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临床执业医师辅导:机体的体热平衡
发布时间:2012/12/6 20:55:59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admin
1.产热过程
主要产热器官是肝(安静时)和骨骼肌(运动时)
产热形式: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
寒冷环境产热
寒战产热—骨骼肌不随意肌紧张,机体代谢率增加4-5倍
非寒战产热—代谢产热,70%来自棕色脂肪组织代谢,线粒体内膜上解耦联蛋白UCP,是呼吸链中的氧化磷酸化和ATP的合成脱耦联,使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中释放的能量直接转化为热量释放。
棕色脂肪组织只在新生儿体内,故非寒战产热对新生儿意义重大。
产热活动调节:
体液调节:甲状腺激素(主要因素,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生长激素(作用迅速,持续时间短)
神经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腺垂体-甲状腺轴的活动,引起甲状腺激素释放,交感神经兴奋,增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调节产热活动。
2.散热
人体散热的主要部位是皮肤。
(1)辐射散热:以热射线的方式(发射红外线),散热量取决于皮肤与外界环境的温差及机体的有效散热面积,在安静状态和21℃环境中占总散热量比例大(60%)。
(2)传导散热:传给与之接触的较冷物体,取决于温差及物体的导热性能
(3)对流散热:空气流动,气体的流速有关,取决于温差与风速
以上三种方式前提条件是皮肤温度高于外界环境温度,
皮肤温度由皮肤血流量控制,皮肤血液循环特点:分布到皮肤的动脉穿过脂肪隔热组织,在乳头下层形成动脉网,迂回曲折的毛细血管网延续为丰富的静脉丛,皮下还有大量的动-静脉吻合支。此特点决定皮肤血流量变动范围很大。炎热环境,交感神经紧张度降低,皮肤小动脉舒张,动-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大大增加,散热作用加强。寒冷环境发生相反改变。当环境温度在20℃-30℃时,机体仅通过调节皮肤血管的口径,改变皮肤温度,即可控制机体的散热量以维持体热平衡。
(4)蒸发散热:体表水分的蒸发。汽化热原理--1g水蒸发可散发2.43KJ热量。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上升为机体的主要或唯一散热方式。
两种形式:
不感蒸发:常温下人体无汗液分泌,水经皮肤和呼吸道不断渗出而蒸发
可感蒸发/发汗:汗腺分泌汗液,汗液中水分99%,固体成分中,大部分是NaCl,少量 KCl,尿素,乳酸等,渗透压比血浆低,故大量出汗所致脱水为高渗性脱水。发汗为反射性活动,人体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纤维支配,通过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用于M受体而引起发汗。发汗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