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护士资格 >> 正文
2015临床外科护理学辅导:正常新生儿的特点
发布时间:2012/12/20 20:38:09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1.外观特征:出生时哭声响亮,四肢屈肌张力高而呈屈曲姿态,皮肤红润,胎毛少,覆盖着胎脂;头发分条清楚;耳廓软骨发育好、轮廓清楚;乳晕明显,乳房可摸到结节;指甲长到或长过指端;足底皮纹多而交错。男婴睾丸降入阴囊、女婴大阴唇完全遮盖小阴唇。
    2.体温:体温中枢发育不完善,调节能力差。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散热比成人快4倍;体温易随外界温度而变化。新生儿产热主要依靠棕色脂肪的代谢。棕色脂肪分布在中心动脉(主动脉弓,颈动脉)附近,肩胛间区等处,通过去甲肾上腺素调节。
    新生儿室内环境温度要适宜,室温过高时,通过皮肤蒸发和出汗散热血液易浓缩,出现脱水热;室内体温过低,产热不足,则出现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至1小时体温下降1.5~2℃。如环境温度适中,体温逐渐回升,并在36~37℃之间波动。“适中温度”又称“中性温度”,指一种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机体耗氧量最少,代谢率最低,蒸发散热量亦少,又能保证正常体温。新生儿适中温度与体重及日龄有关,正常足月新生儿穿衣、包裹棉被、室温维持在24℃,便可达到中性温度的要求。
    3.呼吸系统:胎儿在宫内不需要肺的呼吸,但有微弱的呼吸运动。出生时经产道挤压,1/3肺液由口鼻排出,其余由肺间质毛细血管和淋巴管吸收,如吸收延迟,则出现湿肺。新生儿在第一次吸气后,肺泡张开。呼吸浅快,40~45次/分。新生儿胸腔较小,肋间肌较弱,胸廓运动较浅,主要靠膈肌运动,呼吸呈腹式。
    4.循环系统:胎儿出生后血液循环发生巨大变化,脐带结扎,肺血管阻力降低,卵圆孔和动脉导管出现功能性关闭。心率波动较大,1OO次~150次/分,足月儿血压平均9.3/6.7kPa(70/50mmHg)。
    5.消化系统:新生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有利于吸收。胃呈水平位,贲门括约肌发育较差,幽门括约肌发育较好,易发生溢乳和呕吐。新生儿肠壁较薄,通透性高,有利于吸收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也易使肠腔内毒素及消化不全产物通过肠壁而进入血循环,引起中毒症状。生后12小时开始排出黑绿色胎粪,3~4天排完,粪便转为黄绿色。如24小时未排胎粪者应检查是否有消化道畸形。
    6.血液系统:新生儿在胎儿期处于相对缺氧状态,出生时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相对较高,血容量85~1OO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脐带结扎延迟可从胎盘中多获得血容量。白细胞计数生后第1天可达(5~20)×10 9/L,3天后明显下降,5天后接近婴儿值。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相近,以后以淋巴细胞占优势。
    7.泌尿系统:足月儿24小时排尿,48小时未排尿者需检查原因。生后头几天内尿色深、稍混、放置后有红褐色沉淀,此为尿酸盐结晶,不需处理。新生儿尿稀释功能尚可,但肾小球滤过率低,浓缩功能较差,不能迅速有效地处理过多的水和溶质,易发生水肿或脱水症状。需要比成人多2~3倍的水。
    8.神经系统:新生儿脑相对较大,约重300~400g,占体重10%~20%。生后具有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交叉伸腿反射的原始反射。正常情况下,生后数月这些反射可自然消失。若在新生儿上述反射消失或数月后仍存在均说明神经系统有病变。
    9.免疫系统:新生儿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够成熟。皮肤、黏膜薄、嫩,易被擦伤;脐部为开放性伤口,细菌容易繁殖并进入血液;血中补体含量低,缺乏趋化因子,故白细胞吞噬能力差。新生儿通过胎盘从母体中获得免疫球蛋白IgG,因此不易感染一些传染性疾病,而免疫球蛋白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易患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
    10.能量需要量:新生儿热量需要量取决于维持基础代谢和生长的能量消耗,在适中温度下,基础热量的消耗为209kJ/kg(50kcal/kg),加上活动、特殊动力作用、大便丢失和生长需要等,每日共需热卡量约418~502kJ/kg(100~120kcal/kg)。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