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珠峰网资料 >> 学历教育 >> 自考 >> 正文
2015年自考组织行为学论述题解析02
发布时间:2012/4/17 10:15:35 来源:城市网学院 编辑:ziteng
  6.何为控制方法论,它分哪几类?它在管理中的意义与作用是什么?
  1.控制方位论是指个人行为能否达到某种结果靠哪方面原因控制的看法。这是一种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控制方位论分为内因控制论和外因控制论。2.控制方位论在管理中的意义与作用如下:
  第一研究结果指出,当内因控制论者得知奖赏是以良好的技能和工作绩效为基础时,他们会更加努力。这种管理信念会鼓励所有员工向内在主观努力发展,其中包括哪些赞成外因控制论的员工,当他们看到同事由于钻研新技术和取得更大成绩而受到奖励时,他们也许会受到同样的激励。为了达到这种效果而制定的各种机制应在全公司广泛宣传。另外,以技能为本的报酬的数额对发展员工工作中的内因控制十分重要。
  3第二研究结果还强调参与对鼓励个性发展的重要性。管理者应该掌握员工的参与程度,特别是当员工技术的发展是管理决策中关键的因素时。控制方位似乎与企业家行为及其所冒风险也有关系。研究者已经发现内因控制论者比外因控制论者更容易适应变革,并且在对目前条件不满意的时候更容易转向新的行业。第三以上论证说明了:内因控制论者看重按绩效行赏,这对管理有重要意义。如果他们相信良好的工作绩效会得到应得的奖励,那么也会坚信自己的努力会带来工作上的成功。公司的报酬制度应该能加强员工这种信念,如果这样,员工会在工作中更倾向于内因控制。这对公司来说是十分理想的,因为这样管理者就可以从控制员工的沉重负担中解脱出来了。
  7.试述研究事业生涯设计与开发的意义。
  研究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对个人对组织甚至对整个社会,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个人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是促进事业成功的基础。一个人的事业究竟向哪个方面发展,可以通过制定事业生涯的计划明确起来。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并且积极去创造条件,实现目标。
  2.可使组织减少人才流失。从组织的角度看,事业生涯计划可以降低人才流失率,从而减少人才流动带来的损失。如果组织能够帮助员工事业生涯计划那么这些计划更有可能与组织的目标协协调起来,而且职工辞职的可能性就会减少。3.为各级各类组织识别、选择和使用人才提了科学依据。有效的职业设计有利于本人和组织更好地了解每个人的实力和专业技术水平。对个人来说,应用自知之明,不仅要知己之所长,还要知己之所短。在制订事业生涯的设计与开发计划时,能扬长避短,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职业和职务。4.能促进组织和个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个人的事业生涯计划可以使组织更清楚地了解个人的事业目标、志向、兴趣、能力等方面内容,因此能更有效地指导帮助职工制定或修正事业目标,进而监督和引导他们实现目标。5.有利于组织和本人有针对性地制订培训和开发计划。通过考察职工事业计划的情况,组织可以较全面地了解到有关职工的信息,如事业目标、兴趣、能力等特点等。根据职工的这些信息,组织更便于设计和执行合理的培训计划,以提高职工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帮助他们实现事业目标。员工本人针对事业生涯设计的目标,有目的地进行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能力的开发性培训活动,开发其潜能,更好地实现事业奋斗的目标。
  6.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扬长避短,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益。
  8.论述分析群体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
  1.研究表明,一般来说,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有效,但凝聚力与群体效率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凝聚力高就好。首先,凝聚力高既是生差率的起因,又是其结果;其次,二者的关系受群体绩效规范的影响。2.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差率是相互影响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友好关系有助于降低紧张情绪,提供一个顺利实现群体目标的良好环境,顺利地实现群体目标,以及群体成员作为成功群体的一份子的感觉,有助于提高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忠诚度。3.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认识到,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就越容易追随其目标。如果群体的绩效规范比较高,那么凝聚力高的群体就比凝聚力低的群体生差率高。但如果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很高,绩效规范却低,群体生差率通常比较低。
  9.论述群体规范的形成及其方式?
  一般来说,群体规范是在群体成员掌握使群体有效运作所必需的行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当然,群体中的一些关键事件可能会缩短这个过程,并能迅速强化新规范。大多数群体规范是通过以下四种方式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起来的:1.群体成员所做的明确的说明,通常是群体的主管或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例如,群体领导可能具体地强调,在上班时不得打私人电话,或者喝咖啡休息时不得超过10分钟。2.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这种事件通常是群体制定某种重要规范的起因。比如,在工作中,一个旁观者离机器太近而受了伤,从这以后,群体就有了这样的规范:群体成员应时时注意,除操作者之外,任何人不得进入离机器3米之内的地盘。3.私人交谊。群体内部出现的第一个行为模式,常常就为群体成员的期望定下了基调。比如:学生中的友谊群体的成员在第一次上课时,就坐在一起。4.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来自于其他群体的成员在进入一个新群体时,会带来在原群体中的某些行为期望。
  10.试述群体互动行为的产生过程。
  (1)群体间相互行为集中反映出组织中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行为特点。所谓群体间互动,是指发生在不同工作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群体相互是以某种群体关系为基础的,它是连接两个不同组织群体的桥梁。群体间相互的效果和质量会显著影响到一方甚至双方的群体工作绩效以及成员的工作满意度(2)当我们讨论群体间相互行为时,至少涉及两个以上群体间的相互作用。群体群体之间的关系既可以是同一组织中的,也可能是与另外组织中的群体发生联系。因此,群体之间的关系既有横向的联系,也有纵向联系;既有组织内部的联系。群体间行为如同群体内部行为一样,当它们置于组织环境的相互联系时,需要保持、维护和加强群体在组织中的地位、权利和利益分配,参与组织资源的占有。同时,由于组织的业务流程和工作需要,各群体间必然存在客观的依从关系。一次,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联系是必然的,群体间的互动行为就是只爱这种联系中产生的(3)群体间互动行为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建设性的和破坏性的。或者说,相互行为的将诶过具有积极和消极两种情况。当群体之间呈合作情况时,群体互动就表现为建设性的;当群体之间彼此面临利益冲突时,就会产生破坏性的互动。
广告合作:400-664-0084 全国热线:400-664-0084
Copyright 2010 - 2017 www.my8848.com 珠峰网 粤ICP备15066211号
珠峰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