砂、骨料(碎石或碎砖)按体积比1:2:4或1:3:6加水拌和夯实而成,每层虚铺22cm,夯至15cm.三合土基础宽不应小于600mm,高不小于300mm,三合十基础一般多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四层以下的民用建筑工程中。

  ④毛石基础。毛石基础是由强度较高而未风化的毛石和砂浆砌筑而成。具有抗压强度高、抗冻、耐水、经济等特点。毛石基础的断面尺寸多为阶梯形,并常与砖基础共用,用作砖基础的底层。为了保证锁结力,每—阶梯宜用3排或3排以上的毛石砌筑。由于毛石尺寸较大,毛石基础的宽度及台阶高度不应小于400mm.

  ⑤混凝土基础。混凝土基础具有坚固、耐久、刚性角大,可根据需要任意改变形状的特点。常用于地下水位高,受冰冻影响的建筑物。混凝土基础台阶宽高比为1:1~1:1.5,实际使用时可把基础断面做成锥形或阶梯形。

  ⑥毛石混凝土基础。在上述混凝土基础中加人粒径不超过300mm的毛石,且毛石体积不超过总体积的30%,称为毛石混凝土基础。毛石混凝土基础阶梯高度一般不得小于300mm.混凝土墓础水泥用量较大,造价也比砖、石基础高。如基础体积较大,为了节约混凝土用量,在浇灌混凝土时,可掺人毛石,做成毛石混凝土基础。

  (2)柔性基础。鉴于刚性基础受其刚性角的限制,要想获得较大的基底宽度,相应的基础埋深也应加大,这显然会增加材料消耗和挖方量,也会影响施工工期。在混凝土基础底部配置受力钢筋,利用钢筋抗拉,这样基础可以承受弯矩,也就不受刚性角的限制,所以钢筋混凝土基础也称为柔性基础。在相同条件下。采用钢筋混凝土基础比混凝土基础可节省大量的混凝土材料和挖土工程量.

  钢筋混凝土基础断面可做成锥形,最薄处高度不小于200mm;也可做成阶梯形,每踏步高300~500mm.通常情况下,钢筋混凝土基础下面设有素混凝土垫层,厚度100mm左右;无垫层时,钢筋保护层为70mm,以保护受力钢筋不受锈蚀。 [NextPage] 

  2.按基础构造形式分类

  (1)独立基础(单独基础)

  ①柱下单独基础。单独基础是柱子基础的主要类型。它所用材料根据柱的材料和荷载大小而定,常采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

  现浇柱下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截面可做成阶梯形或锥形,预制柱下的基础一般做成杯形基础,等柱子插入杯口后,将柱子临时支撑,然后用细石混凝土将柱周围的缝隙填实。

  ②墙下单独基础。墙下单独基础是当上层土质松软,而在不深处有较好的土层时,为了节约基础材料和减少开挖土方量而采用的一种基础形式。砖墙砌在单独基础上边的钢筋混凝土地梁上,地梁的跨度一般为3~5m.

  (2)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大于其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按上部结构形式,可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

  ①墙下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是承重墙基础的主要形式,常用砖、毛砖、三合土或灰土建造。当上部结构荷载较大而土质较差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一般做成无肋式;如地基在水平方向上压缩性不均匀,为了增加基础的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也可做成肋式的条形基础。

  ②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当地基软弱而荷载较大时,采用柱下单独基础,底面积必然很大,因而互相接近。为增强基础的整体性并方便施工,节约造价,可将同一排的柱基础连通做成钢筋混凝上条形基础。

  (3)柱下十字交叉基础。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如土质软弱,为了增强基础的整体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可以沿柱网纵横方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形成十字交叉基础。

  (4)片筏基础。如地基基础软弱而荷载又很大,采用十字基础仍不能满足要求或相邻

  基槽距离很小时,可用钢筋混凝土做成混凝土的片筏基础。按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类。平板式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底板上做梁,柱子支承在梁上;另一类是将梁放在底板的下方,底板上面平整,可作建筑物底层底面。

  (5)箱形基础。为了使基础具有更大刚度,大大减少建筑物的相对弯矩,可将基础做成由顶板、底板及若干纵横隔墙组成的箱形基础,它是片筏基础的进一步发展。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减少了基础底面的附加应力,因而适用于地基软弱土层厚、荷载大和建筑面积不太大的一些重要建筑物。目前高层建筑中多采用箱形基础。

  以上是常见基础的几种基本形式,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基础形式,如壳体基础、圆板、圆环基础等。 [NextPage]

  2.按基础构造形式分类

  (1)独立基础(单独基础)

  ①柱下单独基础。单独基础是柱子基础的主要类型。它所用材料根据柱的材料和荷载大小而定,常采用砖、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等。

  现浇柱下钢筋混凝土基础的截面可做成阶梯形或锥形,预制柱下的基础一般做成杯形基础,等柱子插入杯口后,将柱子临时支撑,然后用细石混凝土将柱周围的缝隙填实。

  ②墙下单独基础。墙下单独基础是当上层土质松软,而在不深处有较好的土层时,为了节约基础材料和减少开挖土方量而采用的一种基础形式。砖墙砌在单独基础上边的钢筋混凝土地梁上,地梁的跨度一般为3~5m.

  (2)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是指基础长度远大于其宽度的一种基础形式。按上部结构形式,可分为墙下条形基础和柱下条形基础。

  ①墙下条形基础。条形基础是承重墙基础的主要形式,常用砖、毛砖、三合土或灰土建造。当上部结构荷载较大而土质较差时,可采用钢筋混凝土建造,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一般做成无肋式;如地基在水平方向上压缩性不均匀,为了增加基础的整体性,减少不均匀沉降,也可做成肋式的条形基础。

  ②柱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当地基软弱而荷载较大时,采用柱下单独基础,底面积必然很大,因而互相接近。为增强基础的整体性并方便施工,节约造价,可将同一排的柱基础连通做成钢筋混凝上条形基础。

  (3)柱下十字交叉基础。荷载较大的高层建筑,如土质软弱,为了增强基础的整体刚度,减少不均匀沉降,可以沿柱网纵横方向设置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形成十字交叉基础。

  (4)片筏基础。如地基基础软弱而荷载又很大,采用十字基础仍不能满足要求或相邻

  基槽距离很小时,可用钢筋混凝土做成混凝土的片筏基础。按构造不同可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类。平板式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底板上做梁,柱子支承在梁上;另一类是将梁放在底板的下方,底板上面平整,可作建筑物底层底面。

  (5)箱形基础。为了使基础具有更大刚度,大大减少建筑物的相对弯矩,可将基础做成由顶板、底板及若干纵横隔墙组成的箱形基础,它是片筏基础的进一步发展。一般都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减少了基础底面的附加应力,因而适用于地基软弱土层厚、荷载大和建筑面积不太大的一些重要建筑物。目前高层建筑中多采用箱形基础。

  以上是常见基础的几种基本形式,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基础形式,如壳体基础、圆板、圆环基础等。 [NextPage]

  (四)基础埋深

  从室外设计地面至基础底面的垂直距离称为基础的埋深。建筑物上部荷载的大小,地基土质的好坏,地下水位的高低,土壤冰冻的深度以及新旧建筑物的相邻交接等,都影响基础的埋深。埋深大于4m的称为深基础,小于等于4m的称为浅基础。为了保证基础安全,同时减少基础的尺寸,要尽量把基础放在良好的土层上。但基础埋置过深,不但施丁不便,且会提高基础造价,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各选择一个合理的埋置深度。原则是在保证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尽量浅埋,但不应浅于0.5m;在靠近地表的土体,一般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性质不稳定,且又是生物活动、生长的场所,故一般不宜作为地基的持力层。基础顶面应低于设计地面100mm以上,避免基础外露,遭受外界的破坏。

  (五)地下室防潮与防水构造

  在建筑物底层以下的房间叫地下室。

  1.地下室分类

  按功能可把地下室分为普通地下室和人防地下室两种;按形式可把地下室分为全地下室和半地下室两种;按材料可把地下室分为砖混结构地下室和混凝土结构地下室。

  2.地下室防潮

  当地下室地坪位于常年地下水位以上时,地下室需做防潮处理。对于砖墙,其构造要求是:墙体必须采用水泥砂浆砌筑,灰缝要饱满;在墙外侧设垂直防潮层,其具体做法是在墙体外表面先抹一层20mm厚的水泥砂浆找平层,再涂一道冷底子油和两道热沥青,然后在防潮层外侧回填低渗透土壤,并逐层夯实。土层宽500mm左右,以防地面雨水或其他地表水的影响。

  另外,地下室的所有墙体都必须设两道水平防潮层。一道设在地下室地坪附近,具体位置视地坪构造而定;另一道设置在室外地面散水以上150~200mm的位置,以防地下潮气沿地下墙身或勒脚渗入室内。凡在外墙穿管、接缝等处,均应嵌入油膏填缝防潮。当地下室使用要求较高时,可在围护结构内侧涂抹防水涂料,以消除或减少潮气渗入。

  地下室地面,主要借助混凝土材料的憎水性能来防潮,但当地下室的防潮要求较高时,地层应做防潮处理。一般设在垫层与地面面层之间,且与墙身水平防潮层在同一水平面上。 [NextPage]

  3.地下室防水

  当地下室地坪位于最高设计地下水位以下时,地下室四周墙体及底板均受水压影响,应有防水功能。地下室防水可用卷材防水层,也可用加防水剂的钢筋混凝土来防水。卷材防水层的做法是在土层上先浇混凝土垫层地板,板厚约100mm,将防水层铺满整个地下室,然后于防水层上抹20mm厚水泥砂浆保护层,地坪防水层应与垂直防水层搭接,同时做好接头防水层。图2.1.4为卷材防水层的实例。

  三、墙与框架结构

  在一般砖混结构房屋中,墙体是主要的承重构件。墙体的重量占建筑物总重量的40%~45%,墙的造价占全部建筑造价的30%~40%.在其他类型的建筑中,墙体可能是承重构件,也可能是围护构件,但它所占的造价比重也较大。

  (一)墙的类型

  墙在建筑物中主要起承重,围护及分隔作用,按墙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受力情况、所用材料和构造方式不同可分不同类型。

  根据墙在建筑物中的位置,可分为内墙、外墙、横墙和纵墙;按受力不同,墙可分为承重墙和非承重墙。建筑物内部只起分隔作用的非承重墙称隔墙。

  按所用材料,有砖墙、石墙、土墙、混凝土及各种天然的、人工的或工业废料制成的砌块墙、板材墙等。按构造方式不同,又分为实体墙、空体墙和组合墙3种类型。实体墙是由一种材料构成,如普通砖墙、砌块墙;空体墙也是一种材料构成,但墙内留有空格,如空斗墙、空气间层墙等;组合墙则是由两种以上材料组合而成的墙。

  墙体材料选择时,要贯彻“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方针,力求降低造价。在工业城市中,应充分利用工业废料。

  (二)墙体构造

  1.墙体材料、砌筑方式和尺度

  (1)砖墙材料。砖墙是用砂浆将砖按一定技术要求砌筑成的砌体,其主要材料是砖和砂浆。

  ①砖。普通砖是指孔洞率小于15%的砖,空心砖是指孔洞率大于等于15%的转。我国普通砖尺寸为240mm×115mm×53mm,如包括灰缝,其长、宽、厚之比为4:2:1,即一个砖长等于两个砖宽加灰缝(115×2+10),或等于4个砖厚加灰缝(53×4+9.3×3)mm.空心砖尺寸分两种:一种是符合现行模数制,如90mm×90mm×190mm、90mm×190mm×190mm、190mm×190mm×190mm等;第二种是符合现行普通砖模数,如240mm×115mm×90mm、240×180mm×115mm等。

  ②砂浆。砂浆按其成分有水泥砂浆、石灰砂混合砂浆等。水泥砂浆属水硬性材料÷强度高,适合砌筑处于潮湿环境下的砌体。石灰砂浆属气硬性材料,强度不高,多用于砌筑次要的建筑地面上的砌体。混合砂浆由水泥、石灰膏、砂和水拌和而成,强度较高,和易性和保水性较好,适用于砌筑地面以上的砌体。

  (2)砖墙组砌方式。砖墙的组砌方式是指砖在墙内的排列方式。为了保证砌块间的有效连接,砖墙的砌筑应遵循内外搭接,上下错缝的原则,上下错缝不小于60mm,避免出现垂直通缝。

  ①实心砖墙的组砌方法。实心砖墙的组砌方式有:一顺一丁式、多顺一丁式、十字式、全顺式、两平一侧式。一顺一丁式的特点是整体性好,但墙体交接处砍砖较多;多顺一丁式,墙体整体性较好,外形美观,常用于清水砖墙;全顺式只适用于半砖厚墙体,两平一侧式只适用寻:180mm厚墙体。

  ②空心砖墙的组砌方法。空心墙的组砌方式分为有眠和无眠两种。其中有眠空心墙常见的有:一斗一眠、二斗一眠、三斗一眠。

  (3)砖墙尺度。

  1)墙厚。标准砖的规格为240mm×115mm×53mm,用砖块的长、宽、高作为砖墒厚度的基数,在错缝或墙厚超过砖块时,均按灰缝10mm进行组砌。从尺寸上可以看出,它以砖厚加灰缝、砖宽加灰缝后与砖长形成1:2:4的比例为其基本特征,组砌灵活。转墙厚度有120mm(半砖)、240mm(一砖)、370mm(一砖半)、490mm(两砖)、620mm(两砖半)等。有时为节省材料,砌体中有些砖砌体,构成180mm等按1/4砖厚进位的墙体。

  2)砖墙洞门与墙段尺寸:

  ①洞口尺寸。砖墙洞口主要是指门窗洞口,其尺寸应按模数协调统一标准制定,这样可减少门窗规格,石利于丁业化生产。国家及各地区的门窗通用图集都是按照扩大模数3M的倍数,因此一般门窗洞口宽、高的尺寸采用300mm的倍数,但是在1000mm以内的小洞门可采用基本模数100mm的倍数。

  ②墙段尺寸。墙段尺寸是指窗间墙、转角墙等部位墙体的K度。墙段由砖块和灰缝组成,普通黏土砖最小单位为115mm砖宽加上10mm灰缝,共计125mm,并以此为砖的组合模数。按此砖模数的墙段尺寸有:240、370、490、620、740、870、990、1120、1240(mm)等数列。

  2.墙体构造组成

  为了保证砖墙的耐久性和墙体与其他构件的连接,应在相应的位置进行构造处理。砖墙的细部构造主要包括:

  (1)防潮层。在墙身中设置防潮层的目的是防止土壤中的水分沿基础墙上升和勒脚部位的地面水影响墙身。它的作用是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保持室内干燥卫生。当室内地面均为实铺时,外墙墙身防潮层在室内地坪以下60mm处;当建筑物墙体两侧地坪不等高时,在每侧地表下60mm处,防潮层应分别设置,并在两个防潮层间的墙上加设垂直防潮层;当室内地面采用架空木地板时,外墙防潮层应设在室外地坪以上,地板木搁栅垫木之下。墙身防潮层一般有卷材防潮层、防水砂浆防潮层、细石混凝土防潮层和钢筋混凝土防潮层等。

  (2)勒脚。勒脚是指外墙与室外地坪接近的部分。它的作用是防止地面水、屋檐滴落的雨水对墙面的侵蚀,从而保护墙而,保证室内干燥,提高建筑物的耐久性,同时,还有美化建筑外观的作用。勒脚经常采用抹水泥砂浆、水刷石,或在勒脚部位将墙体加厚,或用坚固材料来砌,如石块、天然石板、人造板贴面。勒脚的高度一般为室内地坪与室外地坪高差,也可以根据立面的需要而提高勒脚的高度尺寸。

  (3)散水和明沟。为了防止地表水对建筑基础的侵蚀,在建筑物的四周地面上设置明沟或散水。降水量大于900mm的地区应同时设置明沟和散水。明沟沟底应做纵坡,坡度为0.5%~1%.外墙与明沟之间应做散水,散水宽度一般为600~1000mm,坡度为3%~5%.降水量小于900mm的地区可只设置散水。明沟和散水可用混凝土现浇,也可用有弹性的防水材料嵌缝,以防渗水。

  (4)窗台。窗洞口的下部应设置窗台。窗台根据窗子的安装位置可形成内窗台和外窗台。外窗台是防止在窗洞底部积水后流向室内。内窗台则是为了排除窗上的凝结水,以保护室内墙面。外墙台有砖窗窗台和混凝土窗台做法,砖窗台有平砌挑砖和立砌挑砖两种做法。表面可抹1:3水泥砂浆,升应有10%左右的坡度,挑出尺寸大多为60mm.混凝土窗台一般是现场浇制而成。内窗台的做法也有两种:水泥砂浆窗台,一般是在窗台上表面抹20mm厚的水泥砂浆,并以突出墙面50mm为好;窗台板,对于装修要求高的房间,一般均采用窗台板。外窗台外挑部分应做滴水,滴水可做成水槽或鹰嘴形,窗框与窗台交接缝处不能渗水,以防窗框受潮腐烂。

  (5)过梁。过梁是门窗等洞口上设置的横梁,承受洞口上部墙体与其他构件(楼层、屋顶等)传来的荷载,它的部分自重可以直接传给洞口两侧墙体,而不由过梁承受。

  过梁可直接用砖砌筑,也可用木材、型钢和钢筋混凝土制作。砖砌过梁和钢筋混凝土过梁采用得最为广泛。

  (6)圈梁。圈梁是沿外墙、内纵墙和主要横墙设置的处于同一水平内的连续封闭梁。它可以提高建筑物的空间刚度和整体性,增加墙体稳定,减少由于地基不均匀沉降而引起的墙体开裂,并防止较大振动荷载对建筑物的不良影响。在抗震设防地区,设置圈梁是减轻震害的重要构造措施。

  圈梁有钢筋混凝土圈梁和钢筋砖圈梁两种。钢筋砖圈多用于非抗震区,结合钢筋过梁沿外墙形成,钢筋混凝上圈梁其宽度一般同墙厚,对墙厚较大的墙体可做到墙厚的2/3,高度不小于120mm.常见的尺寸为180mm、240mm.圈梁的数量与抗震设防等级和墙体的布置有关,一般情况下,檐门和基础处必须设置,其余楼层的设置可根据要求采用隔层设置和层层设置。圈梁宜设在楼板标高处,尽量与楼板结构连成整体,也可没在门窗洞口上部,兼起过梁作用。

  当圈梁遇到洞口不能封闭时,应在洞口上部设置截面不小于圈梁截面的附加梁,其搭接长度不小于1m,且应大于两梁高差的2倍,但对有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圈梁不宜被洞口截断。

  (7)构造柱。圈梁在水平方向将楼板与墙体箍住,构造柱则从竖向加强墙体的连接,与圈梁一起构成空间骨架,提高了建筑物的整体刚度和墙体的延性,约束墙体裂缝的开展,从而增加建筑物承受地震作用的能力。因此,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中须设钢筋混凝土构造柱。

  构造柱一般在墙的某些转角部位(如建筑物四周、纵横墙相交处、楼梯间转角处等)设置,沿整个建筑高度贯通,并与圈梁、地梁现浇成一体。施工时先砌墙并留马牙槎,随着墙体的上升,逐段浇筑混凝土。要注意构造柱与周围构件的联结,并且应与基础梁有良好的联结。

  构造柱的最小截面尺十为240mm×l80mm,竖向钢筋一般用4kφ12mm,钢箍间距不大于250mm,随烈度加大和层数增加,房屋四角的构造柱可适当加大截面及配筋。施工时必须先砌墙,后浇注钢筋混凝土柱,并应沿墙高每隔500mm设拉接钢筋,每边伸入场内不宜小于1m.构造柱可不单独设置基础,但应伸人室外地面下500mm,或锚入浅于500mm的地圈梁内。

  (8)变形缝。变形缝包括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它的作用是保证房屋在温度变化、基础不均匀沉降或地震时能有一些自由伸缩,以防止墙体开裂,结构破坏。

  ①伸缩缝。又称温度缝,主要作用是防止房屋因气温变化而产生裂缝。其做法为:沿建筑物长度方向每隔一定距离预留缝隙,将建造物从屋顶、墙体、楼层等地面以上构件全部断开,基础因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不必断开。伸缩缝的宽度一般为20~30mm,缝内应填保温材料,间距在结构规范中有明确规定。

  ②沉降缝。当房屋相邻部分的高度、荷载和结构形式差别很大而地基又较弱时,房屋有可能产生不均匀沉降,致使某些薄弱部位开裂。为此,应在适当位置如复杂的平面或体形转折处、高度变化处、荷载、地基的压缩性和地基处理的方法明显不同处设置沉降缝。沉降缝与伸缩缝不同之处是除屋顶、楼板、墙身都要断开外,基础部分也要断开,即使相邻部分也可自由沉降、互不牵制。沉降缝宽度要根据房屋的层数定;2、3层时可取50~80mm;4、5层时可取80~120mm;5层以上时不应小于120mm.

  ③防震缝。地震区设汁多层砖混结构房屋,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应用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部分。防震缝一般从基础顶面开始,沿房屋全高设置。缝的宽度按建造物高度和所在地区的地震烈度来确定。一般多层砌体建筑的缝宽取50~100mm;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高度15m及以下时,缝宽为70mm;当建筑高度超过15m时,按烈度增大缝宽。

  变形缝的构造较复杂,设置变形缝对建筑造价会有增加,特别是缝的两侧采用双墙或双柱时,无论构件的数量与构造都会增加而更复杂。故有些大工程采取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使其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以阻遏建筑物产生裂缝,但第一次投资会增加,维修费用可以节省。

  (9)烟道与通风道。烟道用于排除燃煤灶的烟气。通风道主要用来排除室内的污浊空气。烟道设于厨房内,通风道常设于暗厕内。

  烟道与通风道的构造基本相同,主要不同之处是烟道道口靠墙下部,距楼地面600~1000mm,通风道道口靠墙上方,离楼板底约300mm.烟道与通风道宜设于室内十字形或丁字形墙体交接处,不宜设在外墙内。烟道与通风道不能共用,以免串气。

  (10)垃圾道。垃圾道由垃圾管道(砖砌或预制)、垃圾斗、排气道口、垃圾出灰口等组成。垃圾管道垂直布置,要求内壁光滑。垃圾管道可设于墙内或附于墙内。垃圾道常设置在公共卫生间或楼梯间两侧。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