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家公务员行测言语理解习题精解(56)
发布时间:2012/11/14 11:48:02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391.人都要按照自己的本性去生活,不要破坏差异性,不要把自己的一直强加给他人、他物、或者把他物堪称比自己高,越过自己的本性去追求它。要在个性天然差异平等实现的前提下,达到物我之间的一种沟通和和谐。这样,你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就是亲和的,你的心灵就是敞开的。这段话支持的观点是( )
A.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不一样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先天下知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92.有这样一种假说:冬眠是一种高度发达的机能。冬眠的哺乳动物虽然与人类一样都是温血的动物,但是它们在更宽的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例如在体温的调节上,就要比非冬眠的动物强。对这段话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在物种进化的过程中,某些哺乳动物在调节性上获得进化,从而具备了冬眠的功能
B.与人类比较起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变化
C.冬眠的哺乳动物和非冬眠的哺乳动物之间的区别并不在于体温是否可以调节
D.冬眠的动物比起人类来具有更强的体温调节机能
393.人是一种被限定了时空框架的有限生物。人活着,就是与别人共存于同一个地球村落,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赖于他人互惠互存。只有自觉置身于人类,才能坚持对人类精神价值的信念;也只有社会,才是自我实现的个性发展的惟一场所。这段话的主旨是( )
A.人是被限定在地球村落里的有限生物
B.人在彼此的依存中生活下来
C.人应该积极地投身到社会生活中去
D.人应该持有宽容和谅解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对待别人
394.唐律实行“一准乎礼”的方针,体现了封建伦理的基本精神,即完全以儒家礼教纲常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和定罪量刑的伦理依据。纲常礼教与封建法律的结合,自汉代开始以来,历经数百年的演化渗透和融合过程,至唐代臻于完善,使唐律成为封建纲常法典化的典型代表,从而实现了“礼”与“法”的合一、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统一。唐律的“一准乎礼”,是中华法系与其他法系相区别的主要特点。最能准确概括这段话意思的是( )
A.唐律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
B.唐律的儒家礼教纲常作为定罪量刑的理论依据
C.礼与法的结合,在唐代臻于完善
D.“一准乎礼”是中华法系与其他法系相区别的主要特点
答案及解析
391【解析】B。本题的关键是“个性天然差异平等实现”,强调自然状态下的亲和,A项否认了男女天然的性别差异,C、I)项则带有强制性内涵,B肯定了物我实现的平等性,答案选B。
392【解析】B。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偷换了概念,改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故B项说法有误,由于本题是选非题,应选B。
393【解析】C。本段通过人的限定性、共存性及信念、目标、自我的追寻,强调了社会场所的重要性;A、B项是本段说明的内容;D项无法从本段得知,能涵盖整体的是C。
394【解析】A。这段话主要表述的是唐律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B、C、D都是对这种基本精神的解释或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