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国考申论范文:对治污不作为的“首长”要问责
发布时间:2012/12/1 12:56:08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每一次区域性重大污染事件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从淮河百亿治污资金“打水漂”到滇池污染久治不愈,直至最近引人注目的太湖“蓝藻事件”,区域污染治理似乎陷入了一个怪圈:人人喊重视,各个推责任,结果却是轻描淡写、不了了之。环境污染依旧,百姓叫苦不迭。
几乎与此同时,湖南洞庭湖刮起的一场“环保风暴”,让人们看到了区域污染治理的另一种可能。始自2006年底的这场针对洞庭湖造纸业的专项整治行动,在半年之内成功关停了234家不能达标排放的小造纸企业,洞庭湖水质随之明显改善。
洞庭湖的“起死回生”,让我们看到区域性污染治理的希望。洞庭湖与太湖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样是人口稠密的“鱼米之乡”,历史上饱受污染肆虐之苦;同样跨几个行政区域,存在“多龙治水”、互相扯皮等体制弊端。但不同的治污结果却发人深思。
环洞庭湖的234家造纸企业之所以能顺利关停,举措之一就在于实行了严格的“首长问责制”。洞庭湖造纸企业关停伊始,湖南省政府就与沿湖三个地级市市长签订责任状,将行政一把手列为治污行动的第一责任人。
时下,许多污染事件的发生,恰恰在于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的“增长”。在不少一把手眼中,发展经济才是政府的头等大事,GDP才是“硬指标”;至于污染治理,“那是环保部门管的”。可以想见,离开了一把手的重视,治理污染攥不成拳头,形不成合力。出现明里支持,暗里抵触,对污染企业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变相鼓励的情况也就见怪不怪了。洞庭湖历史上对造纸企业的两次关停就是如此,结果就是“关一次反弹一次,污染愈演愈烈”。
当各级行政首长们真正面对“问责”压力时,情况却完全不同了。洞庭湖区一家造纸厂顶风开工生产偷排污水,省市纪检监察部门迅速介入,以负有监管不力的责任处分了包括县长在内的6名领导干部。这次“问责”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此后关停工作进展十分顺利。
事实上,与经济发展、税收增长一样,污染整治也是政府的责任。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一把手们不正确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污染治理才能见到实效。从这个意义上说,治理区域污染,“首长问责”无疑是对症下药的一个良方。
精选必读七:太湖水危机过后的反思
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大规模暴发造成无锡上百万人用水危机,直接威胁周边数千万人的饮水安全。经过各方共同努力,目前这场水危机已得到缓解。面对再次敲响的太湖生态环境警钟,人们在反思:太湖治理路在何方?
从1996年开始,太湖就是国家重点治理湖泊,迄今耗费资金上百亿元,政府组织的治理规划与行动也不少,如1998年底就有“聚焦太湖零点达标行动”,宣布太湖全流域基本实现达标排放。
然而,事实却是太湖污染日益严重。
太湖水危机的发生,无疑让地方政府相当尴尬。最初,有关方面称无锡饮用自来水发臭,是“生态自然灾害”,极力回避“污染”一词。直到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新闻发布会上点出太湖蓝藻暴发“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之后,地方政府的态度才发生明显转变。
有中央媒体披露,就在无锡水危机期间,太湖流域的一些企业依然肆无忌惮地向太湖排放工业废水。
地方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是否监管不力?是否存在严重失职?答案应该是清楚的。
无锡市辖下的宜兴市5名政府官员,因在对相关企业违法排污上“工作不到位”或“监管失责”,最近分别受到行政记过、行政记大过、行政撤职等处分。
太湖周边某乡镇的党委书记私下告诉记者,造纸、炼钢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在他这里照样可以上马,即使无法做到达标排放,但为了发展经济只好这么干。他说,太湖边并不是每个乡镇都很发达,你这个乡镇不同意引进,别的乡镇照样引进,你不引进经济总量就上不去,你的政绩何来?
在中央高度关注和江苏省委的强力推动下,一场治理太湖污染的战役已经打响。据悉,有关方面明确宣布:2008年6月底前,太湖流域所有城镇都必须建设符合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做到不直接向太湖或流域内的河流排污水;在今年年底之前,凡是不能达标排放的化工企业一律实行停产整顿;在2008年6月底前,达不到新排放标准的企业将一律坚决关闭。
无锡市目前已推出一系列治污新举措:对占全市水污染排放量75%的22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在线自动化监控;严格控制化工、印染、冶金等污染企业的项目审批;还确定了治理太湖、保护水源的“6699”行动(6大应急对策、6大工作机制、9大清源工程、9大治污措施);计划到2010年,无锡市区、县级市(区)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0%、85%、75%以上……
痛定思痛,亡羊补牢,地方政府的一系列动作,为太湖治污带来新的希望。
太湖水危机,表现是湖水水质被破坏,根子实际在岸上。说明白点,太湖周边的众多污染企业是“祸源”。
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一度成为各地政府提高GDP的法宝,为了吸引投资,在环保方面也放宽限制,经济增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无锡市水危机事件不过是一个集中反映。
资料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上世纪90年代外资的大举进入,这些年来,数以千计的污染企业在太湖沿岸聚集。尽管太湖治理一直没有停歇,但治理的速度终究赶不上污染的速度。这次无锡市水危机,正是长期遭受污染的太湖对人类的一次报复。
一些企业安装的环保设施多数是摆设,平时开工不足30%,被戏称为用来应付检查的“开关设备”。这些企业已摸透了执法者的“习惯”——出了问题,无非是罚点钱,企业接着开张经营。有关部门也为了所谓的效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企业“排污”。
有专家尖锐指出,在这些违反环境法规的企业中,既有规模不大但污染严重的乡镇企业,也有知名企业,它们普遍没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对这些没有社会责任感、只顾追逐企业自身利益、严重破化环境导致威胁人民生命安全的企业,一定不能姑息迁就。
因此,应该加大对那些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的监管力度,监管不能仅停留在排污收费上,要加大关停力度。不能为了一时的发展,损害后世子孙的利益。加大环保执法权限和执法力度,已刻不容缓!
同时,国家应加大实用技术研发力度和调整环保产业政策。
无锡太湖边建有江苏省第一个环保工业园,太湖周边聚集众多从事水环保技术开发的企业,但是环保产业这些年来并没有做大,太湖污染也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业内人士认为,究其原因,是没有形成一个可以让环保企业做大的机制。
近年来,当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倡导发展环保产业时,大量逐利的社会资本纷纷进入这一领域。但三五年后,发觉搞环保没有达到预期的赢利水平,这些社会资本又纷纷退出。
扶持环保产业首先要明确政府在环保产业中应该发挥的作用,以政府投入为基础,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让环保企业有能力开发新技术,有一定的赢利水平,这样才有可能形成环保产业良性循环,也才能真正开发出适应我国国情的环保核心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