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医药 >> 护士资格 >> 正文
2015临床外科护理学辅导:慢性白血病病人的护理
发布时间:2012/12/23 19:39:29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慢性白血病按细胞类型分为,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三型,我国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为多见,其临床特点病程缓慢,粒细胞明显增多,可有脾肿大。慢粒以中年最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
    一、临床表现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自然病程可分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变期。
    1.慢性期  起病缓慢、早期常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乏力、消瘦、低热、多汗或盗汗等代谢亢进的表现。脾大常为最突出体征,随病情进展脾脏可达脐水平甚可伸人盆腔。若发生脾梗死时,压痛明显。多数病例可有胸骨中下段压痛。慢性期可持续1~4年。
    2.加速期及急性变期
    起病后1~4年,约70%慢粒患者可进入加速期。加速期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发热,骨关节痛,贫血、出血加重,脾脏迅速肿大。加速期从几个月至1~2年即进入急性变期,急性变期表现与急性白血病相似。
    二、有关检查
    1.血象
    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疾病早期白细胞计数多在50×109/L以下,晚期可达I00×l09/L以上。各阶段中性粒细胞均增多,以中幼、晚幼、杆状核粒细胞为主,原始粒及早幼粒<10%。早期血小板计数正常或增多;晚期血小板可明显下降,并可出现贫血。
    2.骨髓象  骨髓呈现粒细胞系列增生,明显至极度活跃,中幼粒、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明显增多,慢性期原始粒细胞<10%,急性变期可明显增高达30%~50%或更高。
    3.染色体检查及其他
    90%以上慢粒患者血细胞中出现ph染色体。少数患者ph染色体呈阴性,此类患者预后较差。血及尿中尿酸浓度增高,与化疗后大量白细胞破坏有关。
    三、诊断要点
    临床表现贫血、脾大及ph染色体阳性对诊断有帮助,确诊主要依靠血象及骨髓象。
    四、治疗
    (一)化学治疗
    化疗药物有马利兰、羟基脲、二溴甘露醇、氮芥类药物,其中首选马利兰,其次为羟基脲。
    1.马利兰
    又称白消安,为常用的药物,始用剂量为每日4~8mg,口服。缓解率在95%以上。待白细胞数稳定后改用小剂量维持,每1~3天给药2mg,连续服用2~3个月。马利兰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制,还可引起皮肤色素沉着、阳痿或停经等。
    2.羟基脲
    较马利兰药效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常用剂量每日3g,分2次口服,用药后2~3天细胞数下降,停药后又很快回升。用药期间需查血象以调节药量,该药需长期维持治疗。该药治疗慢粒中位数生存期比马利兰治疗者为长,且急性变率低。
    (二) a干扰素
    用a干扰素治疗慢粒慢性期患者效果较好,约70%患者可获缓解。该药起效慢,需使用数月。副作用有发热、恶心、纳差、血小板减少及肝功能异常。
    (三)骨髓移植
    异基因骨髓移植需在慢粒慢性期缓解后尽早进行,移植成功者,可获得长期生存或治愈。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