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护士资格 >> 正文
2015临床外科护理学辅导: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
发布时间:2012/12/22 20:48:46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急性呼吸衰竭主要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中枢性ARF是因呼吸中枢的病变,呼吸运动发生障碍;周围性ARF常发生于呼吸器官的严重病变或呼吸肌麻痹,可同时发生通气与换气功能障碍。
    病理生理  基本改变为缺氧、二氧化碳潴留和呼吸性酸中毒,脑细胞渗透性发生改变,出现脑水肿。
    二、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的症状外,主要表现为呼吸系统症状及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症状。
    1.呼吸系统表现
    周围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频率加快、鼻翼扇动、三凹征等;中枢性呼吸衰竭主要表现为呼吸节律紊乱如潮式呼吸、叹息样呼吸及下颌呼吸等,甚至发生呼吸暂停。
    2.低氧血症表现
    ①发绀:
    ②消化系统:可出现腹胀甚至肠麻痹,部分患儿可出现应激性溃疡出血等;
    ③循环系统: 早期心率增快、血压增高、心排量增加
    ④泌尿系统:
    ⑤神经系统:早期烦躁继之出现神经抑制症状,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及脑疝表现;
    ⑥其他:有细胞代谢及电解质紊乱如酸中毒及高钾血症等。
    3.高碳酸血症表现  心率增快,心音低钝、烦躁不安、嗜睡、意识模糊,甚至惊厥、昏迷
    三、辅助检查
    血气分析:
    Ⅰ型呼衰:PaO2 ≤50mmHg(6.65kPa),PaCO2正常;
    Ⅱ型呼衰:PaO2≤50mmHg(6.65kPa),PaCO2≥50mmHg(6.65kPa)。 [NextPage]     四、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防治感染
    2.改善呼吸功能、保持呼吸道畅通,正确给氧,选择性应用呼吸兴奋剂
    3.纠正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
    4.维持心、脑、肾、肺功能
    五、护理措施
    1.改善呼吸功能
    (1)正确安排患儿休息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合理用氧
    一般选择鼻导管法、面罩或头罩法,长期吸氧者最好选用鼻塞法、面罩法及头罩法,鼻导管法的氧流量为每分钟0.5~1L,氧浓度不超过40%;头罩给氧者,氧流量为每分钟2—4L,氧浓度为50%一60%;严重缺氧紧急抢救时,可用60%~100%的纯氧,但持续时间以不超过4~6小时为宜。
    (4)按医嘱用呼吸中枢兴奋药物
    (5)保证营养供给
    2.维持有效呼吸
    (1)进行人工呼吸:
    (2)协助气管插管并作好插管护理:
    ①在插管前要充分予以吸氧和将胃内容物抽空。
    ②操作时密切监测患儿呼吸、循环等情况。
    ③插管后按医嘱给氧,密切观察患儿呼吸情况并记录。定时吸痰,一般每小时1次,吸痰前先滴人气管2~5ml生理盐水,每次吸痰时间不宜超过10~15秒。
    一般经鼻腔插管不超过2~5天,以免导致环状软骨狭窄;经口腔插管不宜超过48小时,以免引起喉头水肿。
    (3)协助气管切开并作好护理:小婴儿尽量不采用。
    ⑷做好人工辅助呼吸的护理
    (5)对呼吸停止的患儿可按医嘱用呼吸中枢兴奋药,观察用药后表现。
    3.健康指导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