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护士资格 >> 正文
2015临床外科护理学辅导: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
发布时间:2012/12/20 20:55:53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本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农村多于城市,常见10岁以内小儿。临床可见以急性、对称性、弛缓性肢体瘫痪,伴有周围性感觉障碍为主要特征。病程自限,大多数在数周内恢复。严重者急性起病死于呼吸衰竭。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病因及发病机制并不明确。发病机制仍在研究之中。可能与病毒感染等前驱症状所诱发的脱髓鞘病变,并涉及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65%以上患病前有病毒感染史。此外,受凉、疲劳也是本病的诱发因素。其病变主要发生在脊神经根,近、远端神经均可受累,以近端神经根及神经较重,脑神经也可受累。
    (二)临床表现
    1.前驱感染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7~9月为高峰。起病前1~6周,为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有数天的上呼吸道感染或轻度肠道感染病史。部分患儿有受凉或劳累诱发因素。
    2.起病初期,先有肌肉不适或疼痛,常出现下肢肢体无力、麻木、疼痛,尤其在大腿前后侧,疼痛感觉尤为明显,可伴有发热,2周内达到高峰。
    3.运动障碍 自肢体远端开始,首先表现为行走无力,易摔倒,肌肉无力呈对称性的,2~3天内,发展到上肢、腰背、躯干,患儿不能坐起和翻身,手足下垂,肢体瘫痪等,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肢体近端也呈弛缓性瘫痪。
    4.脑神经障碍 表现为不能抬头,吞咽困难、进食时有呛咳,患侧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向健侧歪斜。
    5.呼吸障碍 呼吸肌麻痹后,可使呼吸浅表、咳嗽无力、声音微弱、呼吸困难。单纯的肋间肌麻痹,吸气时胸廓下陷,上腹隆起。如单纯膈肌麻痹,则吸气时上腹部下陷呈现出矛盾样呼吸。
    6.自主神经障碍 自主神经受累时,表现可有视物不清、多汗、面色潮红、腹痛、直立性低血压、心律不齐,甚至发生心脏骤停。
    7.感觉障碍 年长儿可诉手足麻木、疼痛,早期可出现手套或袜套状感觉减退。
    (三)辅助检查
    1.血液 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IgM、IgA、IgG均有增高。IgM增高最为显着。肌酸激酶可轻度升高。
    2.脑脊液检查 80%~90%患儿脑脊液蛋白含量逐渐增高,2~3周可达正常时的2倍。4周后逐渐下降。细胞数正常,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为本病的特征,糖含量正常,细菌培养阴性。
    3.神经传导功能测定 运动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显着减慢,10岁以上的患儿神经速度更慢,神经传导速度的减慢往往与其外周神经髓鞘抗体升高一致,肌电图显示急性肌肉失神表现,混合肌肉动作电位幅度减低有纤颤电位。
    (四)治疗原则
    生命支持、对症处理、呼吸肌麻痹抢救。药物治疗、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能明显地缩短病程,改善预后。
    (五)护理措施
    1.呼吸功能维持 评估清理呼吸道无效的程度。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湿适宜,温度20~22℃,湿度55%~60%,每2~4小时观察患儿的神志、面色、呼吸、心律、心率、血压及胸廓起伏的深度,了解患儿呼吸肌及膈肌麻痹的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鼓励患儿咳嗽、有咳嗽动作时应双手挤压膈肌,协助排痰。及时清理口鼻腔分泌物。每日口腔护理2~3次。呼吸困难者应给予低流量氧气吸入。
    患儿自主呼吸不能提供足够的氧气量时,可遵医嘱给予机械人工呼吸。烦躁者可遵医嘱给予镇静药。每l~2小时监测呼吸机的各项指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每1~2小时翻身、拍背一次,促进痰液排出,防止发生坠积性肺炎。
    2.皮肤的护理 评估皮肤受压的程度。保持床单位的干净、整洁、无渣屑。衣服无皱褶,可将衣服反穿于身上,便于进行操作。骨隆突处给予棉垫或气垫圈保护,也可用30%~50%红花酒精定时按摩,定时翻身,减轻局部皮肤压力,防止压疮发生。每日用温水擦浴一次,并做全身按摩。每日评估皮肤的完整程度。
    3.营养维持 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监测患儿的营养摄入情况。每周测体重一次。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量多餐,根据患儿的咀嚼和吞咽能力,给予流食或半流食,并添加患儿喜爱的食品,促进食欲。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留置胃管。必要时,静脉给予高营养支持疗法。
    4.预防感染 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温湿度适宜,病室每日空气消毒2次,缩短探视的时间与次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与感染的病人分室居住,尽量避免接触。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服,防止受凉。
    5.运动障碍的护理 评估躯体障碍的损伤程度。急性期保持瘫痪肢体功能位置,肢体做被动锻炼;恢复期进行肢体的被动或主动功能锻炼,如吹气球、手握笔、持物、抬腿等,恢复肢体活动功能。肢体功能锻炼时,要循序渐进,防止意外发生。协助生活护理,完成日常生活能力。
    6.对症护理 评估体温的变化程度。每4小时测体温一次。保持体温在36~37.4℃。体温增高时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